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分析

2019-09-10 14:13王艺萌
高考·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

摘 要:现阶段,心理韧性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话题,通过探寻个体的心理韧性,有助于为激发个体心理韧性潜能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在对心理韧性的发展变迁历史进行综合阐述的基础上,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分析了培养心理韧性的有效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程度

前言:在面对不利情境时,不同个体的适应能力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这种能力也被称为心理韧性。近几年,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十分迅速,而心理韧性也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在探明心理韧性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激发个体心理韧性潜能的相关建议,对提升个体对不良情境的适应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一、心理韧性的发展变迁

(一)初期阶段

在心理韧性发展的初期阶段,学术界通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心理韧性特质的探索与保护因子方面。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学者较早的开始了心理韧性的探索历程,例如Wemer和Garmezy等人均针对心理韧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Wemer凭借一项在夏威夷群岛开展32年之久的研究成为研究心理韧性的先锋。在对夏威夷的儿童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66.6%以上的儿童在面对不良情境时均能够良好发育。这部分儿童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包容心以及自尊心,在对这部分儿童群体的家庭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其家庭生活环境较为温暖,为儿童提供了充分的家庭支持。Garmezy抽取了父母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儿童入组研究,分析了这部分儿童的信息加工障碍和意向,结果显示,三分之二以上的儿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充分的外部支持系统、支持性家庭环境和人格倾向性则是保护其免受父母精神分裂症影响的主要机制[1]。

综上所述,早期阶段对心理韧性大多集中于同一挫折情境下,个体的适应能力与个体特征以及外在保护因子之间的关系。

(二)后期阶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心理韧性研究的中后期阶段,在中后期阶段,学者们应将心理韧性研究的重点专项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Kumpfer基于社会生态观视野下,提出了心理韧性框架,并建立了心理框架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个体适应能力、心理韧性特质和外在环境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说明了环境与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研究者们纷纷将关注点放在对个体获得身心平衡的能量来源方面。直至近几年,学者们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方向已实现了积极心理学的转变,认为个体的天赋潜能是心理韧性发展的主要能量来源,认为天生潜能、亲密关系和外部保护因素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2]。

综上所述,个体不断成长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力量是心理韧性的主要能量来源,在遭遇外部挫折的情况下,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追求是实现自我保护的心理潜能。

二、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理韧性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特质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针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实现了对片面关注不良情境所产生负面影响的探究,而是重视研究个体在面对不利情景式的潜能激发。积极的心理韧性特质主要包括自尊自信、自我掌控、自我沟通、自我效能、自我计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了实现对个体心理韧性特质的培养,国际心理韧性研究计划提出了“我有、我是、我能”计划,“我有”是指辅助个体发现自身所拥有的外部支持,“我是”是指引导个体发现自己的内在力量,包括知识、信念和行为,“我能”是指培养个体人际交往能力、創造力等。

与此同时,在培养个体心理韧性特质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心理韧性知识技巧的学习,为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针对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培养,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自身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生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基于积极信念的指引下,形成坚强乐观的人格品格,实现对自我的不断超越,进而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程度。

(二)完善外部支持系统的构建

心理韧性特质的保护因子既包括个体内部保护因子,还包括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外部支持。通常情况下,学者们将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物质和情感支持称为外界支持系统,为了最大限度利用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做好外界支持系统的构建工作具有十足的必要性。父母应着重为子女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予以子女充分的关注度,与子女之间建立亲密关系。学校和社会团体应注重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安全健康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重视对个体心理韧性进行评估

持续对个体的心理韧性进行评估是心理韧性特质培养计划制定的良好前提。笔者建议,在培养青少年心理韧性的过程中,应建立青少年社会适应性评估量表,对青少年的自控性、乐观性、挑战性和灵活性进行评价,并联合采用心理访谈法,对青少年的情绪控制情况、积极认知情况、人际关系情况、家庭支持情况进行了解,为强化青少年忍受消极情感的能力提供良好前提,提升青少年的自控力,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精神信仰,逐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结论:综上所述,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特质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相关人员应注重培养个体的心理韧性特质,完善外部支持系统的构建,重视对个体心理韧性进行评估,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彰显心理韧性培养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云波.中职护生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韧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12):1871-1876.

[2]王霞.积极心理学视野下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与主观幸福感探索[J].搏击(体育论坛),2015,7(11):7-8+12.

作者简介:王艺萌(2001.04——),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内蒙古包头市,包头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心理韧性积极心理学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