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锦路 付彤彤
摘 要:中国短兵运动与散打、中国跤,都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对抗性武术项目。它是中国短兵器格斗技术的综合体现,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背景。本文从影响中国短兵运动发展的技术因素入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给当前发展不是很乐观的短兵运动些许启迪和借鉴。
关键词:短兵;对抗;攻防体系;兵器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10-119-01
1前言
短兵,又名中国式击剑,是我国武术短兵器械——刀、剑、鞭、锏等技法综合运用的一种对抗性运动,它是一种能够体现出中华武术短兵器的各种实用技法,并以实战对抗作为表现形式的竞技性运动项目。
2影响短兵运动发展的技术因素分析
短兵运动的出现填补了中国近代以来短兵器对抗体系的缺失,丰富了传统武术的多样性,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但通过观摩近几年中国短兵运动的比赛视频,笔者发现短兵运动员在技术运用与表现方面存在若干问题,于此,笔者将一一列举并加以阐述分析。
2.1技术动作单一,缺乏组合运用
短兵最常用的进攻技术有“劈、刺、砍、斩、崩、点、挑、撩”八种技法。拥有如此多的进攻技术,所展现出来的应该是进攻多方位、技术多样化且观赏性极强的竞赛表现。反观历年国内短兵比赛,看到最多的只是比赛双方手持兵器进行单一的砍、斩,缺少多种技术的组合运用。尹海立曾对2004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的技术动作进行统计,此次表演赛中,“砍”和“斩”共占所有技术动作总数的89.44%;而“劈、刺、点、崩”等进攻技术使用次数占所有技术动作总数的10.56%。此数据表明短兵运动员技术动作使用单一化趋势严重。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对进攻技术的熟练掌握度不够。在面对对手的进攻或主动发起进攻时,运动员因技术掌握不够纯熟,来不及做多余思考遂采取最简便的“砍”、“斩”。二是缺少对战机的把控和创造能力。比赛中,运动员要分析对手的动作表现,识破对手的进攻意图,抓住对手出招时的漏洞做出进攻、反击和连击,以这种对战极高水平的把控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对抗则可以轻易施展多种进攻技法。三是现行竞赛规则的限制。短兵竞赛规则以打点得分、夺取比赛优胜为目的,使运动员摒弃使用多样的进攻招式,心切地想要抢攻得分从而频繁使用单一的进攻方式。此三个原因影响了国内短兵运动群众基础的积累,成为其发展、推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2.2技术动作不规范
在短兵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进攻一方用兵器的整个“兵身”进行大力劈砸,看似威力巨大,实则很难对对手形成有效打击。相比之下,日本剑道对竹剑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必须要以对应着刀身前三分之一处的“物打”区进行准确击打,才有可能得到“一本”。所以,短兵比赛中如果以兵器的二分之一处甚至以靠近护手的部位进行击打,严格来说皆不能算为有效击打。其次,许多运动员进攻时的动作姿态生硬不协调,为抢击得分而导致身体前冲过度、重心失衡,只能进行一次的击打而无法连续进攻,这也是导致运动员技术动作单一、缺乏技术组合的原因之一。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短兵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不规范造成的,而造成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的原因又有多种,如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力方法,对抗过程中无法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缺乏对自身重心以及兵器的掌控能力等。对于日本剑道来说,无论是初练者,还是高段位范士,都会将“素振”等基本功练习贯穿到他们的整个剑道生涯中,以此提高自身对兵器的感知能力和控制能力。因此提高短兵运动员的基本技术训练水平,强化身步法、重心控制能力和兵器掌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3攻防體系严重失衡
攻防兼备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武术一直强调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风格特色。无论是徒手对抗还是兵器对抗,都不可忽视防守的重要性。对兵器对抗来说,防守方式分为“接触防守”和“非接触防守”。攻防兼备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有接触式的防守反击,有以攻代防的迎击,还有非接触式的迎击和反击,这些都是短兵运动攻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尹海立学者对2004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攻防技术类型运用的统计可发现,此次表演赛,主动进攻技术占攻防技术动作总数的52.09%;反攻技术占攻防技术动作总数的37.55%;而被动防守技术和防反技术只占攻防技术动作总数的4.56%。不难看出,在短兵对抗过程中主要运用主动进攻技术和反攻技术,防守技术和防守反击技术的运用率则很低,攻防体系严重失衡。分析其原因,可以得出当前短兵技术训练体系并不完善,对此应针对性的强化运动员防守技术,加强攻防技术组合练习,并注重培养运动员的攻防转换意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兵器自身定位不准确导致技法混乱;技术动作单一,缺乏组合运用;技术动作不规范;攻防体系严重失衡等问题是目前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技术方面原因。
3.2建议
中国武术短兵技术体系的完善对其自身的传播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当前短兵技术体系中的短板,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训练水平。既要发扬传统,从中国古典刀剑谱中汲取养分,又要博采众长,参考学习其他国家成熟的短兵器对抗技术,积极强化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才能丰富短兵技术多样性,为其日后的推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喜平,宋平.我国短兵运动发展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03):172-175.
[2]戴小平,周金彪,陈亚斌.短兵技术标准化的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5(01):6-17.
[3]戴小平.武术短兵与击剑、剑道项目特色之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5):71-74.
[4]尹海立.从技术运用视角思考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对策——首届山东省武术短兵表演赛剖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4):573-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