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流淌着绿色血液

2019-09-10 07:22祁万强
青海湖 2019年10期
关键词:塔拉青海能源

祁万强

1

在我们生活的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自从生物繁衍生息以来,不同的生物链便开始索取自己所需的能量来源。然而,仿佛除了人类以外,任何其他生物对自然界的影响都是无目的的。只有人类才使自己的行为成为有意识的活动,人类有目的的改造环境的作用愈来愈显现出巨大的威力。

在人类不断的进化和发展中,获得了从知识转化来的巨大力量,移山填海、上天入地,都已不是神话。于是,能源便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未来每一个国家的命运取决于能源的掌控。能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费量,就是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毋庸置疑,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当前国际社會应对能源紧缺、保障能源供应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提出:“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这一思路体现了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决心,并围绕着发展清洁能源开展的立法、经济激励政策、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又表现出国家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工作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主体功能全面得到加强。

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青海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开辟出清洁能源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2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有一块像宝石一样湛蓝的水域。这里就是世界上最美的湖泊——青海湖。在青色的大海之南,有一方广袤、美丽、神奇、魅力无穷的热土,这就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黄河干、支流规划建设的梯级电站的装机容量,占全省黄河水电总装机量的一半以上。而且,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光能和地热资源。建成的光伏和风能发电基地,成为了我省新型清洁能源重要产业基地。

秋日的午后,微风吹过共和塔拉滩,在一望无垠的草滩上,一片片光伏板整齐排列开来,接受着温暖阳光的照射,将无尽的光能转变成电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爬上光伏产业园内的巡检塔,眼前仿佛呈现出了一片蓝色的海洋,光伏板折射的光点如同湖面上的粼粼波光,耀眼而又波澜壮阔。

这个光伏产业园区分别位于恰卜恰镇城区以南的塔拉滩、以西的切吉滩和西南角的镇区内。从2011年开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光伏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居青海省前列。光伏产业既是青海的新兴产业,也是当今中国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发展光伏产业,对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光伏产业园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效益。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为了减少天气变化对光伏电站发电的影响,提高光伏发电电能的质量,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电源,探索出了目前全球运行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光互补光伏电站群。

何谓水光互补?就是将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的光伏发电输送到水电站,用水电进行调节之后组合成一个电源再输送入电网。水光互补的调节是通过一套自主开发的系统控制软件来实现。这一项目依托龙羊峡水电站,结合太阳能资源特点及光伏发电特性,将光伏电站和水电站整体作为“虚拟水电”综合运行控制,把原本不稳定的锯齿形光伏电源,通过水电调节为均衡、优质、安全和电网友好的电源后送入电网。

伴随着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存在着弃风、弃光隐忧。目前,黄河上游已形成梯级开发格局,它所处西北地区也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及外送地区,迫切需要储能设施配合新能源运行、保障系统安全稳定。通过水光风储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新能源弃电,还可以提高流域梯级水能资源利用、增加水电效益。让新能源发电成为火力发电那样几乎稳定的能源,可以随时响应电网调控的要求。

这些看似枯燥而又乏味的专业术语,从侧面折射出了技术人员的大智慧。这些远离家乡的青年工人,在寒风呼啸的塔拉滩上创造了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填补了国内外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清洁能源提供了新型的能源互补发展模式。

3

据《共和县志》记载,塔拉滩属于干旱荒漠化的草原,蒙古语意为“草原”或“荒滩”。到了清代更名为“哆塘秀玛”,意为“下乏滩”。意思是滩大、干旱,人们在这里行走时非常困乏。与之相邻的沙珠玉,中间有一道沙梁,在常年西北风的助力下,沙丘逐渐移动。上世纪90年代,在一塔拉区域迁移的沙丘曾一度侵袭109国道,养路工人需时常清理,才能保持道路畅通。

塔拉滩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部分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平均日照达8个小时。严酷的自然条件,致使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这里逐渐成为沙化严重的半荒漠化草地。一旦脆弱的环境再次受到破坏,那肆虐的风沙将会对龙羊峡水库造成巨大的威胁。

现如今的塔拉滩却令世人拍手称赞,植被绿化堪称是一个奇迹。迈入产业园区,宽阔的柏油路两旁,就是一排排绿色的植物。仔细观察,会发现种植的苗木有9行,从内到外分别是青杨、新疆杨、珍珠梅、柽柳、乌柳等。原来,这是技术人员的刻意安排,种植不同的苗木,可以对抗风沙的侵袭,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活率。

在省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当地林业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塔拉滩实施绿化工程,昔日的荒滩上,一株株绿色的植物,终于顽强地生长了起来,并逐渐连成一片,发挥着巨大的防沙固沙的功效。

与此同时,入驻园区内的光伏发电企业,也纷纷投入资金,在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一片片绿化带初具规模,一株株植物展开绿叶。

作为西海都市报社驻海南记者站的一名记者,我曾多次赴光伏产业园区采访。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了解到,为了防止破坏草皮,技术工人设计的光伏板基座都是小型的圆柱体,占用的土地面积极少。而且,光伏板与地面的距离都在一米以上,为植物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塔拉滩上崛起的光伏城,就是一片蓝色的海洋。这些蓝色的光伏板,使得子阵区内的风速下降了一半,蒸发量也大大减少,草地的涵水量得到了有效的增加。而且,工人们不定期清洗光伏板后的淡水,也为地表植物提供了一定的水分。现在只要有光伏板的草场上,植物生长得就非常茂盛,有的地方都快要超过光伏板的底部了。

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后,光伏产业园区却迎来了一个头疼的问题——得到恢复后的草皮上不断生长的青草,对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冬季火灾隐患的发生,园区企业纷纷向周边的村子寻找清理人员。这份工作让当地牧民欣喜万分,不仅自己可以有一份收入,还为自家养殖的牛羊找到了绝佳的饲料来源。

经过这样的实践,新入驻光伏园区的企业,借助先前的经验,提高了光伏支架,并加盖了羊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上面光伏发电、下面放养羊群的情况,形成牧光互补,实现了将太阳能产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光伏羊”的有益尝试,不仅解决了青草疯长的问题,对积极探索土地及草场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保护、利用的立体发展模式也找到了新的路径。“光伏电站—生态畜牧业”的思路已然形成,不仅要发展光伏产业,还要保护草地生态,同时更要发展生态畜牧业。

难以想象,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荒芜千年的塔拉滩上,不仅建起了光伏城,而且草皮退化得到良好的遏制。昔日根本无法放牧的荒滩,下一步有可能成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基地。

4

共和县铁盖乡哈汗土亥村,一个贫瘠的村子,人均耕地少,由于土地盐碱化或沙漠化比较严重,单靠种地很难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村民魏存家中人口多、收入来源少,上了年纪的他外出务工很难找到工作。不过这几年,他常常到村子附近的光伏产业园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每天有个一百多元的收入,一年当中干几个月,也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

靠著光伏产业园这棵大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是当地很多农牧民为之欣慰的事情。屠宰后的牛羊肉、种植的土豆等农畜产品有了销路,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一些厨艺好的农村妇女,也通过在园区企业中做饭或帮厨,获得的收入及时贴补了家用。

从园区建设的那一天开始,附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便得到了有效的消化。道路硬化、清洁卫生、绿化灌溉等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临时工去完成,为当地村民尤其是贫困户,提供了长久的工作保障,对扶贫攻坚工作起到了实际而有效的作用。

其实,这些只是光伏产业带给群众的极小部分的实惠。

去年夏天,100兆瓦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在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实现并网发电。这一项目是在国家“十三五”第一批村级光伏扶贫指标下达前,由青海省发改委为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安排的普通光伏指标,是青海省创新光伏扶贫模式的有益探索,也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集中式光伏扶贫项目。

光伏扶贫是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投入少、回报稳定、可持续。可维持三十年左右的稳定发电,持续产生收入。作为精准扶贫的创新和有效手段,它优势十分明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认可和积极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成功应用,也为青海利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带动产业扶贫提供了思路。

共和县,位于青海南山南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共和盆地。深居内陆的这个小村落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牧草生长期短,自然灾害频繁。干旱、雪灾等严酷的自然环境,对这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地区来说,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其低下。他们的出路在哪里?他们的幸福在哪里?

数字虽然枯燥,但也是最好的明证。

2015年按照中央关于光伏扶贫的决策部署,海南州积极招商引资投资4.5亿元,分别在共和县廿地乡、贵南县茫曲镇、兴海县子科滩镇建设总容量50兆瓦光伏电站三座。按五年一轮换的形式,每年给三个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补助资金,连续补助20年,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光伏扶贫,将对当地的扶贫事业起到强大的助推作用。这是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的缩影。在这场漫长的攻坚战中,给出了一个漂亮的回答。

5

三十年前,当我第一次随着父亲从家乡的小山沟走进县城后,看到一个名为太阳灶的东西。没有想到,小小镜片折射的光柱,竟然可以烧开一壶水,也可以蒸出一锅香喷喷的洋芋。

三十年后,当我看到青海加大清洁能源建设力度,海南、海西等地不断崛起的光伏城,小小的光板就能收集无穷无尽的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千家万户时,感慨新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变革。

作为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青海肩负着守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的重任,如何在“生态保护优先”的新发展理念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青海,一直在孜孜以求地探索。而新能源产业的异军突起,无疑提供了一条既符合国家战略、又切合当地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这里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同时巨大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资源,赋予这里得天独厚的新能源发展条件。

依托资源禀赋,青海大力发展具有生态、环保、绿色、安全效能的新能源,在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引领下,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可喜变化,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2018年初,青海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复。据此,青海省提出到“十三五”末的清洁能源目标:基本形成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框架和绿色能源发展机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和风力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200万千瓦、103万千瓦和710万千瓦。

与此同时,据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消息,通过以下游电站带动上游产业发展,青海省光伏制造业已基本形成了“以硅为主、多元发展、集中布局”的产业格局,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光伏制造企业产值规模已经超过100亿元。

青海省能源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达到86.5%和86.2%,居全国前列。其中,新能源装机达到1229万千瓦,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青海省第一大电源。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国内首个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在青海建立,世界上首条专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开工建设,青海新能源产业依然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推进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实现光伏扶贫项目在贫困村全覆盖,能源惠民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福祉;借力新能源大力发展锂电、盐湖循环经济等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产业,探索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之路。

清洁能源的快速成长,不仅促进了青海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有效拉动了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和完善,而且推动当地在清洁能源产业和应用技术领域实现了从“洼地”向“高地”的转变。

基于良好的电源结构和新能源技术优势,从2017年到2019年,我省连续三年成功实施了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从7天、9天,到15天,连续三年供电实践的背后,是建立一套能源绿色发展系统、评价标准和推广路径的艰辛探索,这里既包含发展理念的更迭,也包含产业技术的创新。

全清洁能源供电实践,更是对“环保”二字最完美的诠释。

据《青海能源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表明,青海当年水电发电量为517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量为131.1亿千瓦时。电力专家测算,每多利用1千瓦时清洁能源,就可以减少标煤约420克,减排二氧化碳近1000克。

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保障能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本之策。

今天的青海,正在依托丰富的水、光、风、热能资源禀赋,初步探索走出一条创新引领、网源协调、多能互补、带动产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我省将以新能源规模化开发为重点,以清洁能源示范使用为目标,以智能电网建设为保障,大力推进清洁能源产业优化升级,积极打造青海“电力特区”,加快能源生產方式和消费模式变革,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这里,耕耘者播种希望,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他们愿意赋予这片土地,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建设者执着守望,依据独具优势的资源禀赋,收集着光和热,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正在成长为参天大树。

信心和信念,正是我所要讲述的故事。

他们开放、包容、深沉而执着地爱着这片土地,并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土地赐予他们的温暖、幸福与骄傲。

清洁能源,从高原流向祖国大地的“绿色血液”,必将滋润我们生存的家园。因为,这里是梦想和希望开始的地方。

作者简介:祁万强,蒙古族。西海都市报记者。常年从事基层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新闻作品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奖项。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猜你喜欢
塔拉青海能源
超级大胃王:塔拉蕾能吃“万物”之谜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一件冬衣里的温暖
丰富的能源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
给电线杆“穿”衣服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