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
摘要: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一线的“智慧先行者”尝试运用新技术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惊喜这股教育界强劲旋风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由点及面,把这一个个先行者的“个性”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共性”;如何让惠及部分学生的教育行为,变为惠及全体学生;如何让相对滞后的学校管理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开拓智慧管理之路。本文试图从“组建校本平台,共享资源,促推备课‘精品化”“改革教研模式,‘智慧评课,同步‘听评课”“完善评价机制,多元评价,彰显‘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努力为学校智慧管理之路找寻突破口。
关键词:平台 共享 智慧
随着智慧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一线的“智慧先行者”清除了信息技术层面的障碍,熟练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减轻了教学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股“新生力量”依托日新月异的技术,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我们在惊喜这股教育界强劲旋风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由点及面,把这一个个先行者的“个性”转化为每个教师的“共性”;如何让惠及部分学生的教育行为,变为惠及全体学生;如何让相对滞后的学校管理现状紧跟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开拓智慧管理之路。这是当下学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尝试利用校本数据平台,汇集校本资源,让教师日常教学互联互通,互惠瓦促,采集教学原始小数据,全面、科学、精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开拓智慧管理之路。
一、组建校本平台,共享资源,促推备课“精品化”
1.推行备授课一体化,智慧整合“备授”
传统备课模式有着不可调和的弊端:拘泥于书写形式,华而不实;模式太机械,丧失了教师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滋生拿来主义……其中备课与上课脱节,是最为致命的缺点。试想,如果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毫无关联,那么教师花了那么多时间与精力去备课有什么意义呢?
当务之急,我们必须冲破传统备课的惯性思维,开始新一轮备课模式改革。
可以尝试利用希沃白板5(EN5)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把备课与授课合二为一,也就是教师课前在EN5中备课,上课时则直接利用EN5课件授课。这种模式把传统的备课和上课两者合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备课与上课脱节”的矛盾。
为了避免备课的无序化、散漫化,推行EN5备授课一体化需要提供给教师们一定的版块模式,让教师们可操作。
2.集体备课,分工合作,互助“备授”
集中全校师资力量,按学科及学段成立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若学校有几个校区,可以整合各校区力量,尽可能地集中任教同一学科同一年段的师资力量,成立备课小组,分工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
由于集体的分工合作,单个教师的备课量大大减少,教师们的备课压力缓解了许多。备课量的减少为更精细化的备课创造了条件。学校管理者引导、鼓励教师把以前备几节课的时间用在精心备一节课上,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EN5的互动性、便捷性、直观性的特点,让备课更接地气,更契合课堂。
笔者学校在实行“备授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模式近一年以来,教师们纷纷表示:备课的同时做好了上课用的课件,备课的内容更有针对性了,重点难点更容易突破了。学生上课专注力也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许多。
一线教师对于备课模式的肯定说明备课模式的一次转型升级,让师生们真正享受到智慧教学带来的高效率、多互动的课堂体验,更把我们智慧课堂进一步突显出来了。這样减负而高效的备课模式何乐而不为?
3.组建校本资源库,资源共享,精品化“备授”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利用希沃信鸽功能,建立校本资源库,让全校教师的备课资源一键分享至校本资源库(见下图)。
通过校本分享,全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第一时间查阅到校本资源中的备课,包括自己任教年级、任教学科、非任教年级、非任教学科的备课资源也能随时随地查阅与共享。
校本资源平台的创建整合了全校所有教师及课程资源。教师们通过平台,不仅可以随时获取自己任教相关的备课资源,而且可以看到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资源,随时个性化地取用适合自己任课需要的各类资源,为各学科的整合创造了条件。教师们查阅与使用其他教师资源的同时也是一个互相比对、互相学习的过程。教师们通过互鉴,提高工作效率;教师们通过互通,拓展教学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教师们通过互学,提升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管理者也能通过平台随时查阅教师的备课情况,随时关注教师备课进程和备课质量,把常规检查融人日常教学管理。管理者还能通过平台生成的统计数据随时获得教师的备课频率、课件使用情况。
通过平台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课件的产出量还是课件的使用热度,教师之间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的。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生成的数据反馈到教师个体,让教师们相互对照,找出自己优势的同时发现自己需要改进和提升的方面,进而促使教师扬长避短,不断精品化自己的“备授”,实现教师主动提升自我素养的良性循环。
二、改革教研模式,“智慧”评课,同步“听评课”
1.定制个性化评课表,彰显各学科特色
学科性质决定着评定一堂好课的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因此,如果只用一张评课表去评定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得失是非常不科学的。凶此需要各教研组结合自己的学科特性,设计制订不同的听课评议表。管理者利用信鸽平台创建符合各门学科特色的评课表,发布到学校的校本平台,让每一位教师清晰地了解“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每一位教师对照要求去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设计比之无标准、无方向的课堂预设更有针对性,也奠定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为了更科学化地体现评课的实效性,可以从“客观”评价,即通过评分来评价课堂教学,以及“主观”评价,即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评价课堂教学或提出建议。
2.实现“听评课”同步,即时高效地推进教研
传统的教研活动,都是先听课,再课后评课。利用信鸽平台,我们开始了一种新的教研评课模式,解决了许多常规模式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即时评课是一种更高效、更便捷的教研活动方式,可以通过如下流程实现: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的过程中,上课教师上课前先打开课件授课评价功能,生成自己这节课对应的二维码,听课教师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听课评}义表,一边开始听课,一边针对开课教师的课堂表现,即时点评课堂。这种信息化的教研方式,轻松地实现了“听评”同步,听课教师的评价随听课过程“新鲜”出炉,一来解决了课后评课交流碎片化的难题,还解决了有教师凶下节要同班级上课而不能及时交换意见的问题。
3.综合分析数据,全面反馈课堂教学
当每一位听课教师完成信息化即时评课后,在学校的管理平台上也即时生成了本堂课所有评价指标的统计数据,包括这节课每一栏客观评价的得分情况,听课教师给出的主观评价,一一以数据表的形式生成。那么这堂课的优势与不足就一目了然。管理者关注学校教师的课堂素养的同时把一系列数据反馈给开课教师,教师就能根据这些数据较为准确、科学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按需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完善评价机制,多元评价,彰显“综合素质”
1.建立学校特色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中,“结果性评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以一张试卷的得分来评价学生的优劣、学业水平的高低屡见不鲜。这种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不仅有失偏颇,而且往往给学生太多“致命性的打击”。他们是否学会了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学生属于被评判的被动地位,若教师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更全面、更科学地评价学生,改革结果性评价方式为形成性评价方式已悄然走进校园。形成性评价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于全天的学习生活中,贯穿于每个活动过程中。笔者学校利用班级优化大师,从校级层面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固化模块,如美丽、智慧、健康。“美丽”纬度更多地侧重于学生的品德层面的评价,“智慧”纬度侧重于学习层面的评价,“健康”纬度则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每个班级从哪些维度去体现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呢?由各班主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课堂、活动等采取即时点评方式,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反馈给家长。这样的方式不仅学生喜欢,家长也是喜闻乐见,家校同心关注孩子,呵护孩子健康成长自然是教育最成功的体现。
2.利用管理平台关注每个班级即时动态,及时反馈,优化评价
学校管理层通过校本平台,随时关注每个班级的评价动态,关注其评价纬度设置的合理性、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的频率与比例等,使每个班级的评价方式尽可能地合理与多维,使过程性评价尽可能地还原学生的真实状态,并对学生起到鼓励和督促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明白努力的方向并积极主动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跨出努力的每一步。
从以上图表信息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评价远不局限于结果性的成绩,更多的则是关注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习惯等方面。学校管理层每隔一定的时间,通过班主任交流会的形式,把各班的做法、生成的数据反馈给教师群体及个人,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建议,通过个性与共性的不断“磨合”,不断完善学校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管理者通过统计数据全面关注全校各个层面的实施情况,如年级组实施情况:
对于表现积极优秀的年级组、班级及教师个人及时肯定与表扬,树立榜样,互助并行,进而推动整个学校评价实施不断优化,螺旋上升。
参考文献
[1]靖国平.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3]蔣炜宁.智慧教育带来一场教学的变革[N].宁波日报,20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