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设计教育角度,梳理了包豪斯基础课程与其中的构成教学。追本溯源,回归包豪斯的本质,从艺术设计学院角度,展示包豪斯创办的重大意义。文章梳理了立体主义、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等先锋艺术对于包豪斯基础课程中“构成”的影响,展示了约翰·伊顿、康定斯基等人创立的包豪斯基础课程教学的内容、意义,并对其所形成的包豪斯设计语言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包豪斯基础课程教学及构成对世界设计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字:包豪斯 构成 设计基础教学
如何理解“Bauhaus”或今日所译之“包豪斯”一词?它是一所学校的名称?是一个艺术流派?是某种主义的代称抑或是如英国设计批评家卡捷琳娜·鲁·雷所认为的一种文化品牌[1]?似乎都对。伴随着人类工业化社会进程而产生的包豪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和现代主义全球化的扩散。“包豪斯”一词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然而回归本真,包豪斯首先是一所从事艺术设计教育与建筑教育的学校。
回溯现代设计与建筑教育史,早期西方设计与建筑教育主要依托于不同的行会(如建筑行会、木工行会、陶瓷行会等)。行会掌管教育与生产,管理技艺的传承与学徒数量,通过举办测试、颁发执照的方式来确保技艺的传承。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贵族、商人和艺术家开始介入艺术和设计实践领域,行会成为一种桎梏。建筑学率先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671年,世界第一所建筑学校法国皇家建筑学院在巴黎成立。随后越来越多的建筑与艺术院校纷纷建立。此时的院校中,通行的教育方式仍旧是古典行会式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洲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开始出现了高等工科大学,同时工业化也在冲击着传统的建筑与艺术设计院校。到18世纪中后期,英国、法国、德国已经出现了大量工科学术背景的建筑院校。同时,作为将中世纪的行会制度进一步理想化并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产物,德国和英国的工艺美术学校应运而生。[2]这样的院校往往包含美术、手工艺和建筑,同时亦在推动着与工业的结合。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中,1919年在德国当时的首都魏玛,国立包豪斯成立,这是对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建立的一次重要探索。包豪斯摒弃了中世纪的浪漫主义工艺化情结,以更加理性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设计教育,在新理念、新材料、新生产要求等条件的催生下,在首任校长格罗皮乌斯“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体”的思想指导下,去进行全新的艺术设计教育探索。在包豪斯这个现代设计教育的实验场中,“基础课程”成为对全世界艺术、设计与建筑教育最大的贡献,其中尤以由后人引申出的“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影响最为深远,直到今天,中国仍有大量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在基础教学中采用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
包豪斯“构成”的思想发轫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是由约翰·伊顿于1919年创立,并在1921年正式确立的。全体包豪斯学生都必须经历一年的基础课程训练,接着选择一个工艺作坊(家具、金工、陶瓷、印刷与广告、纺织、剧场),基础课程训练于1927年后进入建筑系。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是一个完整体系,在当时的教学之中并无三大构成的存在,虽无“构成”之名,然有“构成”之实。包豪斯基础课程中的“构成”源自与包豪斯基本同期的几种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立体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的深入影响。[3]
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诸流派都企图对艺术加以纯粹的形式分析,从而找到艺术创立所谓的基本要素,立体主义也不例外。立体派绘画中引入了连续视觉和时空同时并置的概念,利用不同实物拼贴去组合构建一个母体,而非剖析单一个体,强调几何化与模块拼贴组合。这种艺术风格在包豪斯师生间被给予广泛认可。
荷兰风格派从成立伊始就形成了反对个性和纯粹抽象的核心理念,它所追求个性的自由表达和一种绝对几何抽象化的手法深入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理念。风格派的设计语言往往漠视产品实际功能和使用体验,然而风格派的设计方法为包豪斯的理性主义注入了可供借鉴的物化的形式语言。
20世纪先锋艺术中的构成主义对包豪斯基础教育的影响巨大。许多构成主义的人物都和包豪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或投身于包豪斯成为专职教师,或亲赴期间,通过举办展览、讲座进行交流。如瓦西里·康定斯基,包豪斯基础教育的重要教师,也是世界著名的构成主义大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包豪斯第二任基础课程教学主持者,构成主义大师。就连校长格罗皮乌斯本人,对构成主义的理论也推崇备至。这是因为构成主义蕴含着深层的社会目的性和社会观念,与包豪斯创造“新的生活机器”思想暗合。构成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进行解构,通过拆分并重新研究事物体积、空间轮廓,并以尺度、比例、节奏为元素来组合构建新的事物。这种方式得到了包豪斯教育者们的大力推崇。当这些元素在基础课程中与色彩、材料和艺术体验相结合时,便催生了新的包豪斯设计物。
基础课程与“构成”教学
这些与时俱进的种种理念被包豪斯吸收,成为包豪斯基础课程设计的思想来源,“构成”作为一种直观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化的视觉研究内容广泛分布于包豪斯基础课程之中。
约翰·伊顿、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和约瑟夫·艾尔伯斯是包豪斯基础课程教学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几位。伊顿开创了现代色彩学教学体系,并设计了“色星序列”。康定斯基進一步完善基础课程使其更具系统性,其教学重点在于抽象的形体元素分析,以及研究色彩给人的心理造成的影响,《点、线、面》成为后人研究构成学的重要文献[4],对后世,特别是对三大构成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伊顿与康定斯基共同关注于对基本视觉语言体系的建立。保罗·克利是康定斯基的继承者,在对点线面的探讨中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在空间、造型、运动和透视中运用线的元素,线就是运动的点,同时在运动中探讨色彩的运用。他的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对启发艺术设计想象力作用巨大。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是将真正构成思想注入基础课程教学的人,在教学中他重视对结构的理性与科学分析,以及对于设计材料的研究把握,重视工艺和生产设计实践,使设计打破传统美术领域,一举奠定了现代设计基础教育中构成学基础[5]。约瑟夫·艾尔伯斯是包豪斯培养的第一批青年大师中的一员,其对于伊顿、康定斯基和莫霍利-纳吉都有所继承。艾尔伯斯的基础课重点在于材料的联系,他对于后世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及美国的设计教育界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包豪斯基础课程中关于“构成”的教学与研究,对于包豪斯师生来讲,是关于认识事物、设计事物的方法与手段。构成背后蕴含的科学理性、几何化造型、点线面组合方式等设计手段,几乎成为包豪斯设计的代名词。
包豪斯设计的形成
在20世纪初期,传统的装饰性艺术运动方兴未艾,关于功能的现代主义思潮也已初现端倪。包豪斯的师生们敏锐地洞察了时代所赋予现代产品设计的新的重要组成:材料、颜色、加工方式。通过基础课程的训练,催生出大量极具创造性的设计,并进一步在工坊中进行锤炼,最终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包豪斯设计。
在“构成”训练之后,包豪斯师生对于设计物结构产生了新的认识。结构在所有的造型要素中代表了最基本的理性思考。对于包豪斯师生而言,“构成”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这也进一步促使包豪斯成为模块化系统化设计的先驱。用最少的材料、最简化的生产方式来实现最佳的性能,正是包豪斯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如特奥多尔·伯格勒于1923年设计的组合式陶瓷壶,将其结构分解为几个简单模块,通过不同模块进行多种组合,最终可以得到不同规格、款式的产品。
处于20世纪初期的包豪斯,面临着工业新材料在日常用品中大量应用的问题。得益于在基础课程中对材料和工艺的研究,包豪斯师生开创性地运用如胶合板、钢管、玻璃、塑料等材料进行产品设计。相较于传统材料,这些新型材料在承重、韧性及可塑性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使得大量包豪斯设计在视觉上更加精简的同时更加轻便耐用。例如马塞尔·布劳耶开现代钢管家具之先河,将轻质空心钢管进行热处理,然后弯曲成理想中的结构,表面镀铬,兼具耐用性与现代感。使用金属型材的家具设计至今依旧是现代家具设计中的重要品类。
全盘考虑设计产物的各项组成元素、材料运用、色彩搭配、使用功能和生产加工方式并合理运用;使用现代的造型方式,创造新的产品结构、造型样式;设计产物与使用场所相融合,并具备鲜明典型的时代特征——这正是包豪斯奉献给这个时代的设计语言[6]。包豪斯所创建的产品设计是这种设计语言应用的直接产物,也是这种设计语言的典型代表。
包豪斯“构成”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设置和“构成”教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通过包豪斯基础课程所传承下来的所谓“构成”学,其实质是一种设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针对如何分析看待设计和如何进行设计的本质研究。
在亚洲地区,受包豪斯基础课程影响最大的国家是日本和中国,包豪斯设计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近代设计史。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引入包豪斯基础课程,并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构成学”。1990年,日本基础造型学会的成立标志着包豪斯基础课程在日本全面系统化,其中,水谷武彦和朝仓直巳是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水谷武彦留学于德绍包豪斯,“构成”一词即是由他首度提出。朝仓直巳是亚洲基础造型学会第一任会长,其有关构成的著作均有中文版本,如《艺术·设计平面构成》《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艺术·设计的光的构成》《艺术·设计的色彩构成》等,[7]这些研究都是关于产品设计中基础造型与基础结构的研究剖析。其他相关日本设计教育家还有青木正夫,其著作《图案构成研究》曾于1985年在中国出版。
中国受日本的构成学影响很深。香港现代设计教育之父王无邪20世纪70年代在香港进行商业设计课程教学时,参考了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设计,并引入日本的构成教学体系,并著有《平面构成原理》《立体构成原理》等书[8]。20世纪90年代初期,朝仓直巳与王无邪的著书从香港进入内地,深刻影响了各所艺术院校。1990年,广州美术学院设置构成专业,聘请朝仓直巳为名誉教授。此后在我国各艺术学院中逐渐形成所谓三大构成基础课程学说,并形成所谓三大构成即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误导。雖然在进入21世纪后,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界对此理论有所扬弃,然而无法否认的是,时至今日,三大构成依然存在并且深深影响着几代中国设计艺术工作者。
不仅在亚洲,包豪斯基础课程在美国和二战后的欧洲也依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包豪斯大师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如格罗皮乌斯在哈佛大学,密斯·凡·德·罗在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约瑟夫·艾尔伯斯在黑山学院(后进入耶鲁大学),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成立新包豪斯(后成立芝加哥设计学院)等。包豪斯的教育被美国设计教育界所接纳,并逐步融入美国原有设计教育之中。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也为美国在20世纪初期所形成的功能主义设计注入一股新的力量。同时,在二战后的欧洲,一所名为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学校也在德国的废墟中拔地而起,并自诩为包豪斯的继承者。它对包豪斯的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继承与批判,并深深影响了以拉丁美洲和印度为代表的一批第三世界国家的设计教育。
同时应该看到,不仅仅是课程教学本身,包豪斯在教学中所形成的设计语言,通过其课堂的实验,诞生了一批超越时代的经典设计作品。这是包豪斯留给世人的巨大设计遗产,也是包豪斯至今仍能为人称道的根本。究其原因,就是人们对于包豪斯设计理念和产物的认可。对于设计师而言,这些经典造型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学习和借鉴价值。同时,在造型之上,对于新材料、新加工方式以及对时代语言、社会环境的设计把控,都是值得研究学习的[9]。这是对于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认可。
结语
包豪斯基础课程是一笔巨大的设计遗存,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是包豪斯毕竟是一个世纪以前的设计实验,对于其成果,中国设计学界特别是设计教育界更应联系实际,有所扬弃,绝不能“文必称希腊”。依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包豪斯代表着的是提供一种对于现代设计的思考方式,一种试图通过设计来完成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在中国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之路上,仍旧需要继续探索,闯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发展之路。
(刘程程/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现任教于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注释:
[1][英]卡捷琳娜·鲁·雷.包豪斯梦之屋——现代性与全球化[M].邢晓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189.
[2][英]卡捷琳娜·鲁·雷.包豪斯梦之屋——现代性与全球化[M].邢晓春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28.
[3]陈岩.从包豪斯基础课程看当代三大构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9).
[4]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与中国[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30.
[5]杭间、靳埭强.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与中国[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33.
[6]刘程程.包豪斯产品结构设计及其影响[J].大众文艺,2018(1).
[7]李播阳、左骏玮.神话的陨灭:“三大构成”[J].艺术教育,安徽:安徽文学出版社,2010.10.
[8]靳埭强、杭间.中国现代设计与包豪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81.
[9]王勇.包豪斯工业设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研究生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