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一头大象》(中班)

2019-09-10 04:32张伟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2019年1期
关键词:图画书大象游戏

张伟

百千学前学前研究院于2018年成立的,由研究院院长孙莉莉老师带领的团队,本着“儿童在先、文本深研、翻转课堂、阅读日常、倾听追随、多元展开”的百千课程研究实践理念,用互联网方式把对于幼儿绘本阅读及其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路径的研究心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出去,以便带动更多一线教师参与到百千的实践研究和持续学习中来。经过近一年的实践,百千学前的课程模式不仅得到了众多一线教师和幼儿园的好评,也受到家长的欢迎。为了能惠及更多的幼儿及一线教师,特在本杂志设立百千学前图画书导读和活动专栏。

《怎样找到一头大象》主要讲的是小孩对身边的大象“视而不见”,大象呢?就在小孩身边“显而易见”的陪伴的故事。这个感觉就像我们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家玩捉迷藏,其实,爸爸妈妈早就知道我们藏在了桌子底下,藏在了门后,但是为了满足我们小确幸,而从门前走过,故意视而不见,大声问:“你在哪里?”。所以,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那种幸福、美好。

一、多角度分析图画书

(一)认识著绘者

《怎样找到一頭大象》是一本具有优美的语言、精致的图画、出乎意料的情节和画面的优秀图画书。这也是美国大奖作家凯特·班克斯和她的黄金搭档鲍里斯·库利科夫为孩子们带来的一本充满惊喜和挑战的新作品。

故事作者凯特·班克斯,在美国缅因州长大,获得过夏洛特·左罗托奖和《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图书奖。她的作品总共将近40部,除图画书外还创作儿童和青少年小说,如《魔法师的学徒》等。班克斯现在和丈夫以及两个儿子住在法国南部。

图绘者鲍里斯·库利科夫为众多深受好评的图画书绘制插画,曾获2017年施耐德家庭图书奖。他的作品包括与凯特  班克斯合作的《如何发现一头大象》《麦克斯系列》,与特雷西  弗恩合作的《巴纳姆的骨头》等。《科克斯书评》对其作品给予的星级推荐为“机智而有活力”。

(二)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小男孩说走就走,准备去野外找大象。从第一页开始,孩子和大象之间的“捉迷藏”游戏就开始了。此时的大象变成了小男孩坐着的、家门外的小山丘,但是小男孩呢?一心要去找大象,于是做足准备,兴致勃勃的就要开始一场野外探险。

第二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小男孩一次次和大象擦肩而过,大象呢?一直在小男孩身边默默的陪伴。作者运用了类比推理、整体与局部的思维,向我们讲述为何大象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就是因为大象和周围环境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么“显而易见”的大象就在孩子身边,孩子也“视而不见”。

第三部分主要表现的是:一头大象找到了你。孩子在第十二页和第十三页的时候,会受到毯子图案——大象的影响,因为毯子上的大象更具体,更清晰。但是地动山摇的瞬间,让孩子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当看到第十四页的时候,孩子们都笑了,终于孩子和大象用这种奇特的方式见面了,也是本书的高潮点。

第四部分主要表现的是:大象和我回家。也就是最后一页。大象的身上烙满了野外的痕迹,这些痕迹呢?都在书中出现过。我们可以到书中找一找哦。

(三)创作方式

1.《怎样找到一头大象》是一本用图和文分别讲述故事的图画书。文字是谜面,文字告诉我们,这是小男孩寻找、发现大象的探索之旅,图画是谜底,图画传递的是:我就在你身边,在和你玩捉迷藏游戏。

2.《怎样找到一头大象》是一本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图画书。挑战我们的是书中的细节,整体观察力。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会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从无意发现细节→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猜想探究故事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自发、主动的发现去寻找细节。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持续性、观察的细致性、观察的概括性会得到提升。同样,久而久之,孩子和书之间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四)提取关键词

初次阅读后,我们可以用几个词语对这本图画书进行高度概括一下,即提取本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关键词是:找寻、大象、野外环境、发现、隐藏。

二、幼儿园班级阅读建议

(一)教师结合《指南》引导幼儿阅读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阅读与书写准备的目标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下的“教育建议1:要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 ,引导他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画书的内容”中提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建立画面与故事内容的联系。和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教育建议下,再结合《怎样找到一头大象》这本书的特点:视觉寻找。因为这本书不看文字,只看图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乐趣,视觉寻找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所以老师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先集体阅读讲述故事,在充分读图的基础上,再去感受图文不对应的趣味,这应该是两个层次,我个人认为不可以同时,也不可以倒置,否则就会搅乱理解。具体环节如下:

1.有目的的班级自主阅读

我们一起来尝试先班级阅读。但不是集体阅读,是请孩子们把图画书都带到班级中,进行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我的办法是:在阅读前, 明确的提出要求:“小朋友,大象就在这本书中,请你在书中找一找,当你每找到一头大象,就请在相对应的表格上做一个你喜欢的标志。最后,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找到这头大象的!你一共找到多少头大象!”也就是我们老师要先给孩子一个小任务,让孩子在任务的陪伴下,进行有目的的自主阅读。

2. 记录找寻大象

《怎样找到一头大象——记录表》制作起来很简单,只要我们把这本书的封面到封底,每一页都缩小打印在纸上,这样能够清晰的让孩子们跟书进行对比。有了记录纸,有了图画书,就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大象的认知经验,现有的观察水平自由的阅读这本书吧。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都非常的认真,因为他们太喜欢“找”的这个过程了,而且他们还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大胆表述寻找大象方法

这里我们并没有结束,而是鼓励他们大胆的站到前面,用语言告诉我们“是怎样找到大象”的。这个过程是不是正好符合我们在前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提到的“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和想法”。同是这个过程也是帮助孩子提升元认知的过程。4-5岁是元认知萌芽的重要时期。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对于这本书而言就是:我看到了,我是怎么看到的,我怎么就知道了呢?所以重点不是我们帮孩子读懂这本书,其实,孩子们已经懂了,重点是我们帮他们反思,自己是怎么读懂的。

走过三部曲:一,自主阅读;二,记录找寻大象;三,分享怎么找到的大象。我们就会整理出一个答案墙,也就是我们可以把孩子们找到大象的方法进行整理,以备以后的活动用。

三、幼儿园班级主题活动设计

阅读后,我们发现了两个点,一个是幼儿的兴趣点,一个是班级活动探究点。

(一)幼儿的兴趣点——寻找大象

哈哈,我又找到了一头大象!在哪儿?在哪儿?你怎么发现的?

(二)班级活动探究点——寻找VS躲藏(注:班级活动探究点来自孩子的兴趣点)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展综合主题活动——寻找vs隐藏。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一:帮助孩子建立数的经验

环节一:感受统计:有了记录表,就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一共找到了几头大象,然后我们一起来记录一下。活动前,我们需要提前准备:

1.准备1——20的数字卡片,每个数字卡片都是一样宽窄,而且每个数字卡片都要多准备几份(有的数字会因幼儿数大象的数量相同而重复使用)。

2.准备一个表格,然后鼓励孩子们把跟自己找寻大象的数量相对应的数字贴到表格中,孩子们就会直观的看到一个统计表。虽然学习初步统计不是幼儿阶段的学习任务,但是孩子可以在真实的生活中,积累相关经验,并且亲自尝试,这才是最好的为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环节二:讨论我是怎么找到大象的。这个环节,孩子也特别喜欢,因为他们都愿意到前面来分享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他找到大象了。大象很爱笑,它的牙齿经常让它暴露,还有大象的眼睛也是很容易露馅的;大象的鼻子有皱褶,竹子没有;大象的鼻子头是个圆形的洞,而树枝是尖尖的;大象是灰色的,藏在草丛后、竹林后面就容易暴露……在这个环节中,孩子要说服别人是或者不是,这是什么能力呢?倾听、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

环节三:总结大象的形态特征:这就要说到我们前面说的答案墙了。我们一起来总结我们是如何找到大象的:尾巴和树枝是不一样的,大象尾巴尖上有一小把毛毛;犀牛的耳朵是小小的,头上有独角;犀牛的脚是三趾,大象是四趾等等。有了答案墙,我们就可以描绘出大象的形态特征了——大象是灰色的,皮肤粗糙,爱泡澡,耳大如叶,四肢粗大如圆柱以支撑庞大的身体,每个脚上是四趾;鼻子呈圆筒状,伸屈自如,鼻孔开口在末端,像一个圆洞;它们友好、温顺、易于亲近等等。

这个时候,还可以利用其它的图画书进行辅助主题,比如《七只瞎老鼠》《盲人摸象》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大象的了解更加清晰。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提到,中班幼儿1.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2.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3.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4.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活动二:模拟故事场景

环节一:孩子找到了大象的同时,还可以和同伴模拟一下书中的场景。但是这个活动的重点不在是找大象,而是发现细节,观察细节。观察每一页大象的深情、动作,姿势,和小男孩的位置关系等。相当于教育戏剧里的“定格画面”技术,或者是“活动照片”技术。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环节,孩子们还会相互的提出建议,谁的动作和书中大象、小孩的动作一样,谁的位置不对等等。可能老师要说了,这种模仿太简单了,其实,这个活动就合作上来说确实是难度降低了,但是观察上难度提高了。

环节二:总结隐藏的方法。通过表演,孩子们就会发现大象这么显而易见,却未被发现的秘密。比如:大象藏在树林中不容易发现,因为它的身体颜色和树干、树枝的颜色近似,那么就是隐藏方法一,找相近颜色的环境来隐藏,达到隐藏自己的目的,就像战士穿的迷彩服;隐藏方法二,靠近外形相近的物体来迷幻对方,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大象一直和犀牛在一起,因为它的体型和犀牛近似,都是体型庞大,高大、灰色;隐藏方法三,就是利用遮挡物来隐藏自己。如大象钻进水里,藏在竹林后面等。这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鱼目混珠、以假乱真、似是而非等成语,全都是跟隐藏有关。

活动三:寻找VS隐藏

当孩子们渐渐就会总结出“隐藏的方法”后,孩子们就可以自由的分成两组,一组幼儿负责藏东西,一组幼儿负责寻找东西,开始一场真正的pk游戏。当然,我们要求要藏稍微大的物件,不能夹进书里的,不能放进抽屉的。这样才有难度嘛。比如我们有一组幼儿藏的是空竹,他们把空竹安上丝带,并进行了装饰,放在了表演区,另一组孩子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因为隐藏组的幼儿把空竹当成帽子戴在头上进行京剧表演呢。这个游戏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心里已经明白了隐藏的方法。

四、家庭活动建议

游戏一:我说你猜。

游戲目的:提高语言概括力,尝试用语言混淆视听。

玩法:准备一些动物、蔬菜等的图片,适合孩子和父母带的毛线帽两顶。对面而坐。把图片打乱顺序后反扣在桌上,孩子和家长每人头戴一顶帽沿儿向上翻折毛线帽,对坐。然后孩子和父亲利用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确认谁先开始摸卡片。值得提出的是:摸一张图片插在对方的帽子翻折的帽沿儿里,不能让对方看到自己头上插的图片哟。插图片的小朋友,要先说出图片上事物不明显的外形特征、用途等。

游戏二:破案游戏。

游戏目的:进一步感受寻找VS隐藏。

就是家长和孩子分成两队进行寻找与隐藏的大pk。对藏的东西的大小要有要求,不能太小。因为被藏的东西越大,越不好藏嘛。这就需要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利用在班里学到的“隐藏的方法”来实战。

游戏三:玩拼图游戏。

游戏的目的:感受“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玩法:可以自己制作拼图,把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中的某一个画面,然后家长帮助打印出来,进行切割,可以是12块,甚至更多。然后让孩子拼。这个游戏能够让孩子掌握“部分”与“全部”的关系。

猜你喜欢
图画书大象游戏
神奇的图画书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大象无形
认真的大象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大象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