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女子叶西措:用心绘织锦绣前程

2019-09-10 07:22雪归
青海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刺绣青海

1

未曾谋面之前,我已经和80后女子叶西措有了多次交流。

先是通电话。电话里爱笑的她,声音听起来充满阳光,给人爽朗又快乐的感觉。再后来,我们互相加了微信,时常会在微信里关注她。看着省内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对她的关注与关心,我对这个藏家女子十分好奇。

我问叶西措,她的名字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意思,她说,是知识的海洋。

叶西措的父亲曾在海南州工作,目前已经退休,母亲是家庭主妇。叶西措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也许父母是希望她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所以才起了这样一个富有深意的名字。而她,果然如长辈所期待,借知识改变了命运。值得一提的是,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让几十位藏区的家庭妇女改变了命运。

对于和叶西措的会面,我是十分期待的。从小生活在汉族地区的我,对叶西措本人以及她所生活的藏区自然充满了新鲜感。身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叶西措也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曾进入高等院校學习,接受良好教育,但她是草原上长大的可以尽情奔跑的女子,她与成群的牛羊打过交道,与口音纯正的藏胞生活在一起,与长天流云、与辽阔的草原以及巍峨的雪山有着不解的缘情。

我们初次谋面的这天,天气阴沉。今年的这个季节竟是如此多雨。冷空气早已袭来,这里的许多人也比往年提前加上了保暖的衣服。偶尔无雨时,天气多为阴沉。

今天我都穿棉衣了,叶西措说,你来的时候穿多点。

出发的路上,有星点的雨落下来。阴翳的天空给万物都蒙上一层黯色。时令虽是初秋,小麦和油菜等庄稼早已收割,等待打碾入仓。沿途所见的草色,已由夏季的青绿开始转为苍黄。入眼的,再不是上一个季节的明媚鲜艳。

然而,我没想到的是,接下来会有无数明丽鲜亮的色彩扑进我的视线。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扶贫产业园的一条步行街上,我们进入一家名为格拉夏的店铺。吉祥八宝、背水的藏家女孩、威猛的藏獒、悠闲的牦牛、如珍珠一样的羊群……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藏地风情被定格,不是在摄影师的镜头里,而是在一幅幅由千针万线绘织而成的刺绣作品中。

靛青、明黄、翠绿、绛紫、赤红……色泽鲜艳、种类繁多、制作精美的各类藏式刺绣作品,就集中在这家店里。同行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格拉夏,翻译成汉语就是雪山之意。

这是叶西措开的店。叶西措就在店内,上身穿衬衣马甲的她看起来格外干练,健康的小麦色皮肤,明亮的眼睛,高挑的身形,叶西措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与热诚。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藏地人特有的热情大方,加上早前已经有多次交流,叶西措很快和我熟起来,介绍完产品之后,带我们到机房参观。

在二楼的电脑绣花机前,叶西措告诉我们,每一机型都有机头多少、机针多少、绷架形式以及线迹形式问题,将这些进行组合排列、细化分类,绣花机型式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而它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要求的客户需要。

电脑绣花机具备液晶显示功能,操作起来非常简单,还可以对各种花样进行储存,具备花样的旋转和缩放功能,可以对花样进行编辑和组合,可以进行反复的绣作,电脑绣花机的这些优点也是它发展的坚实基础,对刺绣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提升了刺绣的效果和准确性。

2

刺绣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据说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

青海藏绣、土族盘绣、撒拉族刺绣、蒙古族刺绣等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被统称为“青绣”。青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随着丝绸之路南路的开通,唐代随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路过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给青海吐谷浑王,中原丝绸的不断涌入,人们开始用刺绣装饰自己。青绣手法独特,风格古朴,品类丰富,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青绣发展到今天,门类众多,制作精细,用途广泛,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作为青绣的重要一部分,藏绣与唐卡、堆绣并称为藏传佛教三大艺术,已成为青藏高原特有的文化象征。藏绣吸收唐卡的构图手法,又学习汉族刺绣的技艺,绣品讲究观赏价值,追求浅浮雕和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藏绣装饰性极强,许多图案巧妙地组合成互相缠绕、互相扭套的和谐布局,反映出团结友爱、互不分离的民族性格。藏绣以夸张的造型、庄重的色彩、泼辣的笔触、强烈的对比、简练的构图、粗犷的线条,展现出豪放的草原气质。

不论是盘绣、堆绣、皮绣,还是藏绣、回绣、蒙绣等,有关调查表明,我省刺绣发展还存在规模小,组织散,创新能力较弱,设计力量缺乏,从业人员培训不足,各地区、各门类之间发展不平衡,未形成统一品牌等问题。

《“青绣”:让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这是青海日报记者花木嵯采写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有这样一段:

青海是民族大省,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而刺绣就是承载着这些山花烂漫般民族文化记忆的有效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青绣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体现了青海各族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表达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镌绣着各族人民追求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深情厚谊。青绣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特殊密码和文化图腾,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体现,体现了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民族相互学习借鉴,用手工刺绣谱写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守望相助的历史过程。

今年5月17日,在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装总创意设计园分会场,作为“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宣传周”系列活动之一,由青海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主办、深圳空间创意学会协办的非遗全球再创与产业化成果分享暨青绣产业化研讨会拉开帷幕。在研讨会上,与会人员深入了解了青绣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及其历史底蕴。青绣产业化研讨会还就如何通过“人文数字梳理——全球再创——社会参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式推动青绣产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如何讓指尖艺术变成“指尖经济”?随着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青海刺绣大赛暨刺绣大展系列活动开始,展示青绣的独特价值与无穷魅力,彰显青绣艺术价值的同时,举办青绣发展论坛,为青海传统手工艺刺绣发展振兴问诊把脉。

“青绣不仅仅是指尖功夫,更是顶尖技艺,要做强做大青绣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让全省30万绣娘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8月5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时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把打造提升青绣品牌写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目前,青绣产业已成为青海与“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是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和财富来源。

助力绣娘绘织新时代的美好,在青绣产业的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凸显农牧区妇女的地位和价值,为早日实现“一优两高”战略奠定扎实基础,许多人在努力,叶西措就是其中的一员。早在2017年7月12日,叶西措就带着她的绣品参加青海省第三届创业大赛,获得第三名。

3

1985年6月15日,叶西措出生在兴海县温泉乡盖什干村。十多年前,他们一家人搬离了村子。

作为三江源核心区域,兴海县为了保护三江源的生态环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有不少地区的牧民群众搬离了江源区。

叶西措说她很幸运,从草原搬迁下来,她接受了更好的教育,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同时,叶西措也在考虑一个问题:离开了故乡,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草场、牛羊,远离了传统畜牧养殖的生存方式,故乡人的出路在哪里?

2008年7月,叶西措从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毕业。因为很多同学都是内地的,经常让她给他们带一些民族特色工艺品,尤其是对藏绣制品需求不少。

“我每次去买的时候藏绣价格非常高,一般人都接受不了。而且藏绣工艺品工期长,产量少,价格高。”叶西措告诉我,那时起她就决心要开发藏绣系列产品,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

传统藏绣多为手工制作,高成本导致高价格。而传统的堆绣刺绣制品时间一长容易膨胀起泡,有时还会掉落,不易清洗。传统手工刺绣往往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只能制作一幅,还不够精细,对绣工的眼睛和双手是个极为严峻的挑战。而机绣克服了这些困难,机械使传统的手工绣花得到高速度、高效率的实现,并且还能实现手工绣花无法达到的“多层次、多功能、统一性和完美性”的要求。叶西措决定开发流水线生产,通过机器生产扩大产量。

叶西措公司的经营范围为藏毯、藏服鞋帽、服饰、哈达的制造及销售;藏式家纺、家饰;刺绣唐卡及旅游工艺品设计制造;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针织品、传统纺织手工艺品的设计制造;藏族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传播。

通常,由公司制成半成品之后,最终由藏区留守妇女进行深加工。目前,有40至70名藏区妇女为叶西措的公司进行深加工制作,而公司还有30多名固定员工。公司目前在尼泊尔和不丹开设有分公司。最近,有一位法国客商正在和叶西措联系,因为语言沟通困难,叶西措说她正在和翻译进行沟通。

兴海县唐乃亥乡加吾村的项毛措今年38岁,是一个普通的藏家留守妇女,育有一儿一女。项毛措已经在叶西措这里做了三年,是这里做得最好的一个,心细、手快、也好说话。2018年,项毛措靠加工藏绣产品收入达4万多元。可以足不出户挣到这么多的钱,在她来说仿佛神话。而神话变为现实,正是借助了叶西措的公司。

这几天,叶西措正忙于联系省内外的寺院定制经堂装饰品,同时准备生产下半年出口的产品。

叶西措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尼泊尔的分公司。“目前最大的难题是融资问题。”叶西措说。她准备一边跑市场,一边设计产品,扩大销售,借销售额来解决资金难题。她打算在五年内,将生产规模扩大到能收纳300人左右。

作为领头羊,叶西措决心把自己的品牌在世界各地做起来。这个80后女孩的雄心壮志让人心生敬意。她说,要让藏民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每个角落,更要让自己的父老乡亲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工作,不必背井离乡去打工,这样一来可以有份固定的收入,二来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4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叶西措和她着力打造的藏绣产品。

《女大学生将精美藏绣远销海外,解决200多名百姓就业》《带领大伙绣出一条致富路——记兴海县创业女青年叶西措》《创业脱贫里的“绣花功夫”》……

这些报道,对叶西措借藏绣带动当地妇女就业进行了宣传。叶西措本人,也惊异于有如此多的记者和媒体关注她。

叶西措大学毕业后从事过保险,承包过草山,然后以机器藏绣首开先河,将产品卖到甘肃、西藏、四川等地,还在国外开设了分公司……这一路走来,自然苦乐参半。

如今的叶西措,是青海三域丝路藏文化有限公司的负责人。

我翻看叶西措的朋友圈。

2018年5月15日:在尼泊尔注册公司有十几天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顺便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悦。

这是叶西措在海外注册的第一家分公司。照片上,成群的鸽子在充满异国风情的广场上悠闲地觅食。

2017年10月1日:因为客户需要,国庆也没有放假。

这一天配的是机器正在加工的刺绣视频,云纹精美,色彩艳丽,幅面不小。

2016年11月25日:海南商店正式开业。

这一天配图正是格拉夏商店的藏绣产品。

2016年3月17日:公司的新产品。

这一天配的是三幅藏绣成品,佛像庄严,祥云灵动,边饰令人惊艳。

2015年5月25日:将要研发的新产品,9月份推向市场。

这一天的配图是一对沙发靠背上的牡丹刺绣,富贵雍容,华美大方。

……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追溯这条逆向的时间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叶西措的坚持。

叶西措从最初的创业走到今天,用煎熬一词来形容并不为过。

熬的字义之一,是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与煎常搭在一起出现。熬干煎也。煎熬,需日力,要火力,更猛烈,还持久。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挫折和艰难。

一般人只望见成功者威风地站在成功的高塔上,却没有看到他登上之前所受的折磨。成功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和压力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鼓励,你不一定有;普通人用消极、指责等方式來发泄,但你必须看到光亮,学会在任何事情上转化消化吸收;当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咬咬牙就过去了。给自己加油。”叶西措这样鼓励自己。

叶西措告诉我,创业初期最难。那时候,既要钱,也要人,还要会管理、会谋划。千头万绪,全部都扛在肩上,感觉真是身心疲惫。面对销路没完全打开,每个月要还十多万元的银行贷款,她寝食难安。

说起最难的时候,叶西措告诉我,有时候,甚至都得不到家里和亲友的信任、理解,连最基本的沟通都没法进行。她说碰到困难,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承担。她说她也曾经为自己选择的路而后悔过,但世上没有后悔药,面对现实,日子还得过,只能靠自己来改变。

沉思良久,叶西措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她说,感谢曾经的坚持,感谢曾经的过往,感谢坚持的自己,因为试过之后,才能明白结局。

叶西措说她坚守的信条是:强大自己。她说,这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她说,我拿梦想做赌注,我怎么舍得输?

儒道哲学里所说的人定胜天,常被一些人误为“人定/胜/天”。宋人刘过在《龙洲集·襄央歌》中写道:“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其中的“兮”字为语气词,而“人定”是一个词。现代则多指“人类一定能够战胜自然”,因为人类是有智慧的生物。

其实,不论是“人/定胜天”,还是“人定/胜天”,归根结底,都是在强调人的作用——人类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够超越自然界。

哲学上,精神的定义,就内涵方面而言,精神是过去事和物的记录及此记录的重演。

我们必须看到,叶西措身上有一种精神,绝对是平常人所不具备的。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叶西措,让叶西措成为一个可以改变多位藏地妇女命运的人。

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唯有精神不可或缺。

“未来不是在某个地方等待我们的静态图景,而是需要我们去创造的无限可能性。”理想,有时候说起来只是嘴唇、牙齿、舌头以及其他发声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说起来真的很容易,而要付诸实际,现实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重重关口让你进退两难,甚至会去怀疑我们所谓的理想以及我们坚守的意义。所以,对于所有在逆境中仍坚守理想的人,我始终存有最诚挚而深切的敬意。

有了前期坚实的基础,有了后期的不懈努力与精心与规划,我们有理由对用奋斗赢得明天的叶西措充满期待。祝愿精心于绘织的她,诸事顺遂,前程锦绣!

作者简介:雪归,本名杨秀珍,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中国作协会员。小说等文学作品见于《文艺报》《作品与争鸣》《清明》等报刊杂志,入选多种选本。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暗蚀》《无脚鸟》《在我之上》、散文随笔集《云端或泥淖》等。曾获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青海青年文学奖文学之星等。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猜你喜欢
刺绣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青海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男子刺绣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