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兆兴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个人对一个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爱好,脑细胞会变得活跃,思维也变得非常敏捷,会主动进行思考,身体会自主加入探索运动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足以证明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把提升学生兴趣放到首位,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而运用趣味教学法,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使学生整体、全面、综合发展。
一、强化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随着我国对教育的不断重视,小学课程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创新,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环节。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进行设计和安排,更具有趣味性,不断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在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程中的教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对科学产生无限遐想,产生对科学的向往。例如:《水仙开花》的教学中,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把水仙花头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水杯中。要求学生把水仙生长发育的过程利用学生手册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记录准确数据。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是无拘无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可以让学生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及观点。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或者和同学讨论,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习更具乐趣。课堂的本质就是学生,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充分具体地表达出来,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探索追求能力。
二、自制教具是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废物利用,制作课堂需要的教具。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教学《浮力》课程时,我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物体,有的制作成三角形,有的揉成一个团,有的制作成盒形,然后把这些图形放入水中,观察谁沉入水底,谁浮在水面上。
通过自己动手,亲身试验,得出结论,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由此,很多学生在课后就养成了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的习惯,遇到问题可以自己通过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等方式去解决问题。进行《热气球飞行》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条小蛇,然后用一根细一点的小棍插在小蛇最顶部,放在点燃的蜡烛上方,我们会发现小蛇慢慢转动起来,然后越转越快。让学生亲自操作,能够把学习的兴趣最大化。教师在学生热情高涨的学习状态下,教师再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事半功倍。
三、幽默与风趣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激励者。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热情高涨的学习环境,教学质量非常高。例如,在进行《能量》这一课题时,教师问学生:“炎热的夏天,吹来一阵凉风,你们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们会给教师一个舒服享受的表情和语言。当教师又问:“如果刮起了台风,你们又有什么感觉呢?”同学们会大呼小叫起来,紧紧抓住桌子,害怕被台风刮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习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教师在上课时,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绪。走进教室时,教师眼含笑意地注视着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关怀,学生自然会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在上课时就会把这种情绪带入学习中,不断前进。
四、设计趣味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小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让大家接受的模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热情,进而不断探索。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对科学课程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例如:在《瓶子赛跑》的科学实验中。教师围绕主题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生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供其他同学参考。教师要认真备课,准备好实验中需要的工具——两个大小、重量一样的塑料瓶,同等重量的水和沙子。然后把水和沙子分别放入两个塑料瓶中,从同一个高度滚下,让同学们观察,哪个瓶子滚得快,哪个瓶子滚得慢。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进而提出这节课的内在为摩擦。然后对同学提出问题,瓶子里还可以放其他物体,请问谁快?谁慢?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组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灵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学生之间的观点进行交流,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靠。例如,在进行“为什么圆形适合做轮胎”的科学课程时,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准备三角体、正方体、圆锥体、球体等,通过拉动这些图形,让学生感觉哪个费力,哪个省力。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轮胎都是圆形的?其他图形为什么不能做轮胎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小组讨论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锻炼学生思考、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找出最省时省力有效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学生的分组探讨问题,得出结论,是一种学习上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和合作能力的综合方面提升。
六、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实验探索
信息时代的来临,开阔了大家的视野。很多学校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好奇心、探索欲、积极性,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把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课堂,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课堂的魅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探索。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的内在意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音乐、图片、视频的直观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会对这些东西非常感兴趣,在加入教学内容时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产生共鸣。一些比较难理解和抽象的问题,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整堂课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七、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一切科学的基础都离不开生活,生活带给我们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科学内容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显而易见的生活方式理解本节内容,还能够通过科学方式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传播”时,我就让同学们想象:下雨天,当雨水打在不同物体上发出的声音大小是不同的。还有,近距離的声音传播是很大的,距离远时,声音就越小。在教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我让同学在有风的天气观察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还有打鼓时发出的“咚咚”声,让同学们知道,树叶和树叶摩擦产生的震动和鼓面产生的震动发出了声音。在给同学们讲到“热胀冷缩”现象时,我让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装满水的塑料瓶,放入冷藏柜,冻成冰后,瓶子会被撑大?铁轨和铁轨之间为什么会有缝隙?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为什么能够恢复原状呢?同学们通过这些身边经常出现的情景,再联系课堂上的科学知识,就会对知识掌握得更透彻,从而觉得科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习起来也就事半功倍。
八、结语
通过趣味课堂的优势,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愉快,让整堂课程更有意义。本文对小学如何构建科学教育这一学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式,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更具有趣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热爱学习。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