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新媒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共融

2019-09-10 07:16徐素旋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新媒体高校

徐素旋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基于新媒体的环境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融合,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便成为当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校;文化;新媒体;精神文明建设

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课堂宣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模式,新媒体的应用打破了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了解动态,使学生更易认可和接受,可以更为方便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借助于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和信息传播渠道,让高校精神文明传播无处不在。

基于新媒体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一、建立自上而下的新媒体工作队伍,明确各单位的党政领导是校园各类新媒体的第一责任人,遵循“谁开设、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新媒体发布的内容准确属实、言论健康向上、符合党的宣传政策。充分发挥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微信官方公众平台、校园广播、校报等校内宣传阵地的作用,建设一支由宣传部工作人员、各部门新闻宣传员、大学生记者团、各系的宣传团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媒体工作人员队伍,并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切实提高他们的新媒体素养和新闻写作水平,成为校园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的引领者。

二、切实提高高校教師的信息化职业素养,目前高校的微信推文制作过程大多是学生制作初稿、负责教师终审把关,这就对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坚守信息道德等教师的信息化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过硬的应用技术、没有内涵和情怀,再绚烂的硬件支撑都是摆设。要通过使用、融合新媒体资源等主题培训,引导教师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装备自己,将传统教育的方式和理念与新媒体平台特性相结合,切实提高信息化职业素养,更好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三、以新媒体技术平台为基准构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思政课教师通过实时的网络视频教育学习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掌握国家主流大政方针以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同频共振,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向学生展示学校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办学理念,及校训、校风、学风、校歌、校旗等内容,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爱国之情,引导大学生们塑造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从而有效推动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四、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传统文化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共融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大对文学社、汉服社、书法协会、传统功法等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并辅导学生组建更多的传统文化类社团,并做好社团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宣传推广;积极举办传统美文经典诵读、国学达人挑战赛、校园版诗词大会等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赛活动,丰富活动形式,增强趣味性,增加线上答题、投票等充满趣味性的崭新方式,甚至借助新媒体以游戏答题这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响传统文化类社团的校园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加入传统文化类社团,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

五、将新媒体技术融人并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清明、中秋、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五四”“七一”等政治性节日,国家公祭日、国家宪法日等主题宣传日活动,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党员大会、教师节、青年节等重要节点,通过线上的微信公众号推文、网络纪念及线下的民俗活.动、文化演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同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及文明礼仪教育,多措并举拓宽活动渠道以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精神文明建设新媒体高校
新时期工人文化宫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发展与创新
谈谈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