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的艺术魅力探讨

2019-09-10 23:34:30孙卫峰
环球首映 2019年5期
关键词:曹七巧金锁记张爱玲

孙卫峰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传奇女性,极富有创造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金锁记》是张爱玲初入文坛时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张爱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是其最完美的作品。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先生称其为“文坛最美的收获”(2),给予很高的评价。本文主要从语言美、意象美、叙事美解读《金锁记》的艺术魅力,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金锁记》;艺术魅力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是张爱玲创作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完成的中篇小说《金锁记》,一面世就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在中國现代文坛上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被夏志清教授认为是“中国从古代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一个凄凉的故事,一个悲剧感很浓的故事。主人公曹七巧出身低微,是麻油老板的女儿,她的哥哥贪财就把她嫁给了豪门士族姜家的残疾二少爷。在姜家,曹七巧受尽了排挤和歧视,并压抑自己的情欲,这带给她极大的精神折磨,最终使她的性格扭曲。熬过青春,终于等到了丈夫、婆婆去世,她拥有了财产,成为了一个有钱的寡妇。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季泽身上,失望后转为疯狂的敛财。后来季泽找上门来对她表白时,她得知季泽是为了钱时发狂似的将他赶走,仅存的一点感情期待也化为乌有,变成了一个乖戾的人,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行为。她破坏儿子的婚姻,拆散女儿的爱情,变得极度的自私、刻毒、残忍。小说描写了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展示了她如何从一个富有温情的女人变成了一个“魔人”。“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1)这概括了曹七巧的病态生活,她被金钱禁锢,用金锁报复,受害者变为施暴者。本文从语言美、意象美、叙事美解读《金锁记》的艺术魅力,以期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一、语言美

张爱玲的作品中,语言美是非常明显的。她就像一位语言大师,一段段新奇的描写加深了她作品的色彩。小说开头作者不是亲自用文字叙述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是通过下人之间的对话引领读者了解姜家的情况。曹七巧出场后,作者也没有花费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只使用了简单的词句。如两个丫头的对话:“告诉你,你可别告诉你主人,二奶奶家里是开麻油店的。”(1)一段家长里短,曹七巧的形象更加具体。尤其是曹七巧出场的时候,为自己在宴会上迟到找的理由,表明了她不愿意屈服,即使无力反抗,也要使劲最后一点力气反抗。

为了充分展示曹七巧的性格特征,作者采用了大量个性化的语言。曹七巧是一个典型,她的个性体格也是很典型的。她生活在社会底层,进入姜家后无休止的斗争伴随着她,她又不愿意屈服,对生活进行反抗,成为了反叛者。要深入了解曹七巧,就要细细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如曹七巧分财产时:“我倒想依你呢,只怕死掉的那个不依……”“舅爷来了,又不是背人的事,你嗓子眼里长了疔是怎么着?蚊子哼哼似的!”“别说你今儿是装死,就是你真死了,他也不能不到你灵前磕三个头,你也不能不受着他的!”(1)对其泼辣的语言毫无保留的描绘,表现了她泼辣、乖戾的性格。

艺术化的语言使得人物的可塑性更强,这与张爱玲所受的古典艺术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女作家苏青说过: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吞读下去不可,读下去像听凄幽的音乐。张爱玲对声音的运用非常娴熟,小说中大量使用拟声词,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如“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1)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张爱玲善用比喻,比喻新奇有趣,如“她那扁平而尖利的喉咙四面割着人像刀片”形象的刻画了曹七巧的尖酸刻薄;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死去的鸡的脚爪”(1),形象的写出了芝寿的无奈、无力与虚弱。再如长安要退学时,她觉得她这牺牲是一个美丽的,苍凉的手势。牺牲是无法看到的,也是无法触摸的,比较抽象,在作家笔下她将抽象化为具体,将“牺牲”比喻为“手势”,更为形象生动,再加上修饰语“美丽的,苍凉的”,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体会到语言深层的忧伤与无奈。新奇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曹七巧的悲凉,这种寓泪于笑的手法,非常高超。

二、意象美

意象中的意是表意之象,象是外在的具象,是可以感知、触摸的。作者在物象上注入自己的主观情绪,物象就变成了具体之象,带有了主观情感。张爱玲擅长运用丰富的意象来寄托感情,达到借物抒情的效果。

月亮意象是张爱玲所青睐的。《金锁记》中多次出现“月亮”意象,被赋予了多层韵味,与人物命运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开头:“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三十年前的月亮。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1)小说开头就奠定了凄凉的笔调。接下来由月亮引出故事,月亮意象统领全篇,共有九处写到月亮,有的一笔带过,有的详细刻画,月亮的阴晴圆缺代表着人物命运的起伏。如“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天是森冷的蟹壳青 天底下黑漆漆的只有些矮楼房……”(1)为了营造出特定的氛围,张爱玲运用了冷暖交错的多种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阴郁之感,营造出凄凉的氛围,刚好契合了曹七巧绝望的心情。长安退学前夜的月亮,“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1)这里的月亮是缺月,长安与缺月融为一体,都是不完整的,都是模糊的,营造出悲哀的氛围。“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1)小说结尾月亮意象再次照应,起突出强调之意。作者寓意月亮的阴晴圆缺永不休止,人的悲欢离合也不会消失,暗示悲剧还将继续。

镜子意象也是张爱玲着力渲染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十年光阴是通过镜子转换的。“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1)这段镜子意象给读者揭示了曹七巧人生的空虚,她的人生就像镜子一样易碎、冰冷,她的人生是镜中花、水中月,她的爱情是无法触摸的,是活在镜中的男人。当现实无法改变时,她转而寻求虚幻,以获得自我安慰,这种手法转换时空,增加了沧桑之感。

三、叙事美

《金锁记》运用了独特的叙事艺术,增添了作品的魅力。首先张爱玲采用了零聚焦叙事,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叙述者与聚焦合为一体,叙述者可以随着情节的发展,无死角的叙述,也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小说开头通过丫頭的对话,读者了解了曹七巧的大概信息,叙述者又不断移动,对曹七巧出场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进行了想尽的描述,刻画了一个刻薄的形象,这样一个人格被扭曲的人物灵魂呈现在读者面前。叙述者还发表评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既是比喻,也蕴含着评论,是对长安命运的惋惜。其次张爱玲还善于处理时间。曹七巧分得财产后,季泽去找她表白,季泽的阴谋被揭穿后走了。大厅里只剩下七巧一个人,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叙述时间,“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1)这里运用了慢镜头,大大拉长了时间,缓缓描述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读者在阅读时有充足的时间体会曹七巧此时眼睛的空洞与茫然,体会曹七巧由爱生恨、爱恨交集的刹那,生活陷入绝望的境地。这是叙事学中的扩述,与之对应的是概述,用少量的文字概括较长的故事时间。“过了秋天又是冬天,七巧与现实失去了接触。”(1)一句话就像几个月的事情概述了。这样详略得当,有助于读者抓住关键信息。再次是叙事情节。《金锁记》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情节的,曹七巧出场时年轻美丽,富有青春气息,随着情节的推进,镜子里的人老了,死了丈夫,成了寡妇,最后七巧过世,这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同时前因后果都交代的很清楚,使读者走进她的内心,感受她的痛苦与折磨,体会她微妙的心理变化。最后是陌生化手法。《金锁记》中季泽被赶出去后,故事就可以结束,但张爱玲并没有停笔,而是让七巧转变为一个复仇者,这更加深了人物形象的悲剧性。

总之,《金锁记》吸引读者的不仅仅是动人的故事情节,还得益于作品独特的语言特色,精巧细致的意象,独到的叙事艺术。张爱玲用意象表达情感,折射出内心的孤独、惆怅。张爱玲打破了时空限制,采用独特的叙事技巧,使小说更具有立体感。这些技巧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使作品取得了持久的艺术魅力。

注释:

张爱玲.金锁记[A]:张爱玲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A].傅雷.傅雷散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高明.《金锁记》的结构艺术与叙事技巧[J].名作欣赏,2018(23).

[2]张欣健.浅析《金锁记》中的意象描绘和色彩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3]王宗泉.浅析《金锁记》的语言艺术[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2).

[4]李子佳.《金锁记》艺术风格刍议[J].人文天下,2018(12).

猜你喜欢
曹七巧金锁记张爱玲
冰山之下的困厄——《金锁记》曹七巧形象浅析
名家名作(2023年31期)2023-03-21 07:18:20
半辈子抱金如命,空荡荡饮恨而终
青年文学家(2022年3期)2022-03-16 22:50:41
九月雨
解读《金锁记》中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长江丛刊(2017年30期)2017-11-25 03:22:16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海峡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42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8
张爱玲在路上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9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技术与教育(2014年2期)2014-04-18 09:21:34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