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南:用万种风情编织最美的彩虹

2019-09-10 07:22许少海
青海湖 2019年10期
关键词:歌舞藏族文化

贵南县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集聚区,总人口约8万人,有藏、汉、回、土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在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多种文化相遇碰撞、交流融合、传承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绚丽多彩的藏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汉族文化相交融,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底蕴,是青海境内文化资源富集而有特色的地区之一。

贵南地区藏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朴实,他们世代繁衍生息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创造了藏族传统民间艺术。藏族歌舞就是贵南藏民族生活的缩影,藏族民间歌舞的历史进程和文化积淀,凝聚着贵南藏族人民的智慧。贵南藏族歌舞是世界屋脊高原人类的生命情怀,它有琳琅满目、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风格,是华夏文化桂冠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德格叶,一个从贵南走出去的90后牧民歌手,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获周冠军、月冠军、分赛冠军、总决赛第六名。

藏魂组合,贵南籍歌手组合,成立于2013年,当年10月参加河北卫视《炫动中国风》荣获年度八强,开始为观众所熟知。2014年他们参加《歌从黄河来》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南北争霸赛中以突出的表现坐上了总冠军的宝座。

仁青卓玛,出生于贵南的藏族姑娘。用藏语演唱精心改编的古老藏族山地民歌,2009年以来在广州成功举办了多场“天籁原音”个人演唱会; 2011年6月荣获《广东省第十届百歌颂中华》歌唱比赛总冠军。

红珊瑚组合,这对能歌善舞的双胞胎姐妹花来自美丽的贵南草原。无论是时尚音乐,还是原生态歌曲、流行歌曲,她们都能诠释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对双生组合有着靓丽外形和独特的嗓音,曾多次在全国各大城市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尤其是在藏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里是歌的海洋圣洁的贵南高原,孕育了藏族文化内涵的神秘隽永。歌舞,早已成为藏族群众生命中流淌的血液,也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从最初敬奉神灵、欢娱民众的功能,到今天登上舞台,成为劳动艺术的纪念,已然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我所见到的藏族人,大多有着嘹亮的歌喉和善舞的天资。我想,这或许正与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有关。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人是那样渺小的存在,举目茫茫皆不见,任由你放开嗓子、无拘无束唱歌,欢喜也罢,悲伤也罢,胸中块垒都随着一曲高歌消散了。也正因如此,形成了藏民族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性格。

“勒”,藏语即酒曲。在藏族群众中流行,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有歌颂民族历史和民族英雄的,有祝福吉祥如意、健康长寿的,有赞美夫妻和睦、家庭美满的,有歌唱劳动和幸福生活的。其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托物寓情,想象丰富,语言朴实,感情强烈,曲调高亢。

如,有一首歌这样歌唱幸福生活:

大山里的野牛真幸福,

如果没有大山它怎么会幸福。

大海里的鱼儿真幸福,

如果没有大海它怎么会幸福。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真幸福,

如果没有共产党他们怎么会幸福。

有一首歌是这样赞美家乡的:

美吆美吆,服装美,

美丽的狐皮镶在绸缎藏袍边上美。

快吆快吆,羚羊快,

羚羊领着羔儿在山坡上飞。

慢吆慢吆,黄河慢,

我家乡的黄河是慢流的水。

还有一首歌这样歌颂民族团结:

鹞鹰、雕鹰和雄鹰,

虽然羽毛的颜色不一样,

但在锐利的羽箭上,

永远结为亲兄弟。

汉族、藏族和回族,

虽然语言不一样,

但在祖国大家庭里,

永远都是一家人。

“拉伊”即藏族情歌,是男女相互表达感情的一种民歌,它虽然可以在欢庆、聚会、娱乐时演唱,但它和“勒”有根本不同的特点,就是唱“拉伊”时,自己的长辈、兄妹和亲戚在场时不能唱,如果在场就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不文明,或认为伤风败俗。它的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深受广大青年男女喜爱。其形式活泼、节奏愉悦、音域广、音程宽,曲调优美动听,回味无穷,唱词不统一,演唱者自己根据场合和对象,可以即兴发挥。

有这样一首歌它是追求幸福生活的:

美丽的布谷鸟,

你何时到西藏去;

走的时候请告诉我,

我在美丽的树林里等你。

美丽的姑娘,

你何时到我的身边来;

来的时候请你告诉我,

我在幽静的村口等你。

有这样一首歌是表达坚贞不渝爱情的:

哎……

心爱的朋友,

我唱这样的拉伊,

是为了占据你的心房,

你是一个漂亮的姑娘,

如果你真心对我好,

我将不辜负你的期望,

你和我的情意似水长流,

结为夫妻地久天长。

“则柔”“段谐”“勾毛”等也是藏族群众喜欢的民歌。

“则柔”是两人或多人边唱边舞的小型歌舞。“段谐”是边说边唱的婚礼赞词。“勾毛”是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相互猜测心思、建立感情的游戏式歌曲。

这里是舞的天堂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的缩影,积淀着藏民族文化、民族习俗、对大自然的崇拜等,它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藏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藏族舞蹈在贵南地区盛行,它是一种古老的集体舞蹈,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人数不限,一般是男女各半,围成圆圈,时而轮流跳唱,时而全体跳唱。舞姿刚健有力,风趣幽默,往往从抒情性慢拍开始,随着歌唱段的不断反复和情绪的上升逐漸加快,最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藏族舞蹈一般不受时间、场合限制,在逢节喜庆、劳动之余、茶余饭后都可以跳,活动形式比较普遍。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卓”就是锅庄,是所有藏区锅庄舞的统称。“锅庄”翻译成汉语就是圆圈舞。在贵南地区锅庄舞有很多种,人们说“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卓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卓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根毛,卓就有多少舞姿”。“卓”是一种特别古老且有传统的集体舞蹈,这种舞蹈豪放、舒展、大方、庄重,速度快时则如猛虎出林,速度慢时则如鸿毛落地。音乐也有时深沉,有时轻快。舞蹈的开始一般都是优美的慢动作,随着音乐的重复和情绪的上升渐渐加快,在飞快而又轻盈的舞蹈氛围中结束。贵南地区流行的“卓”,男女老少都可以跳,人数不受限制,受宗教的影响甚少,因此流传比较广泛。

“阿则”也叫阿什则,是一种以舞伴歌的表演形式,在贵南有400余年的传唱历史,在婚嫁、迎宾、祝寿、添丁、庆祝节日等活动中演出,它以歌传意,伴奏比拟性动作,歌颂党的恩情、祖国的昌盛、家乡的变化,歌颂草原人民勤劳善良、朴实敦厚的可贵品格,歌颂藏族儿女对美好爱情最质朴的表白和向往。阿则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演绎欢乐的劳动场面和淳朴的藏族民族风情。其唱词主要涉及佛教教义、生活礼仪、美好爱情等,有的还即兴边编边唱,歌词热情欢快、诙谐幽默,曲调由刚开始的几种发展至现在的二十多种,表演人数可多可少,有时一人表演,一般多人以圆圈的形式表演,动作舒展、轻松、优美,步伐轻盈、灵活、敏捷。“阿则”是将辛勤繁重的劳作转化为欢乐优美的歌舞进行表演,大部分动作和日常劳动的动作相似,稍加一些夸张的动作进行修饰完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贵南这片土地上勤劳淳朴的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秉承发扬着属于这块土地的文明。

端起歌舞“金饭碗”

说起贵南歌舞,不得不提贵南县沙沟乡石乃亥民间艺术团。

石乃亥村坐落在沙沟乡西山梁边的山洼里,100多户500多人,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村落里,却走出了一支舞着长袖、唱着藏歌走南闯北的藏族歌舞演出队——贵南县石乃亥民间艺术团。以前仅守着农牧业吃饭时,村民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但这里的村民们好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与歌舞有着天然之缘。许多年前,村民们只是把歌舞当作自娱自乐,邻村的人曾说“歌舞能当饭吃?”没想到石乃亥人凭着自己擅长的歌舞,走出了一条“文化打工”的产业新路,拉起了队伍,走南闯北,带动整个村子端起了“歌舞饭碗”。

早在解放初期,藏族传统的“勒”“伊”以及“卓”“则柔”等歌舞在石乃亥村十分盛行,如今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当初为庆祝翻身得解放,为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忘情地以这些藏族传统的歌舞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至今流行于沙沟一带的农历六月会还印证着石乃亥人能歌善舞的传统。在继承这些藏族传统歌舞的同时,不断丰富其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之延续至今,更具魅力。

在1993年海南藏族自治州建州40年州庆开幕式上,80多名石乃亥村男女青年表演了大型歌舞《庆丰收》,尽管没有华丽的服饰,却以藏族传统的“卓”与“则柔”巧妙融合后的新颖、纯朴,以及宏大壮观的场面,惊艳了四座。人们在领略藏族传统歌舞魅力的同时也感受了石乃亥人对藏族传统歌舞的那份眷恋、热情与执着。石乃亥歌舞,也因此而声名鹊起。此后,石乃亥村藏族歌舞演出队邀约不断,在黄河谷地的藏家院落,在草原深处的牧场帐圈,都留下了他们歌舞的魅影。

如果说,1993年在海南州州庆上的成功演出,让石乃亥人有点“受宠若惊”,那么1998年在北京龙潭庙会上的成功演出,让石乃亥人感到了无比的自豪和自信。这群散发着酥油味的藏族青年男女察觉到,快节奏的都市人对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一种特别的偏爱。由此,青海省海南州石乃亥民族艺术团诞生了。

索南卓玛是嫁到石乃亥村的媳妇,她曾经长期从事专业舞蹈工作,有着深厚的舞蹈功底和较高的歌舞编导水平,长期从事文艺演出的经历,使她对文艺团体如何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如何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演出市场,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带着那份热爱和勇气,她成了这个民间艺术团的团长。

艺术团成立的当年,索南卓玛对原有的节目,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以新的歌舞理念进行打造和包装,带着第一批由二十几名藏族青年演员组成的演出队,直奔北京开始了商业性演出尝试。在北京中华民族园的最初几场试演,引起了意想不到的轰动,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脚跟,隔三差五地还有些邀请演出的订单,二十几名演员的演出队一时人员吃紧,应接不暇。之后,第二批以石乃亥村为主的二十几名演员又起程了。

一张张外省区邀请演出的订单来了,演出队也在扩大阵容后变成了演出团,石乃亥“歌舞打工”的范围也由北京不断向上海、广东、四川、西藏等地拓展,村上的年轻人在经过严格培训后,纷纷离开草山和庄稼地,转身为“歌舞打工”的演员,一批接着一批地走上各地的演艺厅、朗玛厅的舞台。

以前石乃亥人茶余饭后自娱自乐的歌舞弄出了“大名堂”。如今的石乃亥民间艺术团已发展有19个分队、拥有三百多名演员、演出涉及十余个省市的民间文艺团体。队伍在发展,“地盘”在扩大,演出的内容也在吸纳融入了堆谐、弦子、热巴、法舞、藏戏等不同区域的藏族传统舞蹈中,为艺术团走得更快、更远源源不断地输入了活力。

输出的是“吃歌舞饭”的演员,挣来的是让石乃亥日渐富足、村民日子越来越好过的“真金白银”。让我们一起算算“歌舞经济”的账,以前村里的一个青壮劳力,一年放牧种田辛辛苦苦忙下来,除去一家人吃穿,剩不了几个钱。现在外出“歌舞打工”的人员,除了在外的开支,每年还能给家里挣来几万元,所以这几年村里盖新房的多了,私家车也多了。

二十多年来,石乃亥艺术团先后培养了几千名民族文艺人才,走遍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演出10万多场次,观众达900多万人次,年创收达1200万元。石乃亥民族艺术团2005年被中宣部、文化部评为“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单位;2006年被文化厅列为我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被青海省政府评为“促进就业先进单位”;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评为“全省文化經纪人带头优秀单位”。中央宣传部原部长刘云山称石乃亥民族艺术团为“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榜样,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臣,农牧民文化致富的带头人”。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近年来,艺术团积极探索文化市场发展规律,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一套村、乡、县三级工作站,打造以培训、演出、服饰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文化特色产业,同时,又建立以“招收—培训—输出—演出—创收”为一条龙的文化产业链,为当地歌舞经济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为实现乡村振兴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对当地农牧民增收和再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老百姓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夜幕时分,广场上又响起了曼妙的音乐,村里的男女老少围成一圈,欢快地跳起了锅庄,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诠释着人生,也诠释着自己幸福的生活……

遇见最美的“泽玛”

在一个深秋的午后,草木已枯黄,天气微冷,我陪同省作家协会的几位作家一起来到石乃亥村,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几天前的一场雨,使村里的道路显得比较泥泞,农闲了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唠家常,孩子们放月假了,三五结伴玩耍,嬉嬉闹闹的笑声,给原本宁静的村庄增添了几分欢乐和愉悦。

我们在乡干部的指引下,步行来到了石乃亥村文化大院,院子不大,约一亩左右,院子周边凌霜的菊花还在竞相绽放,散发着阵阵芳香,在院子的西面坐落着一个形似蒙古包的大厅,东北角有一顶藏式的大帐篷。此刻,院内响起了美妙的音乐,几个身材窈窕的女子头搭艳丽的头巾,身着漂亮的藏装,在阔大的场地上表演“阿则”,一场热烈而隆重的迎接仪式开始了。她们中,有秀丽的青措,有活泼的卓玛,有柳眉圆脸的南吉,有小巧玲珑的拉毛,有俊俏的央宗……她们个个有着长长的睫毛和高挺的鼻梁、温柔含蓄的歌声,间以柔曼飘逸的姿态,如敏捷的小鹿腾挪跳跃。当她们歌之舞之,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河水、围观的人群都为之迷醉,正如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在贵南文化产业之树上熠熠生辉。

在院子的大厅内,悬挂着一张石乃亥民间艺术团演出行程图,我们由此看到石乃亥人不仅仅走出了石乃亥村,走出了海南州,他们还走到了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一面由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龙潭庙会组委会三家在1998年颁发的第十二届龙潭杯优秀民间花儿邀请赛优胜锦旗悬挂于大厅。这支民间艺术团成立于1993年,曾上过央视春晚,被多家媒体关注和报道。二十多年的风雨春秋,我们惊异于一支如此优秀的民间队伍存在于如此偏远的贵南地区,更为它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发出由衷赞叹。

这是一支生长在民间的生机蓬勃的队伍。从现场表演的“阿则”我们可以看出来,这支队伍并没有经受过音乐学院的熏陶,甚至连声乐进修都没有过,然而正是这种凭借天赋与本能的原始淳朴,才是真正的原汁与原味,才使他们广受瞩目。艺术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这些表演人员平时还要放牛牧羊和操持家务,有任务时,他们便洗去满身劳作的尘灰,穿戴一新开始排练和表演。

他们用万种风情编织天边最美丽的彩虹,他们才是真正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生长于古朴的村落,繁衍生息的同时怀着憧憬与希望,凭借辛勤和努力换来生活的美好。

这里生长草木庄稼,这里繁殖牛羊牲畜。在城市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这里的许多人走出了村庄,甚至不愿再返回。而与此同时,许许多多的村庄正不断远离我们,甚至永远消失。

李敬泽先生曾这样说:“这泥土、这田地、这村庄,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乡,是中国文明得以生长存活的真正的土壤。”

而让人心痛的,正是这种土壤越来越稀有,好在这里还有一个石乃亥,如此真实而醒目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断警示我们,用它的珍贵,以及它的困窘。

外面喧嚣的世界与村子里安静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于是喜欢这里的外来者将卓玛留在了笔端,而想看世界的许多卓玛却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向了故乡的远方。

夜幕降临,天边最后一抹夕阳下山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来到了文化大院,圍着篝火,像草原上的云雀引吭高歌,那原生态的歌声,充溢着草原浓浓的花香和青草气息,有着风的清音和溪流的奏鸣,伴着微风送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天堂的盛宴摆开在人间。在日夜不停的歌舞中,一条神秘的纽带将人们连接在一起。此时,神圣的王国与世俗的存在区分开来,旋转、绕圈、跳跃,源源不断、清澈温暖的情感源泉,和着身体的律动,将生活的重负摆脱到九霄云外,生命的魔力再次得到激活,实现了个体与族群、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

今天,多姿多彩的贵南歌舞,早已经走出了青海,走向了全国各地,石乃亥的年轻舞者犹如散花的天女,将贵南歌舞的馨香传递到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作者简介:许少海,土族,青海贵南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贵南基层从事文学创作工作,作品曾获得多项省州级文学奖项。现供职于贵南县委宣传部。099693A8-4F81-41EF-8F4C-8BDADEDB2E04

猜你喜欢
歌舞藏族文化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歌舞欢庆“三月三”
谁远谁近?
春蜂
看大唐歌舞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