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弗可逼视,方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群流奔辏,近五、七里,汇二巨泽,名阿剌脑儿,自西而东,连属吞噬,行一日,迤逦东骛成川,号赤宾河。又二三日,水西南来,名亦里山,与赤宾河合。又三四日,水南来,名忽阑。又水东南来,名也里术,合流入赤宾,其流浸大,始名黄河。”
——《元史·地理志》河源附录
1
清晨,迎着旭日来到黄河大桥边,西眺烟波浩渺、霞光明灭的黄河,总会引发“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慨!每每高诵诗仙李白这首石破天惊的诗句,不由得会联想到这天上河水的源头。这源头并非在天上,而在黄土之间,在广袤的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高原。
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谷地,是孕育黄河的子宫,当天地的精血合而为一的时候,这一片谷地就淌出了汩汩的溪水,这是黄河从坐胎到襁褓时期。谷地的天是湛蓝湛蓝的,谷地的风是冷峭严峻的,这就铸成了黄河的品性,内里宅心仁厚,外表刚强豪放,时而又显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格。
黄河真正的童年是从星宿海到贵德一段。那时,人类童年期的影子在它身上一览无余,横冲直撞,不服管教。但是,大自然的严酷,地势山体的约束,磨砺着他的性子,这就有了个说法,就是认命!于是,黄河和人类一样,有了自己的生活哲学,学会了顺势。
在崇山峻岭之间,黄河九曲,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转出了青山绿水,转出了一派风光。
这一段的河水是清澈的,清澈得能看见河底石头的形状,清澈得能看见鲤鱼在水里打滚翻转的样子;这一段的河水是甘甜的,甘甜得喝一口沁人心脾,甘甜得喝了让人忘记了想家;这一段的河水格外湍急,石头在急流的搬运、冲刷下,幻化出各种变化,于是,世上就有了黄河石。这可是天造地设的物件,是急流穿山越峡、铿锵东行留下的神来之笔。黄河石或大或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异彩纷呈,作为稀罕物品,早已成为人们的室内陈设或案头清供。
别以为这里的河水永远都是急流,其实,在大山的臂弯处,黄河的脾性还是出奇地好,水不湍急,风不凛冽。这样不远处就会有村庄出现,人们在地里劳作,栽果种树,引来河水浇灌庄稼。天擦黑的时候,当夕阳的余晖还在西山头上闪耀跳动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男女,就会在回水的地方洗澡,让流水冲刷身上的汗水。而流水此时也十分地惬意,高兴地摩挲着人们的肌肤,摩挲着女人的乳房。人们洗美了,觉得格外舒服了,就会站在河漫滩上,兴奋地吼起西北的“花儿”,那高亢的声调,在山野间回荡……
贵德,位于黄河九曲之二曲险要地带。无论从地理学、风水学,还是从文化学角度看,贵德无疑是一处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
这块温润而地灵的地方,宛如一位柔情似水的纤纤之女,在青藏高原雄浑苍凉的大山群中,以无限的妩媚和秀丽吸引着中外游客。她,秉承了烟雨江南的独特景致,又融合了青藏高原的润泽与粗犷,只因为此,贵德就有了“高原江南”“瓜果之乡”“高原梨都”等的美誉。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青海人,自从大学毕业就业于贵德之后,我的身躯与血脉皆融入这块温软的璞玉之间。徜徉于贵德的山山水水,就有一种进入大昆仑的悸动。那一刻,我完全體会不到一丝边疆或牧区的感觉,反而觉得来到了中华的故乡——“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经典语句不时萦绕在我的思绪中……
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是一块气候湿润,环境优美,诗意古生物繁衍生息的乐土。夏、商、周时期这里是西羌故地,自西汉王朝在今贵德地区设置河关县,这里便成为古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驿站,羌汉文化汇通的交通枢纽。“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自金城公主和亲后,唐王朝曾将包括贵德地区在内的黄河以南温润地区以“金城公主沐浴之地”的名义,作为陪嫁赠给了吐蕃,足见贵德的久负盛名。之后,从唐吐蕃贵族休养沐浴的首选之地到宋代安多藏族形成的中心区域再到明清时期的军事重地……千百年来,贵德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温润的气候条件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迷人光彩。
“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盖黄河,始于河州,禹之导河积石是也”,从《尚书·禹贡》《秦边记略》等史料记载可以看出,贵德地区黄河两岸草木榛榛,鹿象狉狉,缀翠镶珠,丹霞奇瑰,宛如桃源。
由于独特的地域特点,形成了贵德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佛教、儒教、道教并存于此地。原生文化方式下的本土信仰和宗教文化性遗留,在移民文化背景下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下,各族群众由于地缘性接触与交往关系,两者在同一文化空间下,经历漫长的互动,各族群众以信仰为纽带,逐渐融合,相互吸收,成为形态丰富的宗教文化大观园。
在这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五色教派共生共荣,相得益彰;道教文化氛围浓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越;伊斯兰教历史悠久……
在贵德,贡巴寺、珍珠寺、白马寺、铁瓦寺、大佛寺、玉皇阁古建筑群、河阴清真寺等等,成为中外游客驻足欣赏多元文化的焦点。
同时,羌戎文化、鲜卑文化、汉文化、吐蕃文化等多种文化协调更替交融,相辅相成,形成了流动的、开放的、复合型的江河源文化,使贵德这片钟灵毓秀的福地人才辈出——“格学”创始人之一的华甲、“尚尤则柔”传承人拉毛及韩树梅、张荫西、张鼎西、王文泸……
此外,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清澈见底的黄河,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黄河春涨、沸泉冬暖、东山烟雨、南海溪声、素古积雪、仙阁插云、龙池灵湫、羊峡古碑古八景以及众多的唐宋庙宇……
贵德,因为黄河而出名,黄河也因贵德而灵秀。近年来,各种特色鲜明、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节——青海·贵德黄河文化旅游节、黄河冬泳极限挑战赛、西部星光中国电影推动人物及影片揭晓典礼……也为贵德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与灵动的气息。
基于此,贵德也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鹿舞、沐浴节、“拉伊”盛会、赛马会……更有那甲天下的黄河奇石,色彩斑斓,寓意深远,令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
作为黄河上游最早开创农耕文化的贵德,境内积淀着深厚的史前古文化遗址:昆仑文化、马家窑文化、卡约文化等远古文明,曾孕育过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飘荡过陶鼓羌笛悠扬的神韵,见证了古海桑田的演变。
2
“黄河流水清粼粼,黄河自古流(呀)流到今,都说黄河黄又黄,惟独贵德河水清……”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传诵着贵德的德贵景清。
2000年7月2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在贵德视察时,见到碧水清澈的黄河水,欣然挥笔,题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涵盖了贵德境内黄河风光的精粹,也让贵德声名远播。
多少次,与友人溯源黄河源头。这条不息的大河,从巴颜喀拉山流出,一路欢歌,一路东流,悠悠荡荡进入贵德盆地。在贵德境内,她一改桀骜不驯的性格,变得无比温婉多情,在贵德这片土地上展现出另一番碧水蓝天、清丽迷人的景致——
在这里,黄河永远是那么清澈碧澄、温顺娴静。那宽阔平静的河面上,不时露出点点沙洲,美丽的高原水鸟或在沙洲上栖息歌唱,或在水面上嬉戏翱翔,给幽远、寂静的丹霞风光,增添了无尽的诗意。
只见河对岸或稀疏或稠密自然竞长的芦草,芦草外层层叠叠的河坝柳、柽柳、青杨树、垂柳、沙棘在默默守护着黄河,为她固守一份生命之绿。黄河,在这里酣畅淋漓地流着,一忽儿低眉顺目,波澜不兴,一会儿又泛着白沫,浪涛劲逐,在“哗啦啦”的喧闹声中,一路高歌向东。河畔,那些高大挺拔的乔木们,摇曳着身姿,在微风中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远处,绿树掩映的村落,满身皱褶颜色发红的山系,在你的视野里矗立着一种宁静而恢弘的气势。
“……碧水映空,乃使流云凝涕,几望黄河之浊在天下;逮至通衢骤畅,朝发夕至,复使天下人皆讶黄河之清在贵德……使天下黄河皆情,不惟贵德独清,非仁者之心欤?仁者之心,亦贵德之心也……”贵德籍著名学者、作家王文泸先生曾用充满激情的笔调诠释过“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内涵及对黄河文明的忧患意识,也在一定角度上展现了贵德之简朴、明净、高贵……
在贵德这块35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汉、回、土、蒙、撒拉等15个民族和睦相处,繁衍生息。绵延起伏的绿色长廊,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使这里成为享誉西北的“天然氧吧”。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春则百卉争艳,梨花如雪;夏则绿茵盈野,凉爽宜人;秋则果实累累,麦浪飘香;冬则炊烟袅袅,笙歌互闻。
无数次,我抬头天问,无数次徜徉在虎头崖大禹治水雕塑广场及《黄河少女》雕塑身畔,“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的记载时响耳畔,眼前浮现出“大禹临危受命,承志而改汰。涉山川,察水势,蹬昆仑,溯源头,病之跛性,沐雨栉风……”的感人情节仿佛在眼前。
仿佛间,王文泸先生发自内心的感慨“视黄河为我母,爱之,惜之,厚养之,则黄河之膏泽,可永世而享;若视黄河为奴仆,慢之,薄之,虐损之……遑论清浊。”也潜入心头。
时隔数千年,贵德民众一直注重生态保护,滋润稼穑。回想当年,黄河流经尼那滩至阿什贡34公里流域内,河道宽浅,流速平缓,河床游移不定,分叉散乱。每遇洪峰,毁岸断道,吞噬两天,贻害黎民。治乱归顺、束管河床、消除河患是几代贵德人梦寐以求的祈愿,并为之付出了艰辛与汗水——
集治河、防洪、灌溉、治涝为一体的治黄工程,一度成为黄河上游青海流域段河道综合开发,兴利弭患的一项壮举;1986年10月至1987年,龙羊峡水电站黄河截流蓄水期间,贵德县全民动员,再度实施了声势浩大的围黄修堤造田工程,造就了黄河在贵德境内清澈如镜,体现出中华“母亲河”的柔美与慈祥……
3
2016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提出,青海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每一次走近黄河,我的脑海中总涌出文人墨客关于黄河的精彩描述,面对真实的黄河,她似一条翡翠带轻盈地缠绕在山川之间,濡染出两岸如诗如画的美景。她那舒缓清澈的碧波动人心魄,荡漾着母亲河的慈爱与宽厚,滋养着黄河沿岸人民安宁而殷实的生活。
“梨花似雪柳如烟,莺啭燕啼杂管弦。已到桃源绝胜处,何须再去问渔船”。惠及子孙后代的拉西瓦南干渠和马仕格羊引水工程将浇灌百万亩良田,生态观光园区更加映衬出“青海小江南”的韵味。“泥不出沟、清水入城”的贵德自然生态更加清秀,黄河南北滨河岸线形成贵德最美丽的风景,更加彰显出贵德的天蓝、山绿、水清。
贵德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贵德的生态旅游业呈现特色。贵德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尊重历史,充分挖掘贵德古城的悠久历史,有机融入诸如玉皇阁古建筑群等历史文化遗址元素,科学合理恢复县衙、河阴书院等15个仿古明清建筑,通过庄廓与临街店铺、庄廓与庄廓的不同组合等措施,使之成为外地人感受青海、当地人寄托乡愁的地方。
丹霞地貌,意境奇焉。贵德七彩丹霞峰丛地貌,景色各异,山峰形态迥异,或佛陀静坐,或神兽远眺,栩栩如生。女娲峡、通天峡、问天峡……世所罕见的奇观,错落有致,与黄河相拥相依,美轮美奂。
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女娲“以石补天,抟土造人”的传世神话,你可以领略人类后土文化的博大内涵。
贵德的梨花可谓闻名遐迩。当春意姗姗来迟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还处在积雪初融、乍暖还寒的时节时,地处黄河南岸的贵德早是柳绿桃红、麦苗青葱了。桃李樱杏争相开放,一展艳姿后,如玉膏凝脂般洁白素雅的梨花便从容地舒展身姿,惹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争相一睹“阳春白雪”的风韵。
古海桑田,时过境迁。贵德以气候宜人,无污染,水质优良,林木茂盛,环境优美的优势,以四月梨花、名人雅士、民族文化等为媒,构建起了自己独特的集度假、疗养、避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地。
“清澈黄河漾碧波,烂漫梨花绽芳容”,每年的梨花节吸引着许多海内外游客前来赏花踏青,吮吸着高原春天的第一缕花香。期间,书画、奇石、黄河游艇……在此,展现着贵德独具特色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映衬着“四月芳菲梨花香”的迷人景致与诗意。尤其是贵德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农家院星罗棋布,温馨宜人,展示着贵德那淳朴而浑然自在的美。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创新的行为,高起点谋划,尚水尚德的施策,千姿湖度假区卓尔不群的风姿,使得貴德过去的悲怆吐故纳新。
贵德,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梨花,树树写满唐诗宋词的果树,加之独具特色的多元宗教文化,引得省内外文人骚客吟诗作赋——时尚风光梨都美,天下黄河贵德清。风香百里梨花雨,莫道高原不江南……
《宋史河渠志》载:
黄河随时涨落,故举物侯为水势之名;自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河边人侯水,初至凡一寸,则夏秋当至一尺,颇为信验,故谓之“信水”。二月三月桃花始开,水泮雨积,川流渨集,波澜盛长,谓之“桃花水”。四月末垄麦结秀,擢芒变色,谓之“麦黄水”。五月瓜实延曼,谓之“瓜曼水”。朔野之地,深山穷谷,固阴冱寒,冰坚晚泮,待乎盛夏,消释方尺,而沃荡山石,水常矾腥,并流于河,故六月中旬后,谓之“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谓之“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节,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盛其故道,谓之“复槽水”。水信有常,率以为准;昨时暴涨,谓之“落水”。
一千多年前,宋人读黄河,每一个章节都是那样的亲切、生动,极富诗情画意。而今天,河源再现“千湖美景”令人振奋,贵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令人振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给黄河谷地生态带来的巨大变化令人振奋,科学发展给黄河生态建设带来的绝好机遇令人振奋……
一河清水向东流——这,就是黄河儿女献给母亲河最美的祝愿!
作者简介:秦玉兰,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青海日报》《海南文学》》等报刊。现供职于贵德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