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梁煜
摘 要:本文采用实验法以2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跑台进行运动能力测试(速度25 m/min,坡度为0),然后比较抗疲劳能力强组和抗疲劳能力弱组大鼠的运动疲劳时间和运动后血乳酸值。研究结果: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持续运动时间为(1602.91±488.235),抗疲劳能力弱组持续运动时间为(960.417±172.29),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疲劳现象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抗疲劳能力弱组(P<0.001)。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为(2.039±2.039*),抗疲劳能力弱组大鼠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浓度为(3.258±1.649),两组之间血乳酸浓度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抗疲劳能力弱组大鼠运动持续时间更短(运动性疲劳出现时间更早),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更高,说明乳酸堆积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出现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血乳酸;运动性疲劳;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084-02
1前言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该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各运动生理学家关注的焦点。Karlsson证实,在持续3~5min运动后,乳酸有较多的堆积,并主要发生在快肌纤维中,运动能力可因血乳酸和肌肉乳酸的升高而被抑制。为证实这一学说的合理性,本研究利用2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以跑台的运动模式进行抗疲劳能力测试,观察大鼠抗疲劳能力、运动成绩与血乳酸之间的关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以24只6周龄SD大鼠为对象,体重250~350g,购买自南昌大学医学院动物研究室。饲养期间以标准饲料喂养、自由饮食,饲养室内空气流通,温度保持在23±1℃,自然光照,定期消毒灭菌。所有动物实验前均未进行过跑台训练,大鼠购买回来后先喂养3天使其适应生存环境和条件,之后进行4天的跑台适应性训练。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根据实验需求,查阅大量有关运动疲劳产生机制和运动时血乳酸变化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相关资料,为本实验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2.2.2适应性训练。适应性喂养3天后,所有大鼠进行为期4天的跑台适应性训练,由于大鼠是昼伏夜出,所以训练时间定为晚上19:00—21:00。训练计划见表1:第一天先以10m/min运动5分钟,间歇5min再以10m/min运动10分钟;第二天以10m/min运动5分钟,间歇5分钟,再以15m/min运动10分钟;第三天以10m/min运动10分钟,间歇5分钟,再以20m/min运动10分钟;第四天以10m/min运动10分钟,间歇5分钟,再以25m/min运动10分钟。
2.2.3大鼠疲劳时间与血乳酸浓度测定。大鼠进入跑台后先以10m/min的速度热身一分钟然后将速度调至25m/min,计时开始。当大鼠出现疲劳的程度达到实验标准时,停止运动,计时结束,记录大鼠最终运动时长,并即刻进行血乳酸浓度测试。
测试前准备好血乳酸测试仪、试剂、采血针以及酒精消毒棉片等实验材料。每只大鼠运动结束后,将大鼠取出跑台,用酒精棉片擦拭大鼠尾部根部,取大鼠根部第二滴血液,测定血乳酸值。
2.2.4数理统计方法。实验前后的各项指标数据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21.0进行统计学处理,测试结果均以平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数据进行比较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实验数据的图表生成采用的是Excel 2003软件。
3实验结果
3.1两组大鼠运动疲劳出现时间的比较分析
24只SD大鼠经过4天的适应性训练后,进行以25m/min的跑速测试两组大鼠的抗疲劳能力,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当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运动至(1602.91±488.235)秒时出现疲劳现象;抗疲劳能力弱组疲劳出现的时间为(960.417±172.29)秒,其疲劳现象出现时间明显早于抗疲劳能力强组;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大鼠疲劳出现的时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
注:**(P<0.001)与抗疲劳能力强组相比,差异极其显著。
3.2两组大鼠血乳酸浓度的比较分析
大鼠出现运动性疲劳后,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血乳酸浓度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出现疲劳时的血乳酸值为(2.039±2.039)mmol/L,抗疲劳能力弱组的血乳酸为 (3.258±1.649)mmol/L;可见,抗疲劳能力弱组大鼠运动疲劳出现时乳酸堆积浓度明显高于抗疲劳能力强组,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注:*(P<0.05)与抗能力弱组相比,差异显著
4讨论与分析
4.1大鼠抗疲劳能力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疲劳是由多个因素引起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体在进行相关强度的活动时,随着负荷的变化,机体的状态也会随之出现相应的反应,疲劳的出现预示着机体不能保持其原来的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在实验动物中通过运动耐力实验与生化指标测试可以较为可靠地评价机体疲劳程度。在运动耐力实验中,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负荷运动测试是常用的实验方式,其外周疲劳程度可以通过对抗负荷时间来表示,当大鼠对抗负荷时间越长,表明其抗疲劳能力越强,即耐力能力强;对抗时间短、疲劳时间早,表明抗疲劳能力越差、耐力能力弱。本实验中,在同样强度下对两组大鼠进行耐力能力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疲劳现象出现的时间呈非常显著的晚于抗疲劳能力弱组(P<0.01),说明抗疲劳能力强组大鼠耐力运动成绩明显好于抗疲劳能力弱组。
4.2大鼠血乳酸浓度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脑细胞的工作能力降低,导致疲劳。据Metzge等报道,H+浓度升高,p H值下降,减少了横桥从低能量状态向高能量状态转变的速率和数量,从而导致肌收缩力下降。因此,代谢产物血乳酸水平可作为评价运动强度和机体疲劳的重要指标。本实验结果表明,大鼠疲劳时测出的血乳酸值与大鼠持续运动的成绩呈反比,运动后血乳酸值高、持续运动时间短者,说明运动成绩差;血乳酸值低、持续运动时间长则运动成绩较好。
5结论
两组大鼠在进行相同强度运动时,抗疲劳能力强的大鼠血乳酸浓度低、运动持续时间长,运动成绩好;而抗疲劳能力弱的大鼠血乳酸浓度高、运动持续时间短,运动能力与前者相比较差。抗疲劳能力弱组大鼠运动持续时间更短(运动性疲劳出现时间更早),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浓度更高,说明乳酸堆积是导致运动性疲劳出现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步標,华明.运动生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7).
[2]张海信.浅谈运动性疲劳之代谢产物堆积学说[J].科技信息.2009(03):558-559.
[3]李八方.功能食品与保健食品[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7,11(5):248-2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87-93.
[5]芦苏玉.脉冲磁场对运动外周疲劳恢复效果的实验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6(8).
[6]韩春华,王元勋.乳酸、细胞内pH值与运动性疲劳[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