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配饰的发展看古人的审美观

2019-09-10 07:22范悦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19年1期
关键词:玉佩审美观首饰

范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古人对纹样精美、类别丰富、造型别致的首饰更是爱不释手。因此在古代,佩戴首饰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时尚的代表,更能体现出古人审美情趣。

《古代配饰》课程内容按照审美意识的萌芽、审美观的丰富、崇尚自然的审美观以及古人的审美观对当今的影响的顺序进行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条,从而感受到古人的审美观以及对当今审美观的影响。

一、审美意识的萌发

早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将石头、动物的骨头等天然材料加工成具有美化功能的饰品,这也是最初形态的首饰。

项链是人们身上最富有装饰性的饰物,即使穿上再简单的衣服,戴上一串项链,都会使整个人焕发出别样的美。于是在课程一开始的导人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首饰装扮自己的呢?他们又是如何装扮自己的呢?其实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贝壳、骨管、石头等物品装饰自己了,在展厅中展出的穿孔兽牙就是很好的佐证(图1)。大家可以看到,它们排列成半圆形,全部是用动物的犬齿制成,而且上面带有孔眼。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磨光和打孔技术,他们将兽牙或者骨管、贝壳等打孔,显然是穿在一起挂在身体某个部位的串饰。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兽牙的孔眼处,你们有何发现?”同学观察后回答:“有红色的物质。”老师讲解:“当时的山顶洞人已经懂得染色的方法,他们将赤铁矿磨成粉末,撒在死者的周围,而且当时的人们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

其实无论是钻孔、磨制还是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先民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审美意识的出现。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出现,在此时期,首饰不仅是美化人身的饰物,更是权力、勇敢和财富的标志。

二、审美观的丰富

1.材质的丰富

制作首饰的材质和工艺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古人的审美观也在随着材质的变化悄然发生着变化。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用玉石来做装饰品了,当时人们赋予了玉石特殊的寓意,因此,玉石也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

教师引出第二件文物——玉玦。教師提问: “大家看到这件文物,请猜一猜它是什么材质的呢?”学生答:“是玉。”教师追问: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上面有纹饰吗?”学生答: “没有。”教师总结: “的确,这块玉玦上面没有任何纹饰。”教师追问: “大家觉得它是佩戴在什么地方的呢?”学生答: “脖子、手上。”教师总结: “玉玦出土时多置于入骨架的耳际,且缺口向上,成对出现,应是耳环一类的装饰品。玉有缺则为玦,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小玉玦常成双成对地出土于死者耳部,类似今日的耳环;较大体积的玦则是佩戴的装饰品和符节器。可见在古代,玦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有缺口的形状,除红山文化猪龙形玦外,均光素无纹。”

这件文物说明,当时人们开始尝试用不同的材质来做饰品,虽然没有任何花纹装饰,但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需求。

接下来,教师引出第三件文物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件配饰都有哪几种材质?”学生答:“金、玉、琉璃、银。”教师回答: “这件带钩为银质鎏金,钩身正面嵌饰3块白玉玦,两端玉玦中心各嵌一粒半球形蜻蜓眼琉璃珠,钩两端铸成浮雕式的兽首,钩两侧为长尾鸟,钩头用白玉琢成燕首形。”教师追问: “大家知道它是佩戴在什么位置的吗?”学生回答: “头、脖子、腰。”教师回答: “它是佩戴在腰部的。古代衣服没有纽扣,需要在腰间加以绑系。除用丝带外,也可用革带。革带常用兽皮,因为较硬,需用带钩来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常与玉环同时使用。带钩有金、银、铜、铁、玉等材质,一般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钩首用于勾连,钩纽则起固定作用。这件带钩把金属铸造工艺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采用鎏金、镶嵌、凿刻等多种方法,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的材料巧妙地配合使用,使不同色彩的对比非常和谐,产生绚丽多彩的装饰效果。同时它纹饰繁复,玲珑剔透,包金镶玉,雍容华贵,是战国带钩中的精品,极为奢华,反映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堪称中国古代最华美的带钩。”

通过这件带钩的讲授,将冰冷的金属与晶莹剔透的玉石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古人对美大胆的尝试,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结合,带给我们视觉的冲击。

2.由简到繁的造型

很多事物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复杂过程,配饰也不例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升,不断进步和成熟。

以组玉佩为例,教师会让学生观察这件组玉佩,教师提问: “大家从这件组玉佩中,能分别说出它的各个部分的名称吗?”学生纷纷回答:“玉璜、珠子、贝壳等。”教师追问: “比照之前的玉玦,大家发现这件组件上有纹饰了吗?”学生答:“在玉管上有花纹。”教师总结:“这件组玉佩为西周中期的作品,由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佣伯夫人毕姬墓出土。造型上是以梯形骨牌、玛瑙管、料管、玉管与海贝等部件穿缀而成。这一形制的玉佩主要见于西周时期墓葬中,墓主均为女性。玉佩,简称组佩,由多件不同形制的玉制组件串联而成,通常饰挂在颈部,垂于胸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家通过这件组玉佩,可以看出,古人的配饰的造型已经开始慢慢变得繁琐、华贵,随着等级分化以及审美的变化,配饰的造型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

再如孝端皇后凤冠,教师提问:“同学们请观察一下这件凤冠,并对比之前看到的组玉佩,你们发现了什么?”同学回答:“更加复杂,更加华丽等。”教师总结:“孝端皇后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用丝帛制成,前部装饰有九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八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有九龙九凤。金凤凤首朝下,口衔珠滴。珠滴可以在走动的时候,像步摇那样随步摇晃。翠凤下有三排以红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钿,其间点缀着翠兰花叶,冠檐底部有翠口圈,上嵌

宝石珠花,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博鬓上嵌镂空金龙、珠花璎珞,翠凤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金翠交辉,富丽堂皇。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五千余颗,造型庄重,制作精美。这件凤冠采用的工艺十分复杂,有花丝、点翠、镶嵌、穿系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古代首饰由简到繁的变化。”

三、崇尚自然的審美观

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转移、气候的寒来暑往以及草木的枯荣生长变化,逐渐建立了对自然的理解。加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在农事活动中也产生了对土地滋养万物的伟大力量的崇敬,久而久之,古人将这些元素也融入了配饰中。

1.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取之自然

配饰的创作来源于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也源于他们的生活。以马头鹿角金步摇为例,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在这件文物上能找到什么动物和植物呢?”学生回答:“马、树。”教师回答:“是的,这件文物叫马头鹿角金步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文物。鹿是鲜卑族最具有民族特点的纹样之一,其中马头鹿角金步摇在马的面部镶嵌有料石,眉梢上端加有一对圆圈纹,头顶像树枝状展开,每个树枝上都挂有一片桃形金叶片。步摇是古代女子重要的首饰之一,是既贵重以华美的金玉首饰。它一般是附着簪钗一起使用,它用金银丝编为花枝,下缀珠玉金饰,插在头上,随着步履的颤动,下垂的珠玉也随之摇动,故而得名。刘熙《释名·释首饰》中记: ‘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也。’讲的就是步摇的形态。”

从这件文物来看,无论是马还是树,都是源于自然界。人们将它们的形态加以组合,制成配饰,那种美感令人神往。

2.春夏秋冬取之四季

首饰的纹样和造型更多来自人们对自然、时空变化的直观感受,古人在首饰的造型上也很好地诠释了对四时万物变化的态度。在古代不同的季节,女子佩戴的首饰也会各不相同,有的也会在首饰的纹样上有所体现。

以唐代的簪和钗为例,教师提问: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组簪和钗时,首先会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插在头上的发饰,唐代的妇女等。”教师回答:“的确,它们都是约发用具。在这6件,两股的为钗,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1对。凤形钗图案相同,方向相反;单股的为簪,有平头扇形簪1对。到了晚唐时期,簪和钗渐渐变成了插于鬟、戴于头的应节饰物,立春之时插于头上,或许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新年的期许吧!”不难发现,我们的先人在追求美的同时,也暗含了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期许。

四、古人的审美观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首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和传承,凝结了无数工匠的智慧。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几千年来的首饰史中得到启发,并加以利用与发展,使之具有现代的因素。虽然中国现在已跨入现代化社会,在琳琅满目的现代首饰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不少中国古代首饰的影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子用简单、大方的簪钗来束头发,耳上挂着纯银的耳环,腕上戴着古朴的玉镯等饰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首饰的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

本课程通过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历程,让学生认识到古代首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我国古代的首饰,不仅体现出时代的生活理念和审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猜你喜欢
玉佩审美观首饰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董邦震
首饰设计效果图《TOUCH》
陈述古墨钟破奇案
冰盒电池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绕骨生花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论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观的培养
首饰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