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陶冶心智,乡村教育革故鼎新

2019-09-10 08:53曹洋
天津教育·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林斯基苏霍姆智力

曹洋

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学者和乡村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摆脱了传统教育学理论束之高阁的“象牙塔”式的束缚,建立了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育管理为一体的人性化乡村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不仅对当时的苏联教育现代化改革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影响,对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改革和农村基础教育的革新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指导意义。我立足于阅读教学的沿革和农村教育教学管理两个层面,结合当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的研读和分析,汲取能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教育理念,以期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苏霍姆林斯基曾写道,我们认为,最细致的教育任务之一,是要使青年能严肃地、心地纯贞地对待一个新生命的造就;要使他们就像等待幸福的节日一样等待一个新人的诞生;要让每一个孩子的头脑里产生的第一个想法是:我能给父母带来快乐,没有我,他们都不能生活,他们的快乐也就是我的幸福;父母给了我幸福,我应当永远感激他们。爱——标志人类高尚气度之美的花朵,要在人自然产生性要求之前,尽早考虑这枝花的洁美,要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第四卷所记述的那样,情感的陶冶、心智的启迪离不开教育的滋润、阅读的培养和教育教学革新的深化。在担任前苏联乡村中学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充实理论,建立了以完善“学校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环境”为理念,以倡导“全体教师团结一致促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的乡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填补了前苏联乡村中学教育走现代化实践道路的空白。在智育培养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并不“偏执一隅”,而是注重智育与美育相结合,建立师生互动、心智与情感和谐发展的理性教育新模式。

一、阅读的意义是在循序渐进中体现出来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之一: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三十年的教育经验使他对阅读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持肯定态度。正如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智力随着人年龄的发展而变化:0~10岁是人智力发展的“关键期”,17岁后方能步入成熟期。以上种种理论均表明,抓住时机不遗余力地促进学龄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是多么重要。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培根所说:“读书补天然之不

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阅读习得的理论经验和实践得来的生活经验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同等重要,这两个元素不仅为获取知识提供了高效途径,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趋成为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决定因素。

初中生正值“心理断乳期”,不仅仅在生理方面较小学阶段有很大的变化,心理方面也呈现出更强的表现欲和求知欲。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并且为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学习基础和承受能力的差别,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调节“最近发展区”的教学内容,并且充分利用每一周的阅读课和写作课鼓励学生养成边读书边做笔记、“我手写我心,随想随写”的良好习惯。结合自身两年多扎根基层的执教生活和当下在枣庄市实验学校执教的经历,我切身感受到城乡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的差异,也切身感受到,无论是城市教育还是乡村教育,通过提升阅读能力间接促进智力发展的显性因子正日现端倪。

在扎根基层乡镇中学执教的两年中,我以自己所执教的初二某重点班的44位学生为研究范本,通过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引导学生分阶段借阅了学校图书馆共计百余册的中外名著。通过借阅的形式,孩子们不仅养成了“边读边记”的好习惯,而且阅读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一些求知似渴的学生竟能够在每周两节的作文课中穿插运用阅读习得的背景知识和写作技巧,使他们写出的文章意蕴更为深厚。与此同时,他们扩充了知识面、深挖了智力潜能,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中小学生改良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小学阶段,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而在中学阶段,这种带有思考的阅读更应升华为一种习惯,逐渐形成“眼到”“心到”“手到”三合一的完美境界。通过此种潜移默化式的教学,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发展亦能促进学生进行更高层次、更多领域的阅读。如何促进中学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高效“三合一”阅读模式,继而实现语文学习自主性和高效性的统一,成了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对传统阅读教学进行适度改良成了重中之重。下面,我就这一问题系统地阐述一下本人的几点倡议。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在教任何一篇文章时要寻觅到能真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点,如课题、故事的某一情节以及个别用词等,继而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需要通过一定思索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以初二年级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导出课题后往往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或者在学习某一具体段落或语句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再根据问题进行讨论、解答、总结。

如在进行《台阶》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问:“通过阅读课题和课前背景知识的预习,猜想一下,文中将会介绍一位怎样的父亲?”学生们将带着疑问细读课文,交流讨论,并且自然而然生发出一系列问题:文中怎样通过“砌台阶”展现父亲的性格?通过描写砌台阶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作者反映了农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教师可通过预设良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总结提炼出方方面面的知识。

(二)完善校园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需要书香的陶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特别是在中学阶段,营造良好的日常阅读氛围对开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求知的良性互动十分必要。因此,要完善校园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借阅可读性强的书籍,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性情。

(三)让“眼到”“手到”“心到”三合一的阅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潜心阅读不仅能为读者带来惊喜,更能引导读者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会思考、记录,帮助读者积极主动地尝试运用多元方法解决疑惑,继而在不断生成、释疑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阅读带来的心旷神怡之感,这正是中学阅读教学应达到的境界。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句名言说得好:“書,这是这一代人给另一代人精神上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去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的岗位的哨兵的命令。”可见,阅读不仅能够为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更能够吸引千千万万读者在生活中学会联系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潜移默化中使优秀的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因此,我们亦有理由坚信,苏霍姆林斯基的巨著《帕夫雷什中学》不仅能够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够在当下和将来继续引导一代又一代扎根基层的教育者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伴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在智慧的天空下展翅翱翔。

(责任编辑 李 芳)

猜你喜欢
林斯基苏霍姆智力
“冰人”杀手:残忍杀害200多人,家人一无所知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教师
给尊敬的中国教师们
他为什么令人敬仰
O.B.苏霍姆林斯卡娅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