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静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此,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科学观察;探究;实验;科学记录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时下的热门课题。小学科学课堂应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这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旨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致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灵活调整教学过程,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利用教学生长点进行创新。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充满创造活力。现就科学教学中的一些探究实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关注科学探究前的准备工作
(一)科学探究前的目标确定工作
科学探究应建立在清晰的探究目标基础之上。在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而探究。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往往是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如在《观察、描述矿物》一课中,由于是第一次接手四年级这个班,笔者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之后让大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老师。这么做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今天这节课的主题是“观察、描述”,但是对象不是老师,而是矿物。在明确探究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对矿物的观察探究进行猜想、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科学探究前的材料选择工作
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科学课堂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科学探究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配套实验包可操作差;实验设计复杂,难以实施;实验抽象,学生难以直观理解,等等。对于这些现象,作为教师,就须因地制宜地改进。比如《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节课要求学生探究地球四季的成因,学生必须模拟地球公转,为后面的模拟四季成因的实验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古人的研究方法,进行模拟实验。但是,我们没有配套的实验材料,因此不得不对实验材料进行调整。我采用的方法如下:分别用一根大头针竖立在四个小型的地球仪上的同一位置上,再用手电筒模拟太阳,作为光源;之后,分别选取四个观测点对大头针的影长进行记录,从而让学生从数据上发现“四季的形成可能与地球的公转有关系”。
(三)科学探究前的注意事项规范
一节科学课往往安排了几个探究活动,同一个活动中有时还要进行二次探究或三次探究,因此时间比较紧。教师应该在科学探究前让学生清楚各注意事项及要求,让学生找准研究关键,避免实验探究时产生意外状况。
二、关注科学探究中的引导工作
(一)科学探究中的目标优化工作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是一名科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教师应该注意将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让学生弄明白;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孩子们“动手前要动脑”“手脑并用”。比如《做一个指南针》一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的指南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让学生简单地动手操作就完事。教师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动手时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本课的实验过程虽然只有2个步骤,一是制作磁针,二是安装磁针,但是其中会涉及到不少的知识点,以及操作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二)科学探究中的引导观察工作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要求教师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现象思考原因,并且分析概括自己的觀点。比如在《水珠从哪里来》这一课中,真正要学生动手的探究实验没有,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装着自来水的玻璃杯和一个装有碎冰的玻璃杯,进行思考、分析。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及猜测,并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这一课中,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科学探究中的实验记录工作
记录是一种最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养成填写实验记录的习惯。这不仅对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有利,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相当重要的。就像《磁铁大小会变化吗》一课中,有三个实验。实验一是测量一个环形磁铁的磁力大小。实验二是让学生观察增加磁铁(相互吸引的方式)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实验三是让学生观察增加磁铁(相互排斥的方式)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无疑,这节课的实验记录就显得很重要。学生几乎整节课都在做探究实验,最后要从实验记录中得出自己的发现。表格如下所示。
实验1:一块磁铁的磁力究竟有多大?
实验2:增加磁铁(相吸),磁力会变化吗?
实验3:增加磁铁(相斥),磁力会变化吗?
三、关注科学探究后的研讨分析工作
科学探究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思考,共同探讨。这种探讨不是盲目的,而是以探究过程中得到的现象以及数据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了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一种情况下,学生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这说明研讨能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进行信息的汇总,进行全班研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并做出点评。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职责如下:(1)在实验前让学生动口讲,教师汇总学生的意见并提出一些操作时应该注意的要求;(2)在探究实验时,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经历;(3)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肯定会有许多想法,他们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该要重视学生本人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这样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教师应该在倾听学生的想法之后,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理解。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走进科学,了解科学。这是一条无止境的路,需要我不断地去学习。每次的教学经验都是在为走好这条路打下基石。而对这个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研究?我想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任务。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