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茜雅
时间悄然地走,不会回头;河水安静地淌,不会倒流;地球不停地转,永无休止……未来,是缤纷的世界,令人无限遐想;未来,是繁华的天地,令人憧憬向往;未来,是美妙的诗篇,令人浮想联翩。满怀过往一起吃苦的幸福,如今,新时代的雄伟号角的吹响,更鼓励了广大青年尽情畅想明天,畅想未来。
不同时代的青年人有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但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人期盼祖国更加繁荣富强的激情和梦想。国家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个人才有前途,我们与祖国时刻联系在一起,“中国梦”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理想的梦。
绘梦
恢弘的国歌在耳畔响起,我忘不了浴血奋战的人民解放军,忘不了为解放斗争献身的老百姓,更忘不了冉冉腾升的“中国梦”。
自十八大以来,我们描绘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一个梦想,顺应了中国的进步,承载着亿万人民的重托。那便是萦绕在华夏儿女心中的“中国梦”。我们有一个宏伟自信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之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收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面建设成果。
十九大號召所有华夏儿女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发展的新时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在这个历史交汇期,我们必定会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勇向前。
筑梦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给人民以信心,让人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梦。在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构建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只有我们走对路、走好路,“中国梦”才能落实于茫茫大地之上。于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一名华师人,我深知“建设”与“建成”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其中的意义却无比深远。还记得,“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爷爷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那时候,最大的愿望,便是吃得饱、穿得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小康社会”的内涵得到丰富和发展,大家也已经不再为吃饱而发愁,而是开始追求更加健康的饮食,由吃得饱走向吃得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2009年春晚,姜昆在相声《我有点晕》中这样的描述:“三十年前,请客吃饭下馆子,要多点肉菜;现在点肉菜,要被埋怨,十个人九个脂肪肝,老吃肉菜干什么,上青菜,兔子吃什么,咱们吃什么。”可见,20世纪末的我们更注重饮食均衡,生活也基本实现小康。如今,我们更应该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到人民充分的认可,经得起历史长久的检验。
随着国家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拥有了更加开放、自信的大国心态,也具备了更多的实力资源和回旋空间来应对日益复杂的内外问题。我坚信,未来的中国将是繁荣发展的国家,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完善,向着创新型的国家定位迈进;未来的中国将是民主法治的国家,人民生活更舒适和精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等社会性问题得到解决;未来的中国将是和谐文明的国家,绿色发展,美丽生态,形成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看,中国这条沉睡许久的东方巨龙已经苏醒,正以舒展豪迈的姿态在世界的苍穹中盘旋飞舞!
追梦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愿意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片香山红叶,我愿意选择最艳红的;若能拾起一份希望,我愿意选择最永久的;若能实现一个梦想,我愿意选择最辉煌的……
我深知,实现中国梦并不能一蹴而就,国家需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新时代的青年更要怀着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在前辈不懈奋斗的基础上,主动肩负起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浪潮之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直以来,华师秉承着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的办学理念,积极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坚持为教育界输送优秀人才。华师人紧跟时代的步伐,深刻认识“中国梦”的重大意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思想,坚定践行群众路线,竭诚服务师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上,华师人一定会砥砺前行,向新时代不懈奋进。
几经风雪寒山涧,一路尘土覆千军;狼烟舞月招英魄,硝火摇戈砺伟业。70载栉风沐雨,70载万丈豪情,中国是搏击长空的海燕,中国是翱翔九霄的雄鹰,我们将以梦为马,携手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