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鲜苹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见,语感对于培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语感
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感就是训练学生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髓,把握语言之理趣,推动阅读的教学,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语感的强调,要注重对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直接把握,亦即表现为一种对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一、抓实朗读训练,丰富语言促语感
朗读是将无声的外部言语通过声音的再现转换成内部言语的过程,在大量的朗读实践中,能够加深对词句的感受能力,积累起丰富的书面语言范式,促进学生全面、深刻、丰富的语感的生成。大量的朗读训练,能够使学生的语感变得细腻。如:教学《陶罐和铁罐》,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铁罐仗着坚硬,傲慢地奚落陶罐,而陶罐则谦虚地要求二者能和睦相处,许多年过去了,陶罐从废墟里被挖出来依旧精美,而铁罐却被氧化而消失了。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的兴致高极了,铁罐的挑衅、蛮不讲理、尖酸刻薄、傲慢、不可一世,陶罐的谦虚、诚恳,以及他们对陶罐、铁罐的喜怒、爱憎,都从朗读的声音里表现出来了。
正如周振甫先生的《文章例话——因声求气》中说的:“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所谓“‘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不就是这样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广泛的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量的朗读训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二、推敲品析词句,批文入情悟语感
莫泊桑曾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的确,一篇优美的文章,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作品意境的深远、景物描写的优美,都来自作家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
教学《放弃射门》一课时,一位教师问学生:“行云流水般晃过几名后卫,直插对方禁区。”将“晃过”换成“超过”,“直插”换成“进入”,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发现“晃过”一词更形象地表达了世界级球星福勒身手敏捷、轻巧、行云流水般带球,在人群中穿梭的身影;而“直插”一词可见速度之快,由此可见福勒带球过人、球艺高超。在“换一换”中,学生体会到作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深刻地领悟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的语感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思维的碰撞、磨合中得以生成、提升。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在语文课堂中,着力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析文本,感悟用词的准确性,感悟语句的意境,体验语句的情感,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联系生活体验,入境始亲唤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用词的混乱,是因为这些词没有跟他自己所做、所见、所观察和所想的东西联系起来。”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语言蕴涵的意义和情味,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也会变得更加深刻。当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各种体验被唤起、激发,学生对语言就会倍感亲切,“入境始与亲”,仿佛“使其意若出于吾心,使其言若出于吾口”,达到融会贯通。
如: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PPT出示插图“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想象:此刻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你还能想象出园中有哪些景物吗?学生们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园子里有一个大花坛,里面种着雪松,多像一个威武的士兵啊”;“园子里有一条石子路,路旁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菊花,五彩缤纷,好美呀”;“园子里还有好多好多的桃树,粉红粉红的桃花,正绽开笑脸热切地欢迎我们呢”……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百花争艳图。在丰富的生活体验面前,学生们已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因“满园春色”由扫兴而高兴、激动的心情,此时,语感也正如春风化雨般唤醒在学生的心里。
四、结束语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积累起丰富的语言知识、语言材料,才能做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只要我们善于抓住阅读教学中的契机,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语感的提升便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