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博
关键词:两个角色
中:同时担任建筑学院和设计院的院长,您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庄:建筑学院以教学为基础,核心是教学,通过教书、育人来培养学生对建筑的认知和感觉,老师教会他们必要的方法,启发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对人居环境的理解;设计院则是实践的平台,让老师、同学们学到知识、掌握知识,以及研发出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后,通过这个平台上加以印证,它更像是一个大学的实验室。
中:您是如何面对两个角色所面临的不同问题?
庄:问题离不开前提,前提是建筑学院是做什么的,设计院是做什么的,针对这两个前提,不同阶段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比如,房地产发展非常迅猛的时候,有可能实践行业,就是设计院会变得很火爆,会吸引更多老师、同学的注意力;当城市建设放缓之后,房地产不景气了,可能就变为回归理论的研究等等。两者的问题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之间要有一个平衡。从历史发展进程也可以看到,大的经济危机让经济发展速度减缓,恰恰也催生了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问题本身和时代发展紧密相关,和历史是互补的,这个问题可能变成另一个的前提。
关键词:建筑与艺术
中:现在一些建筑学院提出要做建筑师中的艺术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现在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
庄:做建筑师中的艺术家这件事关键看怎么理解,不能片面地将艺术家和建筑师割裂开来。从最传统的建筑学定义来讲,建筑学通过人工环境营造、通过空间营造来解决人们居住、使用等问题,同时通过这种空间传达给人们美的享受。所以说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综合体、统一体,建筑师应该是一个有很强逻辑思维、理性推理,以及工程造诣的人,同时还是集人文关怀以及艺术修养于一身的专家。简单地理解建筑师中的艺术家,这样的说法还是值得推敲的。但是,这种说法我能够理解,其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可能很多人认为今天的建筑设计太过功能化,或者说不太注重艺术,所以很多人愿意将艺术这个词单独提出来,不外乎这种说法就是强调建筑中的艺术性。
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建筑中的艺术性?
庄:如果针对这一点,事实上就要理解建筑的基本内涵。两千多年前,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定义建筑的三个最根本核心——适用、坚固、美观,到后来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奖杯上印的适用、坚固、愉悦,直到现在的八字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其实都在传达着建筑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即一定要将两者——艺术和技术融合起来。所以单独讲功能是不够的,单独讲艺术也是不够的。单独讲功能可能会沦为产品,单独讲艺术可能单纯地沦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要将艺术的感染力和使用高度结合。
關键词:无为而治
中:“无为而治”作为您的建筑态度,是否会因为时代和语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庄:这是老子的说法,现在的时代背景不一样,我更愿意解读为作为建筑师,你有权去通过建筑将人工环境加载在自然环境之上。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建筑师就是一个用业主的钱去成就自己的职业。所有建筑师都会有建一个建造梦想建筑的理想,但是正因为建筑是用人工环境加载在自然环境之上,这里面就包含了“度”的问题。我所理解的“无为而治”是希望建筑师不要过分地将自己的作为加在自然环境之上,用一种无为的状态,融合在环境之上。这个环境指的是大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如何才能把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度”的关系?
庄:中国古人的山水城市、天人合一就是将建筑自然地和环境融合,这是正面的例子;负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强调一个建筑的造型,而不顾周边的环境,本来这里面有很好的山与水,却视而不见。尤其和今天绿色生态的概念结合起来,比如主导风向、朝向、阳光等,在设计时不借因,而是做成一个庞大体量的黑盒子,显然是环境不友好,直接把人工环境强加在自然环境之上。
关键词:建筑策划
中:20世纪90年代初在日本读博期间,您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建筑策划,您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建筑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并已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乃至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的课程。作为操作层面的指导方针,如今的建筑策划在实施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庄:怎样可以做一个更好的建筑?这是建筑学的基本命题,这个命题本身是很多建筑师为之奋斗一生的事。制约建筑师创造的因素太多了,不仅仅是建筑师设计的手法,有时候甚至源于施工、材料、建设环境,当然也和出题的人有关,就是所谓的设计任务书。建筑策划就是针对出题,题出错了,后面的答卷一定是跑偏的。出题是建筑策划最本质的内涵,不是说开发商有钱了,买块地就可以任意造房子。任务书本身一定要科学合理,既考虑功能使用,还要考虑社会影响以及社会效益。
做一个设计前是不是可以保证题出得没有问题,比如政府投资的医院、养老院,不要把某些不合理的个人因素强加到里面去。要保证题目科学合理就牵扯到很多方面,除了人文、历史、文脉、尊重,还包括更多建筑细节方面的标准和规范,由此涉及了“前策划、后评估”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同类建筑大量的评估、反馈,我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哪些问题要调整和优化,避免政府投资的大量同类型建筑犯同样的错误。这十几年来我们有了相当的积累,现在已经完成了理论体系的建构,包括定义、内涵、外延、方法论、软件开发以及技术平台,这套成果2017年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现在在帮住建部做法律流程方面的补充和完善,同时生成各种模板,实际上是为了指导建筑师在住建部现在推的“全过程咨询”以及“建筑师全程负责制”里面真正把这一块做好。而这一块原本是我们中国建筑师最缺失的。
中:理论体系建立后,如何保证可以一一落实到位?
庄:有三个途径。第一个是政府自上而下的法律程序,后评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的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要后评估,评估结果可以作为下一步投资的依据,没有通过评估的项目则不能重复投资。在国外过去半个世纪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流程,我们国家现在终于开始做了。
第二个途径是建筑师职责和觉悟的提高,以及建筑师本身要把这种意识纳入自己的职业范围里去。以往中国的建筑师只做设计,现在来看是不行的。住建部已经明确建筑师的业务要全链条、全过程,这也是为什么今年一级注册建筑师的培训用了我们“前策划、后评估”的教材,为的是让让建筑师整体武装起来。
第三个途径就是教育,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这是建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这三个途径,我想就可以保证、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挑战
中:近些年经常可以听到“挑战”一词,当下对于建筑师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时代发展太快,技术更新太快,技术更新对建筑这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来说,确实是个挑战。在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很难想象现在可以用计算机、BIM、三维扫描仪、三维打印机等各种手法来设计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不仅仅让我们的工具更为便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另外一个挑战是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建筑和城市环境的雷同,反而使我们原本的文脉、历史、文化、价值观变得越来越不清晰了,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对于我们人类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我个人认为是对建筑界最大的问题。
中:全球化带来问题,也带来机遇,可以说中国建筑师在这一进程中也获得了加速融入全球建筑体系的契机吗?
庄:改革开放后,一批外国建筑师涌入中国,那时中国建筑师只是帮国外建筑师画施工图、打下手,现在不仅是同台竞争,而且中国建筑师越来越受到外国建筑价值体系的认可。比如我们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阿卡汉建筑奖、阿尔瓦·阿尔托奖,我们的建筑理论、建筑手法、建筑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国外所认可。比如,崔愷院士提出的本土建筑、马岩松提出的山水城市,其实都是很有所说服力的,这些理念既迎合了中国传统,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创作。当然,这里面有不同地域、国家、价值观体系是否能对应的问题。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国外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就是中国建筑师被西方体系所接受的最有力证明。而且,现在西方建筑师对东方的建筑理念更加关注,很多外国建筑师到中国做设计时,会刻意地研究、学习东方的建筑理念,这就是证明。
关键词:包豪斯百年
中:明年即将迎来包豪斯百年,如果说对于现代性的进一步思考或者反思,您觉得我们需要如何切入?
庄:包豪斯是学建筑的人越不过去的,一座让建筑师高山仰止的山峰。包豪斯给建筑学带来的影响毋庸置疑,它是代表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诠释和理论的原发点,恰恰这一点在中国是比较缺失的。当西方世界在研究包豪斯这一反古典主义浪潮的时候,中國还处于矛盾混乱的状态。包豪斯带给中国的影响与西方相比要小得多,当中国想全面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时候,又碰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入,所以现代主义这套东西对于中国而言是相当短暂的,或者说相当稀薄的。有学者提出我们要补上现代主义这一课,我完全赞成。现代主义带给我们的影响绝不是反古典主义的一种形式,包豪斯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工艺、方盒子,还有更深层次的、带有思想觉醒以及价值体系的革命性变化。怎么补课我还没想好,或许可以借下包豪斯建校百年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