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再定位研究

2019-09-10 01:32曹凤
大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业能力独立学院双创

曹凤

摘  要: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下,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区发展,独立学院应承担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

“目标”是对活动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也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高等教育的职能是通过高层次、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以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为己任,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提供知识、技能服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校教育职能的具体化,是高等学校对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社会人才需求和教育教学结果的综合预判。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在 2003年颁布的《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专业 。”

独立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利用社会资源,采用现代组织管理模式,建设特色专业,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除必须达到本科院校的物质条件和教学水平之外,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还要体现出与“母体”校、公办院校 、私立大学的区别。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高校目标定位的差异化,是我国独立学院自创建以来,不断探索的办学诉求。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型、应用型人才”。与高职院校相比,独立学院更重视本科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教学,因此,部分独立学院在表述其“目标”时,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受办学地点、经费来源、生源地和服务半径的影响,一些独立学院突出强调“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综上所述,独立学院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可概括为“通过高效、灵活的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本科层次的知识技能,为地区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二、“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二次定位

“双创”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简称。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公开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自此,创新、创业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业环境的建设。具备“双创”能力的人才,应有以下特征:(1)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精神;(2)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3)有所需的实践经验;(4)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5)能把握市场信息和社会需求。综合分析不同教育机构的教育功能、办学条件、社会作用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双创”人才的核心环节,是促进人才建设多样化的重要推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国务院于2015年5月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要求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12〕4号)文件中指出,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件中教学原则之一要求要面向全体、结合专业。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系统开展。建立健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多样化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更加自觉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善于发现创业机会、敢于进行创业实践的能力。

在创新创业大的教育背景下,独立学院要想获得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独立学院必须顺应“双创”教育改革的发展潮流,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注入创新创业的新要素,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三、“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度一致。李克强总理在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强调,高等教育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就是要围绕专业教育对学生展开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创造的人格品质及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实现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由此可见,在“大众创业”、“大众创新”背景下,独立学院应将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成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与母体校、高职院校形成错位发展,这样才能在新时期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自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有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的人才。创业能力是基于自身的专业基础,在本行业内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创新创业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是同时必须是具有实践能力的。各独立学院应围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积极深化“双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引进、逐步建立一支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措施积极推进“双创”背景下独立学院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文为天津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天津市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HE4049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超.差异化战略下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蔡 静,吴维俊.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6(5).

[3]张继龙,蔡晓群.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4]张凤琼,杜世洪.关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12).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猜你喜欢
创业能力独立学院双创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乐山市五通桥区“双创”五通桥在行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