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段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2019-09-10 07:22彭映兰
湖北教育·科学课 2019年1期
关键词:年段动脑动手

彭映兰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是提升其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爱提问的习惯

一切科学探究从提问开始。如何培养低年段学生爱提问的习惯,我认为应该分为两步走:

1.明智对待学生“乱问”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生俱来,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他们的头脑中装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时,问题总是五花八门,往往是你问东他问西。我问:“从挖来的泥土中找到了什么?”他刚回答了一两样,转而联想出一些问题:“老师你会捏泥人么?”我问:“你从哪些地方找到空气了?”他顾着问他的问题:“老师,老师,树上有只风筝,那只风筝是不是很像老鹰?”这个时候,我总是会弯下腰耐心地把问题听清,先认真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对他的“爱提问题”竖起大拇指,然后想办法把他引回到我的问题来。

事实上,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的这些小插曲得到教师的肯定,他们就更爱提问了,培养他们爱提问的好习惯就走出了坚实的一步。试想,如果面对一年级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老师总是表现出不耐烦,或是急于制止学生的问题,或许就会不知不觉地抹杀了他们爱问的天性。

2.引导学生“会问”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看看书上提了什么科学问题?”随着科学课的深入,这句话就常常挂在我的嘴边。慢慢地往沙子和黏土里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生活中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找问题、熟悉课文问题开始,对科学问题有了初步认识。

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执教《水是什么样子》一课时,我端出四杯水,其中三杯分别添加了牛奶、红糖、白醋。并将四杯看起来不一样的水摆在学生面前,引导他们多提一些带有关键词“什么、怎么、为什么”的问题,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疑问:“老师端来的四杯是什么?为什么它们看上去不一样?”等等。如果我这时鼓励他们:“同学们真会提问题,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学生提问题有了满足感、成就感,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大大激发,从而爱提问的习惯不知不觉又上了一个高度。

注意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低年段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培养他们注意观察的习惯,既是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他们的认识规律。但好习惯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需要反复训练、运用才能形成,要在大量的观察实践中养成。

在一年级教材中,“捡一块石头,仔细观察”“比较干沙子和干黏土的不同”“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一会儿,观察水的变化”诸如此类的观察活动贯穿始终。小学生对神奇的事物、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让观察成为课堂的主旋律,积极为他们创造观察的条件,营造观察的氛围,让他们亲自去看、去听、去摸、去感受。“哪一杯是水,谁最快找到?”“盐和糖哪儿去了?”“校园里哪棵树最粗?”……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观察活动往往让学生乐此不疲。学生在亲历实践中学到观察的方法,体验到观察的神奇,享受到观察的乐趣,为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积极拓展观察途径,积极开展课外观察活动,力求使观察活动成为学生们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如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后,让学生找一找住宅小区内的小动物,找一找植物园里不同的树叶,发现生活中哪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哪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等。学生通过课外观察活动,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话题,如树叶原来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小蜘蛛结的网在草地上是白色的,在墙角边上的却是灰色的;这个小蝌蚪的颜色与那个小蝌蚪的颜色有些不一样……课外观察活动,不但扩展了学生的自然知识,而且增强了他们观察的兴趣。课内课外相结合,学生注意观察的良好习惯一定會在一次次观察活动中形成。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打开一年级科学教材,“按一按”“捻一捻”“吹一吹”“找一找”之类的探究活动占据着教材的重要地位。科学课是学生动手的乐园,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而且急于操作、盲目操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动手动脑“做”科学,不断理解、体验、感悟、积累、内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如何避免程式化、表面化的科学探究,我认为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尤其重要。

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做到动手之前不盲目、有准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做什么、怎么做、结果可能是什么”,弄清楚做的目的、基本步骤,动手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养成动手之前先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做到动手之时不走过场、有想法,引导学生边动手边琢磨“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养成一边动手一边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做法等,让他们开动脑筋,拓展思路。

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在压入水中的塑料袋上扎一个孔,你看见……”。动手操作之前引导学生先思考,再准备,在提到活动要注意的问题时,学生开动脑筋,都注意到了是“扎”一个孔,而不是随意地剪开一个小洞,并依据经验大胆预测了不同做法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活动时引导学生边动手边动脑:“水里冒出的神秘东西是什么?”活动结束时顺势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再捋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看到”空气从塑料袋跑出来?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还可以在塑料袋上扎一个孔,让小纸条飘起来,看到空气跑出来”……可以说正是做到动手动脑相结合,孩子们自主、创造性地完成了活动,才达到了活动的预期效果。当然,动手动脑相结合的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做中学,做中思,在反复的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一次又一次智慧的引领。

从低年段开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习惯,为今后中高年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广东省韶关市武江区向阳小学

(512026)

猜你喜欢
年段动脑动手
读后环节在小学英语高年段故事版块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低年段口语交际训练之我见
看谁填的快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年段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