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中学生国学经典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9-10 10:39林淑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国学人格素养

林淑玲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度不断加大,职中毕业生已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职中生文化素养低下,职业素养状态堪忧。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品质、道德体系以帮助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是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难题。国学经典凝聚着几千年文化的精华,蕴含、沉淀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本研究以国学经典为载体,让学生在逐渐养成良好文化素养的过程中,修正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完善道德体系,成为新时代的素质型的技术人才。

一、研究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来滋养我们民族的血脉和根基。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蕴含、沉淀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心浮躁,文化快餐流行,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友善等人文精髓也随之被忽略,重塑国人的灵魂尤为必要。

从小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职中生,普遍年龄处于15~18岁之间,很容易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多是中考的失败者,文化基础薄弱,屡受挫折,缺自信,少追求,无信仰,少担当。三年职中学习以后,他们中至少有50%的人将步入社会成为社会建设的一员。在他们的思想成熟前期,学习凝聚着几千年先人智慧的国学经典,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完善道德体现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笔者通过网络和文献等途径,了解到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对其价值的研究:其一,有助于学生完善道德体系;其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其三,有助于教师队伍提升文化素养。再者是对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研究,普遍认为诵读是有效的学习方式,强调“熟读成诵”“不求甚解”。

研究的对象多为大学生,其次是高中生,也有小部分针对小学生进行研究,但对中职生这个群体鲜有研究。

研究内容多为传统文化,范畴广,也比较笼统。专门针对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国学经典,研究比较少。对国学经典教学的教学教法研究比较多,但对系统、大量学习国学经典尚未有专门的研究。

三、当前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现状

职中生主要是没能考上普高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缺乏兴趣,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比较久远又相对晦涩的国学经典作品,阅读上的障碍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又因为学生理解有难度,教师在扫除阅读障碍时经常采用逐字讲解的方法,耗时长,在“微时代”中长大的职中生缺少耐心和专注力,很容易对经典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体悟其中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学习效果很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事倍功半”或“独自弹琴”的无奈下,也有意无意减少对国学经典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职中语文教学课时很有限,常规教学学生可接触的国学经典很少,起不到好的熏陶作用。

2016年国家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的重要性,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有限的课时里,以最快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其行为习惯、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智慧和“三观”,首选是让学生学习凝聚了千百年来古人智慧的国学经典。“‘经典’汇聚着人类的聪明才智,经典阅读的过程,犹如畅游在人类最优美的知识宝库中,虔诚地聆听着智者的谆谆教诲。”在智者教诲中成长的职中生,是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学子,必定在知识和思想上有所增进。

四、国学经典的界定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经典,是中国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国文学界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作品,包括古诗词、古文,譬如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和历代散文片段或名句。

文化素养指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国学经典学习,汲取国学经典中精神内核、人文文化,形成对外在事件的独立思考,并表达对外在事物的见解。简单来讲,就是指职中生通过职中三年学习国学经典,感悟经典中道理、学习人文精神,养成良好品格、修养,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五、当前国学经典学习存在的问题

1.传统国学经典教授方法耗时长,课时有限,不允许学生学习较多数量的作品。需打破旧的学习习惯,寻求一种能在有限时间里让学生愿意接受并尽可能多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

2.国学经典缺乏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学习。从2018年9月开始,新版的职中教材每个单元中增加了两首国学经典诵读作品,六个单元共新增十二首,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然而事实是学校的语文课时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开始专门的国学经典课程,有组织、计划、系统地学习国学经典这个问题仍是急需解决的难题。

3.没有专门的教材。在现行职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数量还是比较有限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人格品质,需要的是更多国学经典的浸润和陶冶。因此,采用合适的体例、结构来系统地编写国学经典教材,让学生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是开展国学经典学习的重要工作。

4.评价体系陈旧。虽然《课程标准》强调中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实际上职中学校的评价体系还是和普高一致,一纸试卷定分数,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国学经典学习,也难以激发学生从多方面提升综合素质。

六、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

1.探寻适合职中生的国学经典学习方法,使学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逐渐提升其文化素养

(1)减低学习难度,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学生对国学经典有畏难情绪,阅读有障碍,那么,就先清除阅读障碍,每一篇经典作品都提供译文和赏析,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经典。能看得懂了,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就小了,可以驾驭的东西,学生自然就能少排斥了。

(2)提炼知识点。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国学经典,修辞、审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面对基础薄弱的职中生,面面俱到则变成“面面俱无”,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故此,抓住“诗眼”“文眼”,提炼知识点,采用“要点教学”法,学生更容易接受。

(3)开展国学经典“微型学习”。微,在于知识的精而少,在于时间的短。根据脑科理论和心理学研究,人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为20钟左右。对于缺乏专注力的中职学生来讲,用1~2节课从内容、从修辞、从意境、从思想方面全面的学习一首国学经典作品,是很困难的也很乏味的事情。开展“微型学习”,用20分钟左右时间学习最核心知识并背诵经典作品,学习效果更好。笔者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在100多名职中学生中开展了这样的“微型学习”,超过50%的学生能完成20分钟的学习并背诵的任务。“微型学习”将国学经典的学习融入日常语文学习当中,积少成多,通过“量变促质变”,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和滋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一定能得到提升。

2.探寻国学经典融入职中文体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合适路径

(1)延伸课堂,拓宽学习路径。国学经典学习,不仅仅是在每次语文课堂上20分钟的“微型学习”中,还可以是早读课上的诵读、课下小组的诵读比赛、年级乃至全校的“千人诵读”,更可以结合学校文化的建设开展各种诵读比赛、知识大赛、传唱、书法比賽等文体活动,也可以通过校园专题广播、教室或校园宣传文化的形式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耳濡目染,“腹有诗书气自华”,受过国学经典滋养的职中生,其眼界、涵养必然是有所改变的。

(2)编写教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职中生由于未养成良好的行为性格、未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道德体现,未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需要利用国学经典在思想上进行引导、在情操上进行熏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情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仁爱精神,“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学习态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坚持态度,这些优秀的精神和情怀,都凝聚在国学经典中。以教育、教化为主线,审美为辅助,从浩瀚的国学经典中,筛选出适合职中生的作品编写成校本教材,真正把国学经典列入职中语文学习的范畴。

(3)优化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国学经典学习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它的学习过程和结果理应纳入期末评价体系当中。评价不仅是对结果的界定,还应该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艾因斯坦说过:“只教会人一种专门知识的技能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和谐的人格”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素质和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用国学经典滋养过的职中学生,不仅在知识结构、审美情操上有所提升,在人格品质、道德体系方面也必将得到更好的完善。在职中学习开展经典学习,“将职中生的文化底蕴、情商涵养和人格发展完美合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中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然会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国学人格素养
以鸟喻人
“垂”改成“掉”,好不好?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