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涛
沈阳市旅游学校研究并实践精治教育,构建“一治三精”职教理念及行动体系,走出一条省会城市薄弱学校突围崛起的道路,为“弱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样本。本文分析“精治”教育的理论品格、行动体系和实践成效,以期丰富弱校治理理论,为同类学校提供理论和行动参照。
一、“精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精治教育的内涵
精治教育是沈阳市旅游学校的核心文化,体现为“一治三精”:“一治”即“精治”,“三精”即:精准治校,使管理精致化;精谨治教,使专业精品化;精道治学,使技能精湛化。“一治三精”的核心文化统领办学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地。
(二)精治教育的指向
沈阳市旅游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构建精治理念体系,建设精品学校,完善行动体系,在管理上突出“精细化”,在教学上突出“精准性”,在校园建设上突出“精致化”,彰显办学特色,形成以小见精、以精见强的发展路徑。
1.精准治校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关键难题:实现校景合一,成为精品校园;建设法治校园,实现事事找制度、事事有流程;压实岗位职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闭环;落实全过程德育,做到事事有德育、事事都教育。
2.精谨治教
抓住产教融合的关键,推动教学改革落地:建设职教集团,解决校企合作问题;布局岗训熔接,解决教学设施问题;培育“双师”,解决双师培养问题;实施项目带动,解决教改抓手和闭环管理问题。
3.精道治学
围绕培养素质型职业人才,推动有效教学:深化“四模块”课程体系改革,全力打造精品课程;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手段全面升级;深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打造“双融互动”的教学特色;实施多元办学,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施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精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沈阳市旅游学校吸收科学管理学的优秀成果,站在职业教育的学术立场探索精治教育,丰富大城市薄弱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有较大的创新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为同类学校的治理决策提供行动参考。
(一)精细化管理理论
“精细化管理是基于常规管理方法、管理思维以及泰勒原理总结出来的一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管理所用的资源和成本。应用型院校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维护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自身健康长远发展。”
在沈阳市旅游学校的管理学视野中,“精”侧重于管理方法的提炼、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文化的提升;“细”侧重于管理标准的达成、管理质量的监控、管理责任的落实。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结合管理的本质和规律,界定“五精四细”即精华、精髓、精品、精通、精密,提供精细化管理结构论方法,沈阳市旅游学校“精治”教育符合“五精四细”的理论逻辑和品格,执行层次清晰,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沈阳市旅游学校实施“一治三精”,有效控制学校办学质量,激活校企办学活力,有效动员教职工,实现精细化管理:一是突出关键环节,抓实立德为首和产教融合。突出立德为首,建立“五全管理”模式,营造德育情境,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适应能力;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固定合作项目涵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资源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高了学校办学的精准度。二是强调制度刚性,建成沈阳市标准化学校。校党委部署落实制度建设工程,推动学校走出经验管理,迈进制度管理层次,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三是再造标准和流程。在校务管控中形成台账管理机制;在教务管控中修订各专业标准,其中一项成为全国专业教学标准。
综上所述,“精治”教育符合现代职业院校精细化管理的执行要素: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达成、制定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正确及时地反馈管理的结果”等三个层面构成完整的学校精细化管理实践内容,解决了低效运作、队伍松散、目标错位、验收乏力等问题。
(二)知行合一理论
“知”“行”辩证是我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从《古文尚书·说命中》提出“知易行难”观,到西汉王充开启“知”“行”问题辩证,南宋朱熹提出“知行相须”“知先行重”,陆九渊论证“致知在先,力行在后”,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集知行辩证大成,陶行知在教育研究领域创造性融合实用主义哲学和“知行合一”辩证,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知行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育法。‘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解放出来。‘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
沈阳市旅游学校突出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特点,搭建“一治三精”的执行平台,梳理校园德育实践和专业实践行动框架:一是在职业能力培育方面,探索教、学、研、产一体化。实施校园景区化工程,实施全真实境教学,建设企业实习基地,落实精准对接,实施工学结合,培育岗位能力,“探索合作培养体制,遵循培养规律按现代学徒制实施培养工作,创造理论实践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体制机制”,具备“知行合一”的职业教育理论特征。二是在职业道德培育方面,丰富社团德育和情境德育。以“五生”教育为主线组织德育教育,实现了德育情境建设的科学化、体系化,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实践道德生活,落实专业类、才艺类、公共服务类等三大类20多个学生社团的标准化建设,“五生”德育成为师生的行动自觉。
(三)产教融合理论
“产教融合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整合行为,参与主体的多样性、主体利益诉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伙伴关系理论能够应用并指导这种跨界整合行为。”产教融合既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是学校治理的方法论。沈阳市旅游学校以校企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支点,使学校办学具备良好的市场适应能力。“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高职产教融合要平稳有序推进,一方面,要处理好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教育系统、产业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产教融合与社会的关系,要确保产教融合内外关系的稳定有序。”沈阳市旅游学校着力建设优质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落实覆盖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学生培养、标准制定、办赛办训等教学核心行为,形成校企合作的规定动作和固定模式,优化了产教对话流程,校企协作顺畅,实现学校育人效益和企业人才效益的有机统一。
产教融合是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理论的产教一体与理实结合,“教育学家们在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过程中,提出了工作本位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工作本位’,认为学习应当以工作为目标,学习应当围绕实践来展开。”“精治”教育符合工作本位学习理论的规律。沈阳市旅游学校全面深化工作本位学习改革:构建“一二四”产教融合体系,落实“专业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在工作本位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初步解决了校企合作体系化问题。
三、精治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精准治校
精准治校属于学校治理层面:在综合治理方面,形成制度底线,激发文化认同;在队伍管理方面,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境界;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五全管理”模式,落实管理育人。
1.实施“形治”工程,改造升级校园
明确“做精做特”为办学定位,实施校园“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一体化工程,通过“补”“整”“修”“养”四大措施,形成“庄重、典雅、大气、隽秀”的校园建筑风格,建设校企共建、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训楼,打造精致校园,凸显精致校园的高雅品位和专业韵味。
2.实施“三化”工程,筑牢制度底线
完成从经验管理向制度管理的发展,形成“制度约束、文化吸引”的治理品格。一是章程引领,明确办学规范,提升组织水平,引发文化认同。二是建章立制,制度管事管人,重点管住“三重一大”。三是优化流程,实施大事项目化管理和小事台账式管理,形成依规办事、按章管理、严守流程的工作规范。
3.实施“景行”工程,提升德育品质
“景行”源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重在设计德育情境,引导学生“行中悟道”,在日常的道德行动中感悟德育的魅力,将德育理念化作学生的行动自觉:“染美之行”彰显“形治”工程中清雅校园和名人典范的环境育人功能;“尚美之行”将中华传统文化在旅游专业教学中的同步助推作用无限放大;“树美之行”让“五全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化”品质得以提升;“焠美之行”把参与式、体验式和感悟式的42项动态活动、拓展训练和观赏实践固定化;“创美之行”则将德育工作延伸到旅游专业的课堂,形成独具特色的“蕴职德育”。
4.实施“五生”教育,丰富德育内涵
一是组织“生命教育”项目,构建由10余项培训活动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推动“身心安全”教育落地。二是组织“生存教育”项目,推动“生存价值”教育落地。三是“生活教育”项目,构建文明风采行动体系。四是组织“生态教育”项目,推动“爱护资源”教育落地。五是组织“生涯教育”项目,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推动“职业素养”教育落地。
(二)精谨治教
精谨治教属于教改层面,凸显教学改革的科学精神,突出教学环节衔接的顺畅度,主要在四个方面发力:聚焦产教融合,搭建教改平台;升级办学硬件,支撑教学活动;整合教学模块,开发优质资源;推动“双师”建设,提升教学教研水平。
1.構建“一二四”产教融合体系,精心建设职教集团,解决校企合作问题
“一个嵌合”,即企业文化嵌合专业建设;“两个结合”即馆校结合、园校结合;“四个对接”即“专业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是校企共融,将企业的“8s管理”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之中,构建各专业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校企共建,成立了沈阳旅游职教集团和沈阳地铁服务职教集团,60余家成员单位全面参与学校办学,实现了开放包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布局“两园两馆一中心”实训体系,精心布置岗训熔接,解决教学设施问题
以“两园两馆一中心”建设带动实训硬件全面升级,对接重点骨干专业。“辽宁旅游文化展示馆”和“辽宁食文化研究中心”为学校创新型实训教学基地,集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专业教学、文化传播、创意体验等功能于一身的全新型基地;艺博、艺佳幼儿园是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将多功能、专业性、开放性集于一体,满足实训教学、技能鉴定及社会职业培训的要求。“三位一体”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精湛技能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3.推进三大工程,强化“双师”培育,解决双师培养问题
一是实施“青蓝工程”,以“传帮带”培养青年教师队伍;二是实施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双进工程”,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是实施“名师工程”,打造名师团队。经过5年打造,三大工程成效显著。学校有6人入选国家“万名旅游英才”,有全国优秀教师、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市级劳模2人,市级教育专家1人,市级首席教师2人,市级名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32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岗位所需的精湛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设计并实施“三四三”工程,提升项目带动效应,解决闭环管理问题
一是以“三大建设项目”为引领,实现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学校以“示范校”“标志校”“数字化校园”三大项目为引领,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对日常的教学与管理起到规范、指导和带动作用。二是以教学过程“四规范”为标准,即规范计划、规范制度、规范流程、规范监测。将管理责任具体化、精确化,促进教学工作“规范、高效、良性”的运转。三是以“三考核”为基础,建立了社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实现质量评价多元化。
(三)精道治学
1.创设职业文化和专业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打造优良的职业素养文化,开展礼貌礼仪和国学等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学做儒雅学子,形成健康、文明、和谐、快乐的文化氛围。二是打造优雅的专业育人文化。注重将校园文化与专业文化元素相融合,建设“辽宁旅游文化展示馆”“辽宁食文化研究中心”,集数字化、智能化设计与专业教学、文化传播、创意体验等功能于一身,提供高品质的育人环境。
2.深化“四模块”课程体系改革,全力打造精品课程
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服务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四模块”课程体系。各专业在“四模块”课程体系框架下开发职业素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现已推出的8门精品课程,为全校专业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使教学更贴近行业企业需求,为培养精湛技能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内容保障。
3.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全面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是以多维活动来激发兴趣,提升《沈阳金钥匙》励志专题讲座、《守护青春》健康大讲堂等常设讲坛的育人效能,促使学生“善学”。二是创新网络学习平台,研发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将巩固重点、难点的环节设计成闯关游戏,促进学生“乐学”。三是社团活动寓教于乐,做“精”常规活动、做“足”特色活动、做“大”社团活动、做“实”职业素养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想学”。
4.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四重”“三主”“二发挥”“一服务”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重”即重品德渗透、重知识传授、重能力培养、重个性发展;“三主”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习为主线;“二发挥”即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服务”即一切教学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
5.创新学习质量及考核管理,形成学生质量考核机制
组织1+X证书考核和专业证书考核,形成“兴趣—技能—实践”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专业和学生的发展。建立“专家—教师—学生—企业—社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与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6.开展专业大比武,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广泛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专业技能大比武活动,制定目标、教学、训练及考核等四大技能体系,形成人人参赛,层层选拔的机制,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精治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办学吸引力
1.锤炼“四模块”课程体系
学生以“服务意识+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实战经验”的核心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推进“三全两满意”的就业服务工程,近三年年均输送毕业生750人,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双选会求人倍率高达4∶1,就业率达98.1%,对口就业率95%,就业服务满意率90%以上,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
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后劲有效提升。学生双证率96%,中职升本科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近5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31人次;学生升学深造的比例逐年提高,以2018年为例,学校有188名学生被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渤海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录取。
3.良好的出口带来旺盛的入口
初步破解“招生难”“规模小”的问题。落实“一岗三责”招生模式,实施全员招生,校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251人起步,2015—2018年均招生突破千人,學校招生规模从近千人发展到2500余人,逐步提升招生质量。
(二)提高了专业影响力
1.优化师资结构,支撑可持续发展
加强专任教师培育,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95.9%,硕士研究生占比12.3%,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4.4%,“双师型”教师占比84.5%。
2.实施名师工程
培养了9名文化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培养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市级劳模2人,市级教育专家1人,市级首席教师2人,市级名师10人,市级骨干教师32人。
3.培育教师专业影响力
34名教师在国家和省级竞赛中获奖;学校作为省人社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教师常年为省、市旅游委和旅游企业提供数十项技术咨询服务、技能鉴定业务培训。
4.通过办会、办赛、办训提高教师知名度
承办全国旅游行指委主办的全国旅游院校导游专业教师培训班,受到原国家旅游局领导和全国36所学校60余名骨干教师的高度赞扬;连续多年不间断承办省级专业技能大赛,检阅并提升教师专业标准执行能力;安排教师积极参加旅游文化部门组织的专业能力培训,年均培训2100余人次。
5.实施能工巧匠进校园
聘请了24名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4%。
(三)提升了学校软实力
1.丰富教改内涵
学校在全市中职学校综合评估取得总分第三的成绩,并在2016年完成示范校1065个任务点,实现了从普通学校到省级示范校的跨越。
2.提升专业文化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教育部和原国家旅游局确认为全国职业院校旅游类示范专业点,被确定为辽宁省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创新集群示范专业(群)”;高星级饭店运营服务与管理、学前教育、烹饪专业为省示范专业;学校成为全国旅游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及其导游服务专业分委会主任单位。
3.建设课程文化
开发了《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资源库,注册用户遍布全国26个省区。创新并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真实服务项目为载体的工学结合”的“四模块”课程体系,各专业均在此教学模块下完成课程体系化。
4.丰富德育文化
学校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验基地、沈阳市德育工作示范基地;实施党建带团建,校共青团工作始终走在全市前列,连续8年被评为市先进团委,16年被评为省“五四红旗团委”。
5.丰富制度文化
坚持依法办学,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被评为沈阳市教育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沈阳市教科文卫工会“先进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6.“一治三精”校园核心文化成为全国范例
《中国旅游年报》撰文《高品质 强内涵 建“三精”品牌学校》,宣传学校文化建设经验;2017年,在全国旅游教育“百川论坛”中,学校校长受邀作《全域旅游背景下中职旅游教育多层次人才培养》推介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四)升级了办学硬实力
1.推进环境文化
实施校园再造工程,实施环境育人,实现了校园的景观化、花园化,完成环境薄弱到市级绿色学校再到省级绿色学校的跨越。
2.建设实训室文化
兰亭综合实训基地新增功能性实训教室51间,承担实训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举行技能大赛四大功能;学校附属艺博、艺佳幼儿园在2016年辽宁省五星晋级评比中以优异成绩成功晋升五星级幼儿园;学生实训工位总数达到1947 个,生均实训工位1.28个。
3.升级数字化校园
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现代教育技术智能便捷,数字校园平台共享高效,在全省率先推行OA办公系统;2017年学校获省市两级“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试点单位”称号;沈阳市三星级数字校园建设正有序推进。
(五)形成科研引领力
1.系统实施教研强校
近5年承担省级课题21项、国家级课题8项,学校获评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辽宁省科研兴校百强校。
2.实施重点科研项目引领
2014年,学校牵头制定了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教学标准,通过教育部验收并向全国发布;1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科研成果荣获全国旅游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科研成果通过全国旅游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验收,并向全国推广。
3.实施引研进校
设立了“华南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院校研合基地”,标志着学校与高等院校结成“共同体”。
(六)打造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1.创新旅游学校产教融合“六共”模式
学校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校企合作示范学校。
2.校企合作培育专业人才
扩大校企合作订单招生规模,现有地铁安检、安捷精英、皇朝万鑫等订单班,2017年学校创新了校政合作“康旅精英班”,形成了校企、校政、校校的深度合作订单式模式。
3.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了《导游业务》《辽宁景点导游实训》《导游技能考核实训与模拟》等7部校本教材。
4.完善顶岗实习制度
学校共选择了68家市内外企业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满足校外实训基地教学需求,初步形成学校第三年全真教学和“师带徒”教学管理模式。
經过33年的改革发展,沈阳市完成了从一般学校到省级示范学校的跨越,成长为我国中职旅游职业教育的排头兵。在新时期,学校将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精治”教育,坚持探索高端发展、精品建设路径,朝着“专业建设示范、环境建设示范、综合治理示范”的目标,巩固和发展旅游教育优质示范学校办学品牌。
特约编辑 吴宁辉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