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2019-09-10 07:22毛艺珺张运兴
小城镇建设 2019年10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综述

毛艺珺 张运兴

摘要: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综述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10.002?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10-0005-07?文獻标识码:A

Research Overview of Urban Fringe Domestic and Overseas

MAO Yijun, ZHANG Yunx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urban fringe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writers cooperation network and mutation keywords were analyzed by the literatures of domestic and abroad from 2008 to 2017. The paper explores regional structure theory and research direction of foreign urban fringe,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progress and hotspot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extension, evolutionary texture, and land use issues of the urban planning, which is the highest weight in the urban fringe, the paper forecast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Chinese urban fringe.

[Keywords] urban fringe area; spatial extension; land use; CiteSpace; review

引言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交融区,是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大的地区[1]。由于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在空间发展、土地利用模式、管理机制和城市规划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并且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边缘区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规划办法、土地利用等方面。为了避免研究的重复性、片面性,需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论题,寻找综合有效的研究途径,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同城市边缘区相结合,从多元视角出发拓展研究新思路。

1何为“城市边缘区”

1.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界定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特殊地段。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时段和地域背景下,城市边缘区的界定也存在差异。1936年,哈伯特·路易所提出的“边缘城市”的概念,是“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1]。1942年,威尔文将混合土地利用模式下居住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界定城市边缘区[2];同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的概念,并认为“乡村—城市边缘带”包含城市边缘带[3]。随着对城市边缘带研究的深入,国外不少学者发现此前对城市边缘带的定义较为片面[4-5];普内尔于1968年,相对全面地定义城市边缘区为城乡间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的过渡区,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地域特征[6]。此后,关于区域城市的研究开始出现[7-9]。

国内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定义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也给予广泛关注。1993年,顾朝林等人首次从理论上认为城市边缘区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城市扩散范围为限[10]。张建明、许学强则认为是位于城市建成区与乡村之间受城市辐射影响的过渡地带[11]。方修琦等人认为城乡过渡带的范围大于传统的城乡结合部,并随着城市发展不断变化[12]。周捷认为城市边缘区和城乡交错带是同一地域[13],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建成区与周边广大农业用地融合渐变的地域[14]。

1.2城市边缘区的特征

城市边缘区特征分析是城市边缘区研究的根本,由于城市化进程和地域条件的差异,对城市边缘区特征的总结也不尽相同。果勒杰首次归纳了城市边缘区的七大特征[15]。顾朝林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六大特征[10]。毛岩亮、刘俊甲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二元性、中介性、变动性三大特殊性[16]。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城市边缘区发展情况研究,罗彦、周春山总结出四大特征[17]。李世峰主要针对大城市边缘区特征总结得出四大特征[18]。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有四大特征:(1)土地利用多样化,集约化程度低,具有动态变化特征;(2)人口结构复杂,流动性强;(3)产业受城市发展影响较大,呈周期性变化;(4)经济发展受城乡双向影响,呈圈层分布。

1.3城市边缘区的范围界定

最初,国外研究人员根据人们日常的通勤范围经验来定义城市边缘区[19],而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会造成诸多矛盾。而后,加纳·德塞斯密塔通过定量的方法来界定城市边缘区的范围[20-21]。早期,我国主要通过行政边界作为划分城市边缘区范围的依据[22]。随着定量分析法的出现,顾朝林根据人口密度划分城市边缘区[10]。程连生、赵红英以景观絮乱度的差异来确定城市边缘带界线[23]。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TM影像和模型评价法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边缘区范围界定当中[18,24-26]。由于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无统一标准,更多学者通过多视角分析综合考虑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27-28](见表1)。852EC3A7-5E7E-438A-998A-EB35FADA615F

2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进展

2.1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

城市边缘区地域结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随着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城市规划地域结构,“同心圆结构”“多核心理论”“扇形模型”等理论开始出现。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三地带理论”“理想城市模式”“殖民化城市模式”“区域城市结构”“大都市结构模式”“核心—边缘理论”等(见表2)。

2.2国外城市边缘区的近期研究方向

近10年,城市边缘区仍是学者研究的热点(见图1)。以SCI、EI两大数据库作为检索对象,以“urban fringe”作为检索词,从关键词、主题、篇名三个方向进行搜索,截至2008年1月,对近十年的搜索结果进行仔细阅读筛选,共计搜索到154篇期刊论文,其中由国外学者发表的论文有95篇,占61.7%,涉及的学科主要有城乡规划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如图1所示,在设定的时间区间内,研究文献资料数量以10~20篇区间为主,研究内容以城市边缘区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和地质环境为主。10年间,共有23个国家的学者发表了城市边缘区方向的相关论文,主要来源国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见图2)。

随着城市形态格局的改变,城市核心区的工业产业逐渐向农村扩散,形成新的聚集点。目前,关于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和空间规划问题仍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瑞玛·费瑞尼利用半变异函数分析并预测了雅加达城市边缘区未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9]。玛塔·德波里尼认为城市边缘区是不断变化的过渡地带,它拥有复杂而又庞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土地利用竞争十分激烈[30]。弩弩·弩威安迪认为城市边缘区有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动态现象[31]。城市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经济增长则导致农业用地的置换及空间的开发利用[32]。由于区域人口密度的变大,城市边缘区的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不断紧缩的同时,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不堪重负[33-35]。早期国外对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结构、空间扩展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趋向成熟,关注角度向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开放空间、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元性研究方向转移。

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分析

作者以“城市边缘区”和“城乡结合部”作为检索词,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近十年的相关搜索结果进行阅读筛选,共计搜索到相关文献690篇,其中期刊论文555篇,硕士学位论文130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并运用CiteSpace①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分析,将参数设置时间为2008—2017年,时间切片为一年,选择Cosine算法,节点阈值选择为Top50,进行文献作者、机构可视化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目前已形成少数小型的研究团队,且团队间的交流、合作较少(见图3)。主要研究团队有河北工业大学卞广萌、赵艳团队,河北大学周小驰、刘咏梅团队,中国农业大学李世峰团队等。

城市边缘区研究领域涉及的一级学科主要有城乡规划学、地理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其中城乡规划学的研究成果高达51%;人文地理学次之,占19%(见图4、图5)。目前国内关于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以城乡规划学科为主,本文主要针对城乡规划学科的352篇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其中与空间扩展相关的有79篇,占22.4%;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有68篇,占19.4%;与演化肌理相关的有35篇,占8.9%。在此文献基础上,运用CiteSpace,采用相同参数设置,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得出突变性关键词结果,从而发现城市边缘区的研究热点除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人居环境、规划方法、空间环境外,还集中在城市扩张、乡村景观、规划策略、风景园林、城乡一体化等。本文主要以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和土地利用三个方向为例进行研究。

3.1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研究

空间结构反应了城市边缘区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武进在1990年从土地市场、政治与规划力量、城郊关系等方面对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进行了分析[36];同年,崔功豪通过对南京市的城市边缘区研究发现其空间扩展呈周期性变化[22]。顾朝林在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边缘区大致分为三个分异带(内环带、近郊环带和远郊环带)[10]。瞿伟通过对昆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研究将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形式分为空间轴向扩展和内外向填充两种[37]。张宁等在Landsat TM②数据支持下,利用突变点法对北京市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多方因素进行特征分析[38]。姚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通过RS、GIS方法直观地反映了海淀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动态变化[39]。由此得出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三个特點:空间转型加速、城市和农村土地边界模糊、碳汇功能灵敏度[40]。

综合来看,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受经济、自然、区位、城市化程度和人类行为模式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为止,城市边缘区的空间扩展主要以轴向扩展和外向扩展两种模式为主,并呈周期性变化。在城市扩展的同时,城市边缘区的交通干线连接点成为空间结构扩展的核心点,通过集散作用,对空间组织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城市边缘区演变肌理研究

城市边缘区的演变肌理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形成,其中工业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工业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则直接导致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的形成。城市化是城市边缘区肌理形成的主导因素,崔功豪认为城市边缘区演变的本质在于城市内部发展压力不断作用于郊区及郊区自身城市化作用的结果[22]。武进认为城市空间演变肌理涉及城市、郊区所在的众多因素,而工业用地的扩展是先导因素[36],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上升,精神生活亟待丰富,文化将成为城市边缘区肌理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周捷研究发现城市边缘区肌理组成呈现多元化、混杂化,其中工业化发展、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政府的政策引导及人类活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3]。钱紫华认为应注意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及因时而异,同时注重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纺锤形关系”互动分析[41]。此外,冷方兴认为城市边缘区空间演变肌理受土地政策影响明显,而新视角下的土地政策将会在空间演变机制上发挥重要作用[42]。852EC3A7-5E7E-438A-998A-EB35FADA615F

由上可知,我国城市边缘区演变肌理的研究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工业主导、城市化作用、以人为本、政策引导。

3.3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城市边缘区是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换的过渡地带,地域的特殊性致使土地利用成为研究重点。周国华提出土地利用五大特征,并通过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对土地利用动态系统进行研究[43]。钱紫华通过对不同时段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情况的统计结果总结了土地利用特征[44]。李世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数据准确地表达北京市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45]。随着研究方法的增多,学者们通过使用模型技术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如王媛运用“滑动切割”模型明确了哈尔滨城市边缘区的界线,以及边缘区建设用地的变化特征[46];廖苗基于CLUE—S模型③对厦门市同安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预测[47]。在模型技术的基础上,多视角分析问题并进行空间重构,使城市边缘区产生新的土地利用类型,从而使城市呈网络化扩散同时出现主体多元化现象[48]。

4对相关研究进展的评述和展望

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最早开始于美国,从起初对其概念的界定,再到对城市边缘区范围的界定及其演变机制的探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边缘区地域结构理论。目前,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开放空间、人文地理、生态景观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随着我国政策性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引起更多的关注,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城市边缘区规划的重要性。从零星概念的提出到大篇幅城市边缘区问题的论述,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提高。我国现阶段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以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和土地利用为主,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且在多数研究中发现土地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缺少统一规划;土地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农用地减少速度过快,用地失衡。

城市边缘区规划问题在受到关注的同时,规划策略也渐成体系,但城市边缘区生态破坏、土地资源浪费、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需要我们从更深层次去了解其发展规律,从社会、经济、人口、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和管理机制等多视角进行研究分析,寻找解决途径。城市边缘区发展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其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以下问题仍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和实践:(1)城市边缘区规划的适应性问题。农户作为城市边缘区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元,如何加强失地农民的适应性,是城市边缘区规划适应性的关键问题[49]。(2)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城市空间布局、城市演变肌理与形态,甚至会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在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流的背景下,加强城市边缘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尤为关键。(3)城市扩散过程中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在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的过程中,传统村落遭到破坏难以避免,如何协调村落保护和城市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4)土地利用监管问题。土地利用监管是解决土地利用结构复杂、利用率低下和用地失衡的根本。完善的监管体系有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注:

①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Scientometric)、数据和信息可视化(Date and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

②Landsat TM即Landsat主题成像仪(TM)是Landsat4和Landsat5携带的传感器,从1982年发射至今,其工作状态良好,几乎实现了连续的获得地球影像。

③ CLUE-S模型(The Convert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ert)是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土地利用变化和影响”研究小组在CLUE模型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在较小尺度上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效应的模型。

参考文献:

[1]荣玥芳,郭思维,张云峰.城市边缘區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1(4):93-100.

[2] Wehrwein G S.The rural-urban fringe[J].Economic Geography,1942(3):217-228.

[3] Andrews R B.Elenents in the urban Fringe pattern[J]. The Journal of Land and public Utility Economics,1942(18):169-183.

[4] McKain W C,Burnight R G.The Soc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ural-urban Fringe:From the Rural Point of View[J].Rural Sociology,1953(18):109-162.

[5]顾朝林,熊江波.简论城市边缘区研究[J].地理研究, 1989(3):95-101.

[6] Pryor R J.Defining the Rural-urban Fringe[J].Social Forces, 1968(2):202-215.

[7]张晓军.国外城市边缘区研究发展的回顾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05,20(4):72-75.852EC3A7-5E7E-438A-998A-EB35FADA615F

[8] Allen Ralph. The Rural-Urban Fringe: A Case Study of South West London[EB/OL].(2009-12-26)[2014-03-24].http:// www.geocases.co.uk/sample/urban1.htm.

[9] Mayhew Susan.A Dictionary of Geograph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10]顧朝林,陈田,丁金宏,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特性研究[J].地理学报,1993(4):317-328.

[11]张建明,许学强.城乡边缘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文地理,1997(3):9-12.

[12]方修琦,章文波,张兰生,等.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13]周捷.大城市边缘区理论及对策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14]周婕,谢波.中外城市边缘区相关概念辨析与学科发展趋势[J].国际城市规划,2014,29(4):14-20.

[15]Gollege R G. Sydneys metropolitan fringe: a study in urban-rural relations[J].Australian Geography, 1960(7):243-255.

[16]毛岩亮,刘俊甲.城市边缘区的城市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5(12):53-57.

[17]罗彦,周春山.中国城乡边缘区研究的回顾和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1):25-30.

[18]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9] Friedmann J,Miller J.The Urban Field[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5(31):312-320.

[20] Russwurm L.Urban Fringe and Urban Shadow[M].Toronto: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21] Bryant C,Russwurm L.The Impact of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A Synthesis[J].Plan Canada, 1979(2):122-139.

[22]崔功豪,武进.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0(4):399-411.

[23]程连生,赵红英.北京城市边缘带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127-133.

[24]章文波,方修琦,张兰生.利用遥感影像划分城乡过渡带方法的研究[J].遥感学报,1999(3):199-202.

[25]蔡栋,李满春,陈振杰,等.基于信息熵的城市边缘区的界定方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测绘科学,2010(3):106-109.

[26]王海鹰,张新长,赵元.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研究[J].测绘通报,2010(10):7-10.

[27]王纪武,金一,李王鸣.基于城市边缘区判定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5,39(9):21-26.

[28]周小驰,刘咏梅,杨海娟.西安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识别与边界划分[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7(10):1327-1335.

[29] Rahma Fitriani,Eni Sumarminingsih.The Dynamic of Spatial Extent of Land Use in the Fringe of Jakarta Metropolitan:A Semivariogram Analysis[J].APCBEE Procedia,2014(10):198-202.

[30] Marta Debolinia, Elodie Valetteb, Marie Francois. Mapping land use competition in the rural–urban fringe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n land policies:A case study of Meknès (Morocco)[J]. Land Use Policy,2015(47):373-381.

[31] Nunu Noviandi, P.Pradono, Muhammad Tasrif, Iwan P Kusumantoro.Modeling of dynamics complexity of land use and transport in megapolitan urban fringe (case of Bekasi ci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17(25):3314-3332.

[32] D J Lewis.Open Space Issues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 Discus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 Tural Economics, 2009(5):1326-1327.852EC3A7-5E7E-438A-998A-EB35FADA615F

[33] Mattias Qvistrom.A Waste of Time? On Spatial Planning and Wastelands at the City Edge of Malm(Swede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08(3):157-169.

[34] Kazuyuki Takahashi,Noritoshi Kamagata,Keitarou Hara. Object-oriented image analysis to extract landscape elements in urban fringes,Central Japan[J].Original paper,2013(9):239-247.

[35] Luca Salvati,Valerio Moretti,Alberto Sabbi.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ringe landscape dynamics in Rome,Italy,and implications for peri-urban forest conservation[J].Rendiconti Lincei,2015,26(3):587-596.

[36]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14(2):38-42.

[37]瞿伟.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2.

[38]张宁,方琳娜,周杰,等.北京城市边缘区空间扩展特征及驱动机制[J].地理研究,2010(3):471-480.

[39]姚月.城市边缘区空间发展探讨——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4(2):214-224.

[40] Qin M L, Zhao J, Li H, et al.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pace expansion in the urban fringe area in megalopolis on urban land used for carbon source and sink: A case of shanghai[C]// Balkema.Architectura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 Selected Papers of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ivil. Architectura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Boca Raton: CRC Press, 2015:1331-1338.

[41]錢紫华,孟强,陈晓键.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J].城市问题,2005(6):13-17.

[42]冷方兴,孙施文.争地与空间权威运作——一个土地政策视角大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演变机制的解释框架[J].城市规划,2017,41(3):67-76.

[43]周国华,唐承丽.试论我国城市边缘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2):49-53.

[44]钱紫华.西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45]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地域特征属性界定方法[J].经济地理,2006(3):478-481.

[46]王媛,姜博,初楠臣,等.基于建设用地变化的城市边缘区提取方法与扩张模式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5):26-32.

[47]廖苗.基于CLUE-S模型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模拟[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48]刘宏波.空间重构视角下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问题分析[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

[49]何艳冰.城市边缘区社会脆弱性与失地农户适应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852EC3A7-5E7E-438A-998A-EB35FADA615F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综述
麦香遍地粮满仓——山西省“三夏”生产综述
基于“风险—效应”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识别与测度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2021年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综述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景颇族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