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丽红
摘 要: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的教学都有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即知人论世,尤其是中学阶段。而古典诗歌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更准确的把握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知晓作者的生平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若能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细化作者的生平,会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歌教学 作者生平 作用 细化
中国詩歌历史久远,由最早的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中国现代诗,都是在“诗言志,歌永言”,一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连。诗歌占据着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地位,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诗歌占有不小的比例,尤其是古典诗歌,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就要与文本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构建起学生和文本作者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此种方式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故教学中的作者生平介绍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
《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大致说,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正确理解他们的诗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孟子所说那么多就是告诉我们,阅读诗歌时对作者本人经历、思想等的把握问题。
而古典诗歌作品是特定的环境下作者情感的表达,教学中忽略作者生平,学生对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特殊情感就难以体会。教学不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情感的效果。未解惑,则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谈何成功的课堂?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无尽的哀伤和思念。学生不了解因谁哀伤,为何思念,则无法感受其中生离死别的悲痛至极。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介绍作者坎坷的生平,学生才能明确抒情的对象是苏轼的亡妻,这是作者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苏轼十九岁与王弗结婚,彼此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在家乡病逝。这首词是他在密州时梦见她所写,距王弗去世十年,阴阳两隔,悲从心生。“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字字写出悲恸。深入了解苏轼生平与妻子的经历,才能体会作者生死不渝的情感,才会达成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所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悲。
细化作者的生平,是语文诗歌教学情感教育得到实现的重要环节。而诗歌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情感表达,通过作者生平细化让学生读到作者在作品中的种种情感: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离情别绪等等,最终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所以古典诗歌文本解读作者介绍至关重要,更可见课堂实践中要重视将其细化。
我就古典诗歌课堂教学实践中细化作者生平进行一二例子浅谈。
细化于生平年谱。
欣赏古典诗歌作品时,要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和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就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了解作者生平。例如,在教授杜甫《蜀相》时,学生初看不能理解他刻画诸葛亮形象的目的,除了要对作品中写的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进行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的遭际和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作这首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杜甫相关的史传料整理出他的生平年谱。他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平息,目睹国家衰危,民不聊生,而忧国忧民的他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就不难发现这是“体其心而为言也”(《杜诗解》)与用“诗言志”。《蜀相》是他借游览古迹,表达对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英雄诸葛亮的仰慕和敬重,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他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所以诗中字里行间不仅有仰慕英雄,更有壮志难酬。当然,杜甫生平年谱一出,对学生今后接触他的作品也有铺垫式的帮助。
细化于资料链接分享讨论。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记叙了他游玩的过程,学生会认为这是一篇描写景色表现闲适生活的游记。课堂教学当中布置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相关资料链接的共享与讨论,对作者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为拥护王叔文的改革后被贬到永州的生平遭遇进行详细介绍与共享讨论。在此基础上品鉴作品就可知,政治上失意的柳宗元,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作者借游小石潭含蓄地抒发了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作品证实了作者生平在教学中给学生和作品建立了关系,更是学生与作品的理解桥梁。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语文诗歌教学对作者生平的高度重视是有道理的,做好作者生平细化介绍,可以让学生把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作品。在教学中不能忽略,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对有关的作者生平进行分析,做到精当的细化,使生平背景介绍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梁:材料要精当 实际要巧妙——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平背景”介绍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3期 1998.9
[2]许勇 盛夏: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考试周刊 2013年 第100期
[3]唐孝麟: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
[5]吴文治:《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 中华书局 1993年
[6]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
[7]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