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主题阅读的“痛点”与出路

2019-09-10 07:22李学斌陆晨爽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年1期
关键词:现实路径痛点

李学斌 陆晨爽

摘要:基于小学生阅读教育出现“家长态度模棱两可”“教师指导缺席、乏力”“学生阅读碎片化、形式化”等诸多“痛点”,确立“以主题贯穿为主线”“以自主阅读为基础”“以文学教育为导向”等实施原则,提出“统整与联结”“辨析和解读”“对话并生成”等指导策略,期望通过家庭层面转变教育观念、学校层面打通教学壁垒、学生层面养成阅读习惯这三种路径,营造阅读教育良性生态。唯其如此,主题阅读才可能在全民阅读和语文阅读教育中良性发展,并最终成为小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罗盘、方法坐标。

关键词:阅读教育主题阅读“痛点”现实路径

一、调查数据背后的问题

2018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全民阅读结构中,纸质阅读仍占主流,14-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阅读的核心人群;亲子阅读蔚然成风,超过七成0-8周岁儿童所在家庭有陪孩子读书的习惯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N].文艺报,2018-04-23。。

此前,2017年12月9日—10日,在以“阅读重塑教育生态”为主题的深圳教育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另一项调查报告:当前我国儿童阅读教育存在三种“错位”:阅读教育硬件条件日新月异,但包括阅读辅导力量在内的软件却不尽人意;语文教育中阅读教育分量加重,但教师的阅读教育实践却困难重重;家长对儿童阅读认可度很高,但阅读行动力却较差。调查显示,学校层面:60%的学校给学生提供了阅读书目,但只有38%的学校开设了阅读课程,28%的学校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只有不到20%的学校对教师进行了阅读教育培训。教师层面:40%的教师认为自身欠缺阅读指导方法,15%的教师认为自身阅读能力不足,47%的教师缺少阅读积累。家长层面:89%的家长知道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85%的家长知晓教育改革提升了对中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但仍然有55.83%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35.14%的家长“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34.06%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分配孩子的学习和阅读时间”;28.88%的家长“不知道如何辅导孩子阅读”。与此同时,46%的教师反映“家长对阅读作业不配合”……“教育的未来”论坛举行 专家解读阅读教育三大痛点[N].中华读书报, 2017-12-20。上述调查数据充分说明,在全民阅读如火如荼的当下,作为未来“书香社会”基座和阅读教育核心的儿童阅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二、主题阅读的内涵及实践价值

主题阅读对于小学生精神成长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谓“主题阅读”,是指阅读主体根据阅读需求,设定既可拓展视野、提升阅读能力,又能够培育良好道德情操、品性心理的阅读主题,然后围绕这些主题选择文本、制定方案、组织并指导多层面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建构意义的复合性阅读活动。

从认识论角度看,美国语言学家、阅读教育理论研究者斯蒂芬·克拉生的“狭窄输入”理论和Kintsch的“建构—统整”模型都给儿童的主题阅读带来丰富的启示。

斯蒂芬·克拉生教授在研究“第二语言”阅读中曾提出“窄听”和“窄读”两种语言输入方式。具体就是指持续阅读同一作者或同类别多个文本,然后再逐渐扩大阅读范围。这种语言输入模式的特点在于充分利用“同主题”反复阅读所形成的对背景知识、文本内容的熟悉优势,使输入最大限度地“内化”为自我认知。克拉生认为,这种“狭窄输入”既能克服泛读中因背景知识陌生而造成的阅读肤浅,也能够弥补精读输入量少的不足。应该说,克拉生所倡导的“狭窄输入”阅读理论以其丰富性、累积性、层次性等特点,一定程度上为主题阅读奠定了理论基础。

而Kintsch从心理学出发提出的“建构—统整”模型则为主题阅读提供了心理依据。比如,在描述读者如何回应目前阅读的文本,以及如何将当前文本跟其他内容联结起来时,“建构—统整”模型认为,读者不仅需要通过文本当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论,而且还需统整并重组文本中的已知信息,从而建构并推动新知识的应用。Walter Kintsch. 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M].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建构—统整”模型对儿童主题阅读指导策略的提出及实践展开深有启发。

依托上述理论,主题阅读在实践中体现出多重意涵。“从教育的角度讲,主题阅读是一种方法引领;从文化的角度讲,主题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建构;从课程的角度讲,主题阅读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重组、拓展,更是对教材内容的文化解读和创新处理。”曹智勇.“引导式”主题阅读实践[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7):12-13。这一阐释,较清晰地概括了主题阅读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当然,作为一种特点鲜明、内蕴丰富的阅读形态,主题阅读不仅是家庭阅读的构成,社会閱读的基础,而且是语文阅读教育的核心,其实践价值较观念构成更为丰赡、深厚。

首先,从阅读目标看,主题阅读旨在塑造小学生的未来民族性格,培育其良好心性,是“为人生打底子”的审美性阅读。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都会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而这股热潮中,主题阅读之所以成为阅读教育的热点,就在于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阅读,是家长、教师引领下的有预期、有生成的阅读形式。与阅读主体随机展开的自主、自由阅读相比,主题阅读不仅阅读量成倍增加,而且阅读的针对性、目的性也大大增强。与以消遣、娱乐为导向的“浅阅读”相较,主题阅读既是触发共鸣、直抵心灵的“聚魂”阅读,更是诉诸品行、培育个性的“塑型”阅读,对于小学生精神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其次,从阅读功能看,主题阅读有“导思”“染情”“益智”“添趣”等多种价值,属于复合性阅读。这一点从以下四个层面体现出来:主题阅读是旨在通过结构化与集束式的知识、经验、观念提供,促发并启示读者思考的“导思”阅读;主题阅读是经由故事、情节、形象、结构、语言等审美要素,让读者加深情感体验、获得审美熏染的“染情”阅读;主题阅读借助对知识性、技术性文本的选择、整合及阅读指导,拓展读者的知识疆域和思维视野,最终可达成“益智”效果;主题阅读作为阅读教育的主体形式,其阅读过程讲求趣味融合,属于“添趣”阅读。

再次,从阅读趋向看,主题阅读注重情感共鸣、强调文化体验、强化心灵感受、凸显理性思考,属于整体性阅读。主题阅读注重阅读的整体感知性,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它与往往局限于信息提取、情节趣味的知识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强调情感浸透,属于“走心”阅读;(2)它立足多元文化融合特定语境,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而探求生命成长本源,具有“寻根”的特性;(3)主题阅读借助儿童文学成为小学生体验人生滋味的重要通道,属于“体味”阅读;(4)作为以自然密码、社会内涵、人生奥秘、成长真谛为目标而展开的阅读实践,主题阅读也是一种“品理”阅读。

最后,从阅读方式看,主题阅读倚重教师、家长的阅读参与,讲求实践效果与方法引领,属于互动性阅读。就主题阅读的价值导向与内涵而言,小学生固然是阅读主体,但鉴于主题阅读对文本选择的特殊要求,以及主题确定的针对性,这就意味着家庭环境下,主题阅读不可能是放任自流的随机性、碎片式阅读,而是家长密切关注的“指导性”阅读;而在语文阅读教育框架下,主题阅读也不可能是完全自由自主的课外阅读,而是依托课堂空间,在教师组织、引导下,以阅读分享、分组讨论、分工协作为主导的“合作性”阅读。不仅如此,主题阅读的“主题性”也意味着阅读的累积性与聚焦效应,它将导购、导读、导思、导学融合在一起,致力于一种基于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机彰显,而终于阅读观念探究和全新意义建构的“探究式”阅读。主题阅读旨在提升阅读效能,培育阅读能力,它与传统教师或家长知识权威笼罩下“一言堂式”的单篇精讲、精读不同,是围绕特定主题,在老师、家长、小学生、文本之间展开多向交流、多元对话,并最终导向意义建构的“生成性”阅读。

足见,单就阅读形态而言,与小学生随机展开的自由阅读相比,主题阅读不只是阅读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其阅读针对性、整体性、累积性、指导性也大大加强。而从阅读效应来说,主题阅读不仅可平衡当下全民阅读一味向数字化倾斜的不良倾向,而且对纠正小学生自由阅读所存在的肤浅性、碎片化状况也作用显著。更有甚者,它还可依托语文教育实践,成为培育小学生逻辑思维、感性创造、审美表达等多种能力的重要路径。

三、小学生主题阅读现实:“痛点”频发

诚如上文所述,主题阅读固然较自由阅读强调心灵感受,比自主阅读注重情感体验,较单篇精读凸显文化积累,但现实却正如深圳教育论坛调查报告所示——小学生阅读教育阴霾笼罩。究其因,则是现阶段基础教育在小学生阅读层面“病灶”的某种体现。

首先,社会层面存在全民阅读之于阅读教育殷切期待与学校教育對小学生主题阅读需求准备不足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人生之基在于童年,童年之基在于教育,教育之基在于阅读。素质教育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定位,对小学生主题阅读的倡示恰逢其时。话虽如此,可以人文情怀和阅读生活为依托的素质教育生态不可能朝发夕至、一蹴而就,而是有赖于学校教育的不断垦殖、拓展,家庭教育的不断丰富、推动,有赖于包括社区、街道、图书馆、少年宫、儿童游乐场、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然而,现实中,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制度化课程结构却让小学生主题阅读或有名无实,或零敲碎打,或杂乱无序。这自然引发了阅读教育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矛盾。

其次,学校层面存在语文教育改革对小学生主题阅读充分重视与一线语文教师阅读指导能力不足间的矛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不仅对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目标有总体要求,而且对每学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有明确规定。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改革对阅读的高度重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超过40%的一线语文教师阅读素养不够、阅读指导能力欠缺。这恰恰是造成“阅读教育分量加重,而阅读实践却困难重重”现实错位的根本原因。

最后,家庭层面存在“书香社会”对于小学生阅读观念不断更新与家长阅读认识依然滞后间的矛盾。家庭教育是教育之基。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是社会教育的风向标,更充当着学校教育的“推进器”。然而,正如前文调研数据所示,尽管超过70%的家长认识到阅读对于儿童成长意义重大,但依然有接近30%的父母对孩子的课外阅读心存疑虑;另有超过50%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指导孩子读书。究其因,这里面既有阅读价值观的偏狭,也有阅读积累不足的制约,更多的则是因阅读素养稀薄而指导缺位、乏力。

上述矛盾不仅让人体味到当前全民阅读“热潮”背后的凉意,而且也洞悉了小学阅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实际上,在笔者看来,也正是由于上述矛盾潜滋暗长,才导致当前小学生主题阅读“痛点”频发。

痛点一:家长受限于应试教育思维,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态度模棱两可。

当下,各地区教育发展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依然存在。诸多城镇小学生家长为“成绩至上”功利教育意识所裹挟,心情焦虑,观念摇摆。他们或徘徊于课外阅读和“课外补习”之间,首鼠两端;或认同应试教育,视课外阅读为“不务正业”;或以“自己不懂”为由,放任课外阅读。这一点,在《2017中国居民家庭亲子阅读消费调查报告》中也有显示:虽然81.93%的中国家长都重视孩子阅读,而且也有30%的家长经常陪伴孩子阅读,但依然有超过40%家长基本不陪孩子读书,约有50%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阅读兴趣,更不知道该怎么指导孩子更好地进行阅读。参见:2017中国居民家庭亲子阅读消费调查报告[R/OL].新华网,2017-06-05。

所有这些无不表明,尽管“阅读引领成长”“阅读改变人生”“阅读缔造幸福”等阅读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家庭教育层面,主题阅读之路依然崎岖而漫长。

痛点二:一线教师疲于应付常规教学任务,阅读指导缺席、乏力。

现实中,许多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已深深体悟到“没有课外阅读的语文是跛脚的、营养不良的语文”,但鉴于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繁多、庞杂,他们要么无暇指导课外阅读,要么因缺少阅读积累而指导乏力。此外,由于缺少系统的阅读教育培训,也有一些语文教师在试图打通阅读教学课内课外壁垒时,“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最终对主题阅读只能望而却步。

痛点三:小学生陷入“课山”“题海”,主题阅读碎片化、形式化。

书籍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汇聚与浓缩,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符号结晶与物质升华。小学生处于读书的黄金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因此,只要书目精良、读书得法,引导得当,他们的阅读就会“开卷有益”。然而,让人忧心的是,现实中,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常常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的作业量也居高不下。这样一来,即使是喜欢读书的“小书虫”,要想自由、自主阅读都需“忙里偷闲”、见缝插针,更何况那些尚未养成阅读习惯的学生。这种情况下,又遑论系统、有序的主题阅读?当时间、空间等最基本的阅读保障已然丧失,主题阅读就只能沦为海市蜃楼般的幻境。

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当今小学生不是缺少阅读内容,而是缺少阅读时间、阅读规划、阅读指导,尤其是那种在家长、教师、社会的全面关注、精心引导之下,有目标、有策略、有方法、有生成的主题阅读。

四、小学生主题阅读的指导策略及现实路径

(一)实施原则

直面当下的阅读教育现实,小学生主题阅读该往何处去?诚如前文所述,就阅读形态而言,主题阅读是融合了文本选择、主题拟定、阅读体验、阅读交流、阅读评价等诸多环节的整体感知型阅读形式,其方案制定和实践展开离不开成人的阅读参与,离不开小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阅读指导原则的確立和统摄。

1.整合原则:以主题贯穿为主线展开主题阅读。

在小学生主题阅读活动中,阅读主题不仅是串起一篇篇、一本本不同文本的红线,还是将风格各异的多个文本组合成一个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意义集合体。这就使原本零散、单薄的单篇(部)作品前应后合形成整体优势,其情感打动力和思维整合力也由此层层叠加、成倍放大。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主题阅读实践中,选择以《种子的梦想》《北极村的故事》《父亲教我的歌》《小狐狸和小王子》《小兵向前冲》等五篇作品构成“梦想”主题的不同层级。活动中,这些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将“梦想”的不同形态、构成、内涵充分呈现出来,组成了一曲梦想的多声部合唱。

2.积累原则:以自主阅读为基础推进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和单篇精读相比,其优势在于阅读量、阅读深度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家长指导小学生做好阅读规划、阅读积累,引导他们转变随机性、碎片化阅读方式,以主题阅读替代自由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意识。对小学生而言,具体做法可以参照阅读专家制定的阅读书目、阅读步骤来展开主题阅读。现实中,具有阅读指导功能的主题阅读书目为数不少,其中有些体现出内容整合性和过程可操作性的图书,已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指导小学生主题阅读的范本,如《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新课标儿童文学拓展阅读书系(小学卷)》《名校阅读课·主题阅读》等等。

3.效能原则:以文学教育为导向践行主题阅读。

通常,语文教育由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两部分构成。其中,文学教育涵盖着诉诸文学审美的情感教育、情操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现实中,尽管自然、科学、社会、道德、历史、人文等领域都可谓儿童主题阅读的资源库,但鉴于小学生阅读的核心资源是儿童文学,小学生主题阅读的聚焦点自然以“情感和价值观”为重:亲情、友情、爱心、感恩、善良、真诚、宽容、同情、悲悯、忠诚、自由、理解、信念、乐观、勇气、坚韧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阅读主题。这意味着以儿童文学为主要资源的主题阅读不仅是小学文学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其实践展开也充分体现着主题阅读的效能原则。

(二)指导策略

笔者以为,以上述三种阅读指导原则为依托,小学生主题阅读可秉承以下策略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1.统整和联结策略。

所谓“统整”,即通过一定的线索,将文本中的知识和重要细节(事实)通过某个话题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提升洞察力。张学青.对语文主题单元阅读的教学思考[J].小学语文教学,2015(10):6。而“联结”则是指在不同文本间建立联系,以使小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将已习得的阅读经验迁移到不同类型的新文本中去,从而达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阅读效果。通常,“统整”通过先分类、后归整的方式实施主题阅读。比如阅读《牛郎织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中国四大民间故事时,可指导学生参照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的结构要素,分别从“主人公”“派遣者”“施予者”“帮助者”“坏人”等角度进行分类和归纳。与“统整”不同,“联结”主要通过梳理、概括,立足文本共通点,理出贯穿不同文本的隐在线索。比如针对一组以“母爱”为基点的主题阅读材料,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几位母亲的异同点,还可以比较、评析表现母爱的多种表达方式。

2.辨析与解读策略。

“辨析”,是指通过对一组同主题文本展开辨别、分析,从而全面深入把握其内容的阅读方式。“解读”,则是指运用一定方法对文本包括题材、内容、结构、语言等在内的多种要素所实施的意义发掘活动。比如,在一组题为“自然之光”的主题阅读文本中,《江南的冬景》写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冬天来了》写秋冬交替的奇妙变化,《北极熊之王》则以童话笔法写出了自然法则。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辨析上述三个文本不同的内容侧重点,也要就其个性化表达展开讨论,以求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特定情境,深入把握其丰富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基于文本深入辨析”与“超越文本全面解读”的合二为一,成为小学生主题阅读的重要策略。

3.对话并生成策略。

与单篇精读模式不同,主题阅读无论是在课堂背景下,还是在家庭环境中,都需要成人阅读协助。这一阅读形态决定了围绕文本主题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亲子对话是小学生主题阅读的核心实践方式。也恰恰是这种基于对话、讨论、交流的阅读实践,充分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并激活了小学生的阅读灵性,使他们在不断的情感体验、思维碰撞、经验融合、意义重构中,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理解阅读主题,深入、细致地阐发文本内涵,最终达成丰赡、饱满的意义生成与知识建构。

(三)现实路径

现实中,良好的主题阅读不仅是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精读模式的补充和拓展,而且也是家庭乃至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方式,它对校园阅读生态的现实引领和对家庭、社区文化氛围的创意营造都功效显著。这从以下三个层面体现出来:

1.家庭层面:转变家庭教育观念,视主题阅读为构建家庭文化的重要内容,家长应身体力行关注并指导孩子参与主题阅读活动。

刚刚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正成为我国成年人阅读的主要方式。调查还显示,国民不同介质阅读率和阅读量均处于不均衡状态。基于这种情况,以纸质图书阅读为主体的小学生主题阅读对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阅读来说,就具有维护“阅读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由此,以纸质图书为媒介、由主题贯穿为主导的小学生主题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构成,而且也是家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此,家长不仅要有资金、资源保障,而且最好还能提供包括阅读计划拟定、书目筛选、主题拟定、方法指导等一系列阅读支持。

2.学校层面:打通课内课外教学壁垒,以主题阅读弥补小学语文传统精读范式不足,推动小学生主题阅读主体化、课程化。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以来,阅读课程开发成为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各种校本阅读课程、班本阅读课程、师本阅读课程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与此同时,打破课内课外壁垒,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内阅读主体化、主题阅读课程化等观念更成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改革的共识。此时,无论是“引导式”主题阅读实践,“亲近母语儿童阅读课程”,还是“博物馆儿童阅读课程”等,都已成为当前小学阅读教育改革的成功案例,它们在阅读内容、阅读目标、导读提示、阅读反馈等多个环节的系统规划、创意实施,不仅切实保障了主题阅读的实践效果,更为小学生主题阅读未来发展提供了参照依据与前行坐标。

3.学生层面: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依托自主阅读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积累与思考全面提升阅读理解力。

诚如上文所述,主题阅读是“沙里淘金”“湖底择贝”,是自由阅读的集约化,自主阅读的升级版。没有自由閱读的兴趣培育,没有自主阅读的数量积累,主题阅读只能是“水月镜花”。因此,对小学生来说,要想尝到主题阅读的甘醇滋味,日常的多读、乐读、常读固不可少,而讲求系统性、计划性、指导性的精读、研习、思考更不可缺。唯其如此,主题阅读才可能真正成为小学生阅读的风向标、亲子阅读的指南针、阅读教育的“推进器”。也唯其如此,振奋民族精神、造福千家万户的“书香社会”构建、全民阅读工程才可能根基牢固,缔造辉煌。

综上,以小学生主题阅读为核心的阅读教育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观念深入与实践展开不仅让“农村少年儿童阅读活动”“家庭亲子阅读推广活动”“百社千校阅读活动”“书香中国e校园”等儿童阅读工程落到了实处,而且还以其精心构建的实施原则、指导策略、现实路径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改革标示了方向,为以家庭阅读、社区阅读为核心的社会阅读提供了参照。相信假以时日,小学生主题阅读将会在全民阅读工程和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最终成为小学生精神成长的价值罗盘和方法坐标。

猜你喜欢
现实路径痛点
尾巴帖
Southern_Weekly_1928_2021_02_04_p28
将“痛点”化为“卖点”
藏在“抱怨”背后的商机
审美教育视阈下健康人格建构的逻辑、机理与路径
“互联网+出版”的现实路径及发展前景研究
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与培育路径研究
国家审计职业化的现实路径选择
贴膏药不能只贴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