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生活也离不开文字的“演绎”。换句话说,“写作”是薪火相传的一种人类文明。然而,小学习作教学却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习作教学止步不前。针对此,我从生活化教学的角度研究了小学语文习作课,以提高学生习作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铺平道路。
小学习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当前习作教学质量差,习作课堂上流传着这样的童谣:“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究其原因,教师没有将习作与生活有效结合起来。生活是学生写作的灵感,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源泉,而教师却切断了这一“活水”,将习作置于“真空”状态,导致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没有灵魂,作品内容充斥着“假、大、空”的味道,读起来索然无味。因此,教师有必要在习作课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实现习作教学与生活的接轨,做到教学合一,从而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一、生活化教学之于习作课的作用
生活化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重视生活与教学的关系,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语文习作课堂上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首先,学生可以进行与生活情境有关的体验,获得创作灵感,从而激发出创作热情,变“逼我写”为“我愿写”。
其次,能够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生活进行体验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
再次,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最后,在开放、自由的生活环境中,学生可以发展个性,增强主体意识,从而提高作品的独创性,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是习作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是让习作课发光发亮的不二“法器”。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的习作课实践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句话充分揭示了将生活化教学应用到习作课上的必要性。那么,如何在习作课上高效开展生活化教学呢?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观察生活现象,积累习作素材
“生活”是一道永远也解不开的“谜题”,你刚对生活有了一点认识,马上就会让你掉进下一个“谜洞”,发现新的现象,增长新的见识。根据生活的这一特性,教师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生活现象,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进而深刻感受和体验生活,增加生活经验,丰富对生活的感悟,为习作积累大量的素材,打破“头儿空、肚儿空”的习作窘状,提高小学生的习作水平。
例如,在日常习作教学中,我会组织学生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为习作积累充足的素材。如,在以“鸡”为主题的习作课上,我播放了许多关于“鸡”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为写作做铺垫。具体如下:
首先,播放视频,如:生活中两鸡相斗的场景;院子中鸡闲逛,飞上飞下的场景;细分公鸡和母鸡的视频。
其次,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发现其中的细节。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在组内讨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在组内总结大家的观察。
最后,解散小组,要求学生写一篇以“鸡”为主题的小作文。由于有观察做铺垫,学生创作的热情被充分调动,创作灵感有如泉水一般源源不断,其作品无论从角度还是内容上看都非常丰富,相较之前有了极大的进步。可见,生活化的习作教学可以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讨论生活话题,丰富习作思路
一篇成功的作品必然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然而,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小学生不能理解创作主题,缺乏创作角度,整个人如同一张白纸,脑中无形,笔下无话。针对这一点,在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搬入”课堂,选择一些既适应思考能力又满足心理需求的生活话题,引导小学生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让学生在情真意切的话题场景中感受到真善美,丰富生活阅历,使其能从全面看待问题的角度提炼出写作的主题和中心。长此以往,小学生的直觉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会逐渐丰满,智力会不断提高,会对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有利于学生丰富写作的思路,创作出有新意的作品。
例如,在《坐井观天》的生活化习作教学中,在阅读完文本之后,我以“坐井观天”为话题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为写作做铺垫。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解释一些生活中“坐井观天”的现象,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坐井观天”这一话题的内涵。如,用纸卷一个“望远镜”,让学生从“纸筒”中看世界,体会“坐井观天”;又如,从下面往上望和从上面往下看摩天轮相当于“坐井观天”。之后,结合生活现象和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就“坐井观天”这一话题进行讨论,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在讨论中,学生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有的学生从“望远镜”中获得灵感,提出“坐井观天”其实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还有的学生提出:站得高,看得远,人要有高远的理想,不能局限在一口井中。讨论之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观点,确立主题,进行写作。在长久的“话题讨论——创作”的循环训练中,学生丰富了创作的思路,提高了审美能力,极大提升了作品的质量。
(三)编写生活故事,培养习作习惯
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体裁,在故事中,小学生可以满足自己对世界的幻想,增长见识,增加认知经验,提升智力。鉴于此,在生活化的习作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入生活故事,以生活故事为媒介,搭建起学生与习作之间的“传送带”,让学生快步走向写作。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教师可以以“故事”为诱饵,以“生活”为素材,引导学生编写一些生活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会增加对生活的感悟,积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另一方面,学生会增强想象能力,提高写作的质量,继而增加写作的自信心,最终养成热爱写作的好习惯。
例如,在《玲玲的画》的生活化习作教学中,我以《玲玲的画》为“引子”,引导学生想一些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身边的故事,并且把故事编写出来,以培养学生习作的习惯。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阅读《玲玲的画》,让学生经历、体验故事。然后,启发学生,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如,我对学生说:“《玲玲》说的是‘我和爸爸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你们和父母、老师、朋友都有哪些故事呢?”之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成一个圈尽情地“聊天”,找到一些有趣的故事素材。在一定的讨论时间之后,让学生回到座位,开始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由于贴近生活,学生有感而发,写下了情感真挚、富有趣味的故事,如《我和小兰成为朋友的故事》《我变成小狗的故事》等等。在编写生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快乐地进行了创作,并感受到了创作带来的乐趣,形成了写作爱好,从而培养了习作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就像“珍珠”落在了习作的“玉盘”上,让习作课奏出了美妙的乐章。在生活化的习作课堂上,学生就像被木匠老人施了魔术的木偶人,充满了奇思妙想和无限活力,呈现在笔尖的文字开始有了灵魂,显露出了个人风格,洋洋洒洒,富有妙趣。所以,教师需要利用生活化教学“照亮”小学语文习作课堂。
(责任编辑 周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