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重塑对话的美丽

2019-09-10 15:23:00魏蓉开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魏蓉开

摘要: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时期,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在课堂中积极实践,让语文阅读课堂由教教材到教语文,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其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整合,不断开展深层次的阅读。结合教学中的“1+X”阅读课堂实践,进行策略分析,能使语文课堂展现孩子们生命的拔节,重塑对话的美丽。

关键词:小学语文 1+X 阅读教学 课程整合 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着力于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培养,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学目标关注人的发展,由关注精英到关注全体;教学着力于从教教材到教语文,由关注知识习得到能力形成;教学方式全面落实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建构;教学结构由单一走向多元,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1+X”阅读课堂也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让阅读课堂变得实在、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提升。

著名的教学专家周一贯教授对“1+X”阅读课堂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他指出这里的“1”是“阅读”,“X”指的便是与阅读活动相关的各种认知实践活动,如“口语交际”“习作表达”等。“X”应当是任何一种与阅读材料相关,而且是有内在联系的生命活动。这里还应当特别关注的是“+”,这种“+”不是简单的复叠,而是必要的互补、和谐的融合、关键的增量、建构的合力、审美的渗透、文化的传承,是“1+1大于2”的“+”。

一、“阅读+群文阅读”:材料互补,深化理解

阅读就是对话,真正的阅读就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在当前单一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够深刻,谈不出自己的认识,或谈出的认识很肤浅。而当前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是从“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可以读一篇带一篇或多篇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的核心素养。

(一)“1+2”课内拓展式阅读

在完成课内阅读的同时,开展两篇或两篇以上的课外拓展阅读。通过课外阅读的适时补充,加深对课内阅读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三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龙泉一小的黄芳老师执教《大禹治水》,紧扣单元主题“英雄”让学生感受并评价大禹身上的英雄行为和品质。她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洪水的肆虐,体会大禹要完成自己的志向很不易,然后让学生抓住文本中大禹治水的语言、动作等体会大禹身上的英雄行为和品质。为了加深对大禹的理解,黄老师补充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抓住表示程度的副词“才、仅仅、就、却”和数量词“三十岁、四天、十年、三次”,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理解时,推送体现大禹治水的“龙门山”的文字和图画介绍,结合插图认识大禹治水的T具,让学生体会大禹挖通“九天河一无数条河”的艰辛。老师还恰当地补充了《同步拓展》的阅读材料,英雄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品读中定格,变得高大起来,最后老师让孩子们小结、交流,并在赏析洛带古镇禹王宫对联“锦江东来归大海,黄鹤西上辞禹王”中结束了本次阅读体验活动。大禹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的感受阅读、对比阅读、个性阅读中树立了起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1+3”课外主题式阅读

这种形式就是依据单元整体阅读思想,根据单元主题,对单元内容进行深度建构,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对照、比较和相互验证的阅读,推动他们白主阅读能力的建构。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植物”时,尝试了一节“1+3”的群文阅读教学。我根据二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树之歌》群文阅读课,选择了儿童诗这一充满童趣的体裁,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也注重短篇和长篇相结合、国内的和国外的相结合,尽量选择有趣且文质兼美的作品,让学生感知儿童诗的美,进而阅读更多的作品。我选择了余勋坦的《白杨树》《树的日子》《樵夫,别砍那棵树》和开卷有益中的《记住》,让学生感受树的伟岸、美丽,体会人们对树的爱护和珍惜。我在教学中与学生对话也有所侧重。

我由浅入深,由外及内,四篇诗歌串读比较,搭起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间的桥梁,同时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勾勾画画,开展对话、分享,真正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推动了他们白主阅读能力的建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

二、“阅读+习作表达”:拓展迁移,发展能力

吴忠豪教授提出,“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一类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和语文技能。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文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走向“课程的语文”而不是“教师的语文”,既要落实本体性知识的习得,也要落实非本体性知识的习得。学生在阅读中不仅要理解教学内容,还要习得表达方法,因此,“阅读+习作表达”的阅读课型应运而生。

我校石小璞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阅读+习作表达”的范式。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她出示了关于小女孩的两幅画。石老师让学生自主阅读,对照课文的意思,為每幅画写上几句话做描写说明。这次写作,重点在落实两种心理活动的描写。交流后,教师点拨:第一幅画运用了“旁观分析”的心理描写法;第二幅画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心理描写法。在这篇课文里,童话大师安徒生还重点用了另一种心理活动描写方法——“幻想表现”的心理描写法……接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课文中出现的三次幻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背景,想象小姑娘还可能出现怎样的幻想,自己尝试来补写一次……三种层次推进一体化学习,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又让学生学会了表达。

又如,在区第十二届中小学幼儿教师技能大赛中,川大附小东山学校叶绿老师执教的《大自然的秘密》,巧妙地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三处读写活动。第一处,让学生感受一只幼龟侦察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个体场面描写的特点,接着通过抓住“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群而出”,顺势让学生理解感悟群体场面描写的方法,再出示“黄昏的海岛”一段,让学生想象描写群体幼龟被食肉鸟吞食的场景,教师再进行点面结合的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总分总结构的表达和细节的刻画,学会了抓住动作、语言等鲜活地再现画面。最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写对“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白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理解,可以说整堂课的设计关注了本体性知识和非本体性知识。阅读指向表达、审美、文化,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能力在提升,对自然中生命的尊重、规律的尊重也就水到渠成了,从而让写作深化阅读,使理解更具情怀。

三、“阅读+单元整合”:系统建构,文化传承

当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宽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策略的多种多样上,以及在教学途径的课内外融合上、在教学效果的省时高效上,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阅读+单元整合”课,充分利用教科书单元编排的长处,跳出一篇课文研究的小圈子,用整合的理念系统构建,探索高效的语文教学。

在教学《往事》一课时,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单元训练重点“细节描写的作用”,用整合的思想确定了每篇课文的训练重点,一节课完成了本单元三篇课文的整体教学。在写人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花脸》的几种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在写景方面,体会《荷塘旧事》常用的细节描写,即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三篇课文的整合教学,给学生搭建了知识构建的过程和交流的平台,拓展了文本内容。学生在学习对话中,对细节描写的知识进行了系统构建,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表达、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精髓,提升语文素养。

四、“阅读+口语交际”:活用语言,素养提升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能力,但在实践层面,口语交际专项训练意识和运作策略系统严重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

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明在导读《夸父逐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时,让文本复归于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原生态。他不是先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让大家倾听老师讲《夸父逐日》的故事,听了之后让学生尝试讲故事。他先要求大家自己讲给自己听,觉得讲顺口了,再来讲给大家听。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得更好呢?正在大家急有所求之际,才让大家自己读课文。然后把同学所讲的对照课文,讨论如何才能讲得具体生动。在大家的热烈探讨中,教师帮助归结出了:先“理清大结构”,再“说清小细节”,争取讲得更好……这是比较典型的“阅读+f:I语交际”课型,实现了以口语交际深化阅读理解,又以阅读提升口语交际能力的“1+1大于2”。

综上所述,“1+X”阅读课堂是我们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让语文回归生命本位的有效尝试。“1”是根基,它要凭借教材这个材料有效落实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X”是提升,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无限量,文化、审美、课程等都蕴含其中。阅读是语文天地里的一个高度开放的系统。我们应用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课堂上能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学生因阅读而陕乐,我们因阅读而幸福。

参考文献

[1]陈丽华.读中质疑,读出高效、精彩的阅读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4(04).

[2]刘冬梅.让学引思,实现语文阅读课堂的增值[J].好家长.2018(63).

[3]麦丽梅.与孩子一起徜徉于生态阅读课堂——对创设生态阅读课堂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8(11).

[4]石启海.阅读课堂的“三点一面”[J].基础教育研究.2018(04).

“土孩子”哪儿去了/吴维煊

走进很多城市里的小学,看到的往往都是身穿统一校服、秩序井然、整齐划一的“标准好孩子”。他们上课时规规矩矩,下课后除了要解决上厕所、喝水等生理需求,基本不离开教室。离开教室的孩子大多也不怎么说话,他们不跑、不笑,更没有小伙伴之间的追逐打闹。他们对人有礼貌,个个像个“小大人”。

二十年前,校园内随处可见嬉戏打闹、灰头土脸、汗流浃背的孩子。现在,那些毫不掩饰、率真可爱的“土孩子”不见了。不仅学校里看不见了,在社区里、大街上基本上看不到玩老鹰捉小鸡、躲猫猫、抽陀螺等游戏的“土孩子”。大多数孩子的校外时间除了写作业、参加补习班,就是一个人捧着手机玩网络游戏。在室外玩耍、做游戏、踢野球的活动已渐渐淡出儿童的生活,“王者荣耀”等网络游戏成为孩子学习之外的谈资。

整齐划一、干干净净的“标准好孩子”并不是完全真实的儿童。他们的存在是学校、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敢让儿童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而剥夺孩子童年生活的结果。“土孩子”的消失是童年的消逝,让儿童有本真的童年,需要社会各方的努力。

学校教育要不忘育人为本的初心,引导与放手相结合,还儿童一颗自由的童心,让儿童按照他们应有的轨迹生活;切实减轻孩子們的课业负担,让孩子们回归其应有的生活状态,不要违背教育规律打造什么“无声校园”。要高度重视课外活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课程建设的高度,协调好儿童课外活动。学校教育不仅要在课程体系中守护好儿童的童年,还需要家庭、社会等各方力量通力合作,让孩子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从室内走出来,从网络游戏中走出来,多开展适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课外活动,让孩子有一个真正的童年。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13日第02版)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2014年9期)2014-02-28 2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