沈劲松
[摘要]算法推送已经成为主流信息媒体的新闻分发模式,其背后产生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信息流的概念在不同的学科语境下有不同的分析,对于社交媒体而言,信息流是经过算法计算后,用户在点开平台时看到的信息呈现方式。本文通过对于社交媒体上信息流特点进行阐述,分析信息流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信息流 社交媒体 算法 新闻伦理
算法推送是目前新闻生产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为6.63亿,半年增长率为2.5%,网民使用比例为82.7%。其中,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31亿,占手机网民的80.1%,半年增长率为1.9%。[1]无论是从新闻的呈现形式,新闻素材的选取还是最后在用户之间产生的互动,精确的信息算法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海量的信息如何与海量的需求相匹配,精准推送无疑可以提供一个高效的模式。
社交媒体把算法推送作为信息分发的方式并没有过时,算法这一技术随着时间也越来越复杂。大数据时代下分析用户的行为,综合用户使用习惯获得最大程度上的用户粘度和商业利益并通过计算来实现个性化的内容呈现仍然是社交媒体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社交媒体信息流的无度浸润
信息流白Facebook应用到社交媒体至今,越来越复杂的算法被平台所使用,实践中,社交平台基于多种指标采用混合算法,但是各个指标之间的加权计算仍然处于一个不透明的状态,算法逻辑内部隐藏的价值观对于用户而言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了浸润无度的偏向。
综合各种信息流的呈现方式,可以总结出社交媒体信息流是信息可视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当下受众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同时信息流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时代信源、信宿、信道多方博弈的结果。
1.信源:UGC、OGC等多种信息来源
社交媒体信息的来源丰富多样,虽然社交媒体依托社交网络生产内容,但是传统媒体在进驻社交媒体后,会更具自身生产新闻的优势进行内容分发,对于用户而言,专业新闻媒体的账号和一个好友账号所生产的内容在信息流中并无区别,即使可以对关注的好友进行分类,在专门的页面集中浏览一定时间内好友发出的信息,但是在首页信息流中,这些信息显示没有明显之分。
社交媒体信息流的内容是模块化的,信息流无论以何种算法方式呈现,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均构成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专业的媒体牛产内容可能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内容上更加垂直化,受到更多关注,经过算法推荐放在信息流前端的可能性更大,但是对于用户而言,其本身牛产的内容也有成为被信息流“重點推荐”的可能。例如,在很多网络群体事件中,除了媒体的报道之外,当事人通过社交媒体发出的信息,也会被算法推荐到优先推送。
对于社交媒体信息流中的算法而言,信源本身的特点并不会被过多地考虑在推送加权的指数中,信息本身收到的关注度才是重中之重。
2.信道:算法与社交相互融合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推特的做法重点在于试图在算法下的信息流和时间顺序流做一个平衡,这对以用户为主要内容来源的社交媒体来说具有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在新浪微博,有关推特这种做法的微博报道下面,全是@微博负责人的评论),当下,算法与社交两种内容分发模式进行着积极的融合。
在社交平台上,用户往往通过社交信息流浏览社交网络中的动态和社会新闻,社交平台纷纷将“社交信息流”界面作为重要的用户流量和广告营收人口。然而随着用户规模扩大,用户生产的内容出现过载,传统的按发布时间反向顺序呈现信息流的模式,已经不能高效地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也不利于平台的商业化运营,凶此在“社交信息流”的程现逻辑上,越来越多的社交平台摒弃传统的时间线主导模式,主动介入到信息流的筛选排序环节,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为用户过滤形成定制化的信息流,以期促进用户信息消费和再生产,进而增加用户黏性和广告收入。[2]
3.信宿:用户、消费者、受众的多重身份
社交媒体从诞生到今天,社交媒体服务的对象一直不断丰富,用户的身份也随着社交媒体不同功能的出现而发牛着变化。社交媒体在依托社交网络发展起来的最初,受众是平台内容的生产者与平台运营的基础:随着信息流中商业推广的因素不断加大,用户成为了潜在的消费者,信息流中的广告可能带来的广告收入让社交媒体的控制者更加注重挖掘用户的使用习惯逻辑规律和兴趣爱好指向:当信息流随着算法逻辑的丰富越来越复杂,用户在浏览信息流时,其身份转变的频率和定位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交媒体的内容多来源于用户,受众牛产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交媒体得以运作和盈利的资本,将这种资本经过计算带来的经济利益是社交媒体采用算法推荐的关键原因。
二、社交媒体信息流在应用中的伦理偏差
在讨论算法如何对新闻价值、新闻伦理产生冲击的同时,应该看到一些资讯类平台针对算法中的弊端做出的改变。各个指标之间的占比影响着用户对于信息的接受效果:社交互动指数增加,社交网络不可避免会进入“后真相”时代:当用户兴趣与使用习惯指数增加,用户可能会发生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错位:而按照时间逆序排列的信息流,则可能使得对用户而言重要的信息被忽略……由此,可以通过不同的层面来分析相应的伦理问题。
(一)用户层面:被剥夺的信息把关权
根据外媒The Verge的分析,如今,用户从Twitter上能获得的东西,大部分都要归功于算法时间轴。一方面,有更多的推文能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进行病毒式传播,另一方面,算法还能在不同的状况下为各类用户推荐有关联性的旧推文,推文的‘生命也变得更长了。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是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新媒体时代,把关人逐渐变为可以自己选择信息浏览平台和方式的受众。但是随着算法的逐渐普及,社交媒体所有者对于算法的不透明化处理,让受众面临失去信息把关权的风险。
传统媒体时代在专业的媒体工作者手中,这种把关权可以最大程度上发挥对于新闻的筛选作用,控制何种消息传播,以何种方式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当把关权在受众手中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传播中心性被弱化,这时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和对于新闻的判断与感知就被视作重要的能力。但算法参与到信息分发中来,算法逻辑背后的价值取向则难以判断,甚至连技术精英,算法的编写者也无法完全掌控算法推荐出的新闻的价值观导向,这对用户而言是具备风险的,也不利于平台的长足发展。
(二)平台层面:价值导向产生偏差
对于平台而言,保持用户粘性,发挥平台信息的商业价值,增加平台的用户数量,稳定信息流中各方互动的场域是平台所有者应该重点把握的重点。
社交平台的信息流算法一般被认为属于商业机密,Facebook从最初将算法引入信息流至今,算法已经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在对各项因素进行加权计算时,如果没有及时合适的管控措施,平台的价值导向会不可避免的发牛偏差。字符跳动公司旗下的“内涵段子”客户端软件及公众号已经永久关停:短视频应用软件抖音也曾为了“自保”,删除所有用户评论。此后“今日头条”品牌口号也从“你关心的就是头条”转变为“信息创造价值”。
这些事例都说明了平台层面一味的依赖算法,增加用户粘度,发挥商业价值带来的弊端。日前,对于社交媒体平台伦理责任的问题还在讨论,算法本身时候被判断为独立的伦理行动者尚未有定论,但是当下社会很明显的一点是,社交媒体平台有权力不公开算法过程,那就应该对于所使用的算法造成的不良影响付出相应责任。
(三)社会层面:失去信心的网络舆论场
对于社会而言,社交媒体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重要的作用,甚至“热搜”可以直接等同于“社会热点”,这与用户不断增加,言论不断丰富的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密不可分。
但是,社交网络平台对于信息流的把控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很多热点问题直接采取“关键词屏蔽”的方法,把热点信息从信息流中直接删去,导致用户的使用感大打折扣,迫不得已甚至用缩写来代替被屏蔽的关键词,以新浪微博为例,现在一些政治信息的评论中,很多用户用“ZF”代替“政府”,用“ZZZQ”代替“政治正确”等等,用户逐渐对社会舆论失去信心,对于平台所有者、政策制定者表达不满。这样的做法没有从根本上起到对于社会舆论的稳定作用。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曾在2017年发布《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白皮书(Ethically Aligned De-sign),这份报告不仅对工程师群体的伦理设计提出要求,并且在宏观上希望政府、司法机构审慎使用数据,必要的时候严格测试和评估内嵌于系统的伦理原则和运算逻辑。3lXt算法的监督与管控,是信息流走上正确价值导向,稳定民心的重要之举。
三、算法清流产生之源在于服务本位
算法推荐下的信息流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传播效果,用户第一时间看到的是经过计算过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但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传播手段和信息资讯平台的出现,让受众也不冉是简单的接收者和阅读者,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一个合适的平台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平台对于自身信息获取习惯的满足感,这种用户体验不能够完全通过想用户提供最有热度和最重要的新闻得以实现。于是,综合了社交和算法的信息流开始出现。
算法带来的伦理问题并没有随着算法逻辑的丰富而得以解决,从个人信息使用与获取的层面到社会舆论层面,不同的算法计算带来不同的问题,社交媒体的信息流呈现从监管到问题出现时的应对措施都有待完善。
算法推荐是冰冷的,信息流的呈現与推送都建立在对于海量信息的筛选与计算上,但这些信息因为有了受众的参与和反馈,逐渐具有伦理价值的温度。人民日报曾经评论算法:只有算法回归到服务内容的角色,变得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才能让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在清朗的环境中自由飞翔,才能使网络空间碧波荡漾,激发出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8-08-20].http://www.cnnic.net.cn
[2]师文、陈昌凤:《社交分发与算法分发融合:信息传播新规则及其价值挑战》,《当代传播》2018年第6期
[3]赵瑜:《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行动与治理》,《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