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娜
摘 要:在科学学习中要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安排合作对象,小组内要进行合理分工。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强化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关键词:指导;合作;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前如不强化学法指导,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培养科学学习态度,学习与同伴的交流、交往与合作。”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强化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在安排小组合作时,开始可以是同桌的两个人,让他们去做同一件事,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一起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基本懂得合作。然后再控制在4~6人。否则,合作小组成员过多,在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吵闹、玩耍等,结果合作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产生了负面影响。
课堂上,以自愿为基础进行的分组,往往会出现成绩好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组,成绩稍差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组,男生集中在一个组,女生集中在一个组等。这样,很难到达合作学习的目的,教师就要进行调整。
二、合作小组内合理分工
合作小组内的分工也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但分工之前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角色只是本课堂中要承担的主要角色,也就是说合作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
小组合作可做如下分工:组长:在小组中负责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组织、归纳实验操作的结论,还要让组内每位学生思考后都说出各自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意见;材料员:负责整理实验材料;记录员:在活动中,负责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发言人:负责在全班交流时发布合作学习小组的成果;卫生员:实验结束时进行相应的整理等等。
究竟合作学习小组内需要哪些角色呢?要根据活动主题来定。如《热水变冷》一课中“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安排一名小组长,负责拟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组织小组活动;安排一名测量员,负责测量热水在不同时间的温度;安排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每次测量的数据;安排一名统计员,负责划出热水降温的曲线图;安排一名发言人,负责在全班交流时发布合作小组的成果;并安排一名卫生员,确保实验桌及实验室的整洁。教师还要尽量引导学生尝试担当不同的角色,以得到不同感受的快乐探究。
三、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正常开展
(一)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强化指导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深入到合作小组中去,及时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具体表现在:对学生进行活动材料和工具准备的指导;对学生制定合作学习计划的指导;对学生实验、观察、制作要领的指导;对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指导等。如某老师上《校园里的小动物》时,其中有一个活动是观察蜗牛,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那位教师无从着手。其实,这一活动很简单:先让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然后再分小组通过观察去了解:
(1)蜗牛的身体结构是什么样的?
(2)蜗牛为什么胆小?
(3)为什么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痕迹?
(4)蜗牛喜欢住在哪里?
(5)蜗牛喜欢吃什么?
(6)蜗牛对什么刺激有反应?
(二)及时调控合作探究方向,解决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
课堂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会发生偏离或出现障碍。这就需要教师在巡视中注意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指导。某老师上的《观察树枝》时,让学生利用放大镜、直尺、小刀、记录表等观察各种树枝,然后用图画、文字、表格等方式记录下观察的结果。当教师巡视时,发现有的小组在玩小刀、有的在玩放大镜,有的说这是我们学校的树枝等。很多小组都无从小手,学生显得很茫然。这时,老师不慌不忙走向讲台,说:“刚才你们观察时,是不是注意到了这些问题?”然后用课件出示了几个问题:1.树枝有多长?多粗?前后一样粗吗?2.树干有花纹吗?3.树叶大小一样吗?4.树叶是什么形状的?5.树叶的两边是光滑的吗?6.叶子是怎样长的?7.树叶上有纹路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8.每一节上的叶子一样多吗?9.树皮是什么颜色的?树皮下面是什么?10.树皮有气味吗?接着高老师又说:“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次观察的机会,你们会怎么样?”学生说:“认真观察”。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非常认真地研究起来。由于老师的及时调控,避免了学生在合作中多走弯路,减少了干扰,从而保证了合作探究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在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力求全面,质疑问难,抓住要点
在开始交流时,同学之间是不容易接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小组的发言,不插嘴;二是要听每个小组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做出评价。
例某老师在上《沉和浮》时,学生把老师提供的材料全部倒进水里,当老师才问完“结合实验现象,你们能猜出物体沉浮的与原因吗?”学生一股脑地说出“重的沉,轻的浮”。一听,学生的回答是没有经过分析的,還只是停留在表层的现象。这时,老师这样的引导,问:“轮船有好几顿重,它们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在学生的一番讨论之后,老师又让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将三个大小不同、重量一样的瓶子放进水中。做完后,老师问:“结合前面两个实验现象,你们在来猜猜物体沉浮的原因?”学生胸有成竹地说:“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大的沉,小的浮。”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老师再让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将三个重量不同,大小相同的瓶子放进水里。“刚才你们的解释需要修改吗?”老师问。然后学生进一步得出——在大小相同的情况下,重的沉,轻的浮。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