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到太湖,寻鲜看“渔”

2019-09-10 06:03陶瑾摄影于祥
现代苏州 2019年17期
关键词:太湖渔船渔民

记者 陶瑾 摄影 于祥

光福渔港村有着上千年的捕鱼历史

你眼中的太湖之秋是什么模样?也许是第一缕阳光穿透而来的渔光,也许有着码头边等待丰收的心情,也许还有年年月月依偎这个港湾的满足。

在太湖之滨,藏着一颗明珠,它就是光福渔港村。渔港村有着上千年的捕鱼历史,渔港内,停泊着三千余条渔民捕鱼以及生活的渔船。渔民们世代生活在这里,以船为家,与太湖相依,终年以捕鱼为生,父传子,子传孙,每年期盼一次,只待湖神的馈赠。

七桅船,是太湖中历史最悠久的渔船之一

“一网金,二网银,三网珠宝四网珍,五网六网眼也花,太湖是只聚宝盆。”又到了一年开捕之季,休养生息了大半年的太湖终于迎来了鱼肥虾美的丰收时刻。光福镇太湖渔港村举办了第十五届中国(苏州)太湖开捕节开幕式。开捕祭祀仪式依然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渔港村,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祭祀传统,这是太湖渔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特色习俗,有着数千年历史。渔民身着旧时渔服,手持黄色月牙鱼旗,请神、祭神、敬神、放生、悦神、送神,传承着古老的仪式,祈求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鱼虾满仓。

这是一个属于渔民的节日。数百条太湖渔船一字排开,等待千帆竞发。放眼望去,无数的桅杆,密密麻麻地耸立着。数以千计的渔船,尤如整装待发的古代战船,场面蔚为壮观。在这之中,有一艘“国宝级”的七桅船,历经风浪侵蚀,已布满岁月的痕迹,但它的七桅仍矗立着,直指天空。七桅船,俗称七扇子,它是太湖中历史最悠久的渔船之一。这艘巨大的七桅船至今停泊在渔港村。与太湖开捕仪式一样,七桅帆船的制造技艺也成功列入非遗名录。

原汁原味的祭祀传统

渔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家长带着孩子放生鱼苗

渔民们以船为家,与太湖相依

开捕,预示着渔民们开始打渔晒网,“舌尖上的太湖”要登场了。在一位船老大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他的渔船上。这是一条机动船,虽然速度不快,但船体空间大,甲板下可以放置湖鲜储藏箱,行驶也很平稳。一切准备就绪,船老大发动机器,伴着发动机的轰鸣,渔船向太湖深处进发。船老大特别嘱咐大家,上船前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在船上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表现得过于兴奋和激动;看到小鱼不能加以评论,渔民听到会不高兴,当然看到大鱼,最好也不要高声尖叫。船老大将渔船靠在捕渔船上,拴好绳索,大家小心地跨到渔船上,谁都没有出声,只是用眼睛看,用镜头记录。

可能在你我看来,渔民的生活充满闲适与诗意,可曾想过,他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与太湖水同命运共呼吸,也怀揣了各自的辛酸。

今天,为保护太湖水质,维持太湖鱼虾的优良品质和稳定产量,渔港村启动了“太湖永续”保卫母亲湖行动,引导渔民不用电捕鱼,不用药捕虾,不在禁渔期捕鱼,不捕子孙鱼……渔民们现在出航捕鱼的时候,新增了一项任务——让垃圾上岸。他们秉承着当年的承诺,像珍爱母亲一样,珍爱太湖、感恩太湖。

TIPS

依托光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赏梅胜地香雪海沿线做靓梅文化,以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为阵地打造红色文化,通过美丽冲山魅力渔港做好渔文化,以巧夺天工的苏作工艺点亮工艺文化……光福镇整合文化资源,利用环太湖公路将各大景点串联起来,精心打造了光福环太湖线。未来,光福将融合各大文化体系,“上山入水”增强旅游体验,做好旅游配套,努力将光福打造成为人们心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家园。

像珍爱母亲一样,珍爱太湖、感恩太湖

太湖渔船,等待千帆竞发

猜你喜欢
太湖渔船渔民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千舟竞发
国内新型远洋金枪鱼围网渔船首航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太湖三白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南海灯光围网渔船改装设计
太湖一角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