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航
摘 要: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过度疲劳、加快恢复的关键。运动训练的科学监控是教练员进行科学训练的前提条件,也是科学化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尔夫运动的训练也伴随着运动疲劳的产生,分为躯体的生理疲劳和注意力过度消耗的神经疲劳。高尔夫是一项休闲运动,但对于职业高尔夫运动员来讲,日常的训练和激烈的赛程,都是对球技、耐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极大的考验。在这里就讨论通过监控高尔夫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判断运动员肌体状态,科学指导训练活动。
关键词:高尔夫;运动监控;血乳酸
中图分类号:G8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1-067-01
1血乳酸指标的生理意义
乳酸是糖元或葡萄糖进行无氧酵解的产物。溶在人体血液中的乳酸称血乳酸,正常含量约为1毫摩尔/升。当运动员氧运输系统供氧量满足运动需求时,乳酸不会有明显升高;在剧烈运动中,血乳酸浓度明显上升,可高达几倍或十几倍,公认在运动停止后第3~5分钟时的血乳酸浓度最高。血乳酸清除途径主要有:①在组织细胞中进一步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②经血液运输到肝,在肝细胞内异化生成肝糖元。
运动中监控血乳酸指标可以精确定量分析运动强度,并且运动后血乳酸的清除速率也可以反映阶段性有氧耐力训练的效果。结合到高尔夫运动可以用来监控一次训练的运动强度。
2血乳酸的生成过程
动作形成的基础是,骨骼肌的收缩。骨骼肌收缩是乳酸生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供氧不足,糖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乳酸。乳酸是糖酵解系统功能的最终产物,乳酸堆积过多会对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产生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疲劳。
正常情況下,肌肉和血液中的乳酸浓度很低,但还是存在的,因为心肌等器官还在不断工作。有研究指出乳酸的产生受运动强度和收缩的肌纤维类型影响。肌肉大致能分为慢肌纤维(Ⅰ型)和快肌纤维(Ⅱ型)。慢肌纤维往往有抗疲劳和具有很高的有氧供应能力,但它的快速力量发展有限,即肌动蛋白和肌原纤维ATP酶活性和无氧功率低的特点。快肌纤维运动单位的表现则相反,表现为效率低和易疲劳的特点,但是却是快速爆发力量的主要参与者。根据实验结果,快肌纤维为0.5mmol·g-1·s-1,慢肌纤维为0.5mmol·g-1·s-1,快肌纤维的乳酸生成率为慢肌纤维的两倍。目前还不清楚乳酸堆积的最高浓度,但完全疲劳可能发生在20-25mmol/L。除此之外还受持续的时间,训练状态和起始糖原水平。
一般情况下一次训练结束后,血乳酸浓度会在一小时恢复到训练前水平。血乳酸浓度的峰值出现在运动结束后的5分钟。身体的乳酸到血液中存在一个时间差,所以在实际检测血乳酸浓度时,要注意数据采取的时间。
3高尔夫运动的特点
每一项运动都有不同的运动方式,但是在能量供应层面上,不同类型运动的差别在于三种不同供能系统的参与程度。一百米、跳高和举重这一类运动,主要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在高尔夫运动上,我们可以将高尔夫运动的动作进行拆分。在一般的球技训练日,我们就是在练习场进行单一动作的多次练习。高尔夫挥杆的整个动作包括上杆过程、髋关节的转动、上肢跟着带动转动,最后收腕再就是收杆动作。整个动作流程很快,完成一次全挥杆击球动作一般都在两秒。进行下场练习,击球结束后还要步行到新的击球位置。总之高尔夫运动的过程偏休闲,运动强度不大,但是一整场的运动量挺大的。完成一场18洞的比赛一般在4小时25分钟。
4高尔夫运动乳酸生成规律及检测时刻
在讨论高尔夫运动的特点后,再研究高尔夫运动生成乳酸的规律。在高尔夫挥杆动作的供能上,全挥杆收缩运动是爆发力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是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和磷酸原系统参与供能。这一过程更多是快肌纤维参与完成动作。生成的乳酸量是整个运动的主要部分。
根据问卷调查,进行全挥杆的多次动作练习,在挥杆60次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上肢的疲劳。对于肌肉的控制感不强,动作会产生变形。这个时候需要休息,但是一次完整的训练课往往需要在200次以上,甚至达到500次挥杆练习。但是进行一场高尔夫下场实训全挥杆次数在36次(职业选手)。所以在练习场多次练习挥杆的训练中上肢的运动强度负荷会高于下场训练。因为下场训练的全挥杆次数会远远小于练习场训练日的挥杆数。场下积累的疲劳主要是因为紧张的赛制和完成18洞需要步行7~8公里。另外在单一动作训练日,笔者认为高尔夫训练不会产生太多的乳酸堆积。更多的是在专项体能训练上,要加强对于运动员的血乳酸检测,防止出现新过度训练的情况。
临近比赛,会有实战的摸底测试。连续四天的下场训练,并且一名职业选手在实战训练日并不会只完成18洞(标准球场)的击球,会打36洞或者更多。这时就需要血乳酸的监控发挥作用,探求一次训练的最大训练量,不对身体产生不利的负荷。血乳酸的检测安排在既定训练任务完成后的五分钟。血乳酸的数据要连续做几次,通过一个过程的数据值,我们可以判断运动员对于训练负荷的生理适应程度,以及这段时间训练的具体效果,指导后续训练方案的制定。
参考文献:
[1]陈波.我国田径耐力性项目优秀运动员训练负荷监控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
[2]吴卫兵.我国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运动训练机能监控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9.
[3]田野,王清,冯连世,张忠秋,洪平,赵杰修,郝为亚,王向东,肖丹丹.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J].体育科学,2008(09):3-11.
[4]冯连世.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6:7.
[5]赵杰修,田野,冯连世,洪平,陆一帆,林洪,程燕,宗丕芳,冯葆欣,贾蕾.游泳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6(01):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