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科学教科书“可学性”的编写策略

2019-09-10 15:18杜学佼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教科书小学科学策略

杜学佼

摘  要:本文基于《武漢市小学科学教科书“可学性”调查研究》该课题,提出了教科书的编写策略:教科书难度上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科书内容上注重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教科书栏目编排上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相结合、教科书定位上注重由“教材”向“学材”转变。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科书;“可学性”;策略

教科书是教学的核心载体,不仅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注重学生的需要是评价教科书的重要指标。我国目前实行“一标多本”,由国定制走向审定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教科书较老版本已经在由“教材”向“学材”转变,但仍然有诸多不足需要完善。本文基于《武汉市小学科学教科书“可学性”调查研究》该课题,对教科书“可学性”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编写策略:教科书难度上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科书内容上注重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教科书栏目编排上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相结合、教科书定位上注重由“教材”向“学材”转变。

一、教科书难度上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课程标准规定了各个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知识的大方向,而具体知识要依靠教科书来落实,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因此,教科书在难度上要将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可学性”才会增强,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难度上要体现基础性,要从学科中选择对生活有用的、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我国学校的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所构成,其中小学教育属于初等教育,它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它的基础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儿童、少年,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通过教育,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小学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另一方面,教科书难度上还要体现发展性。因为每个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教科书要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科书的发展性也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在现代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面临的是一整班的学生,必须重视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兴趣、能力、技能、知识、家庭环境以及同伴关系进行细心地观察和详细地了解,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反对用统一的要求和制度来规范所有的学生,以抹杀学生的个性。

二、教科书内容上注重通俗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教科书作为传承人类知识与经验的重要工具,科学严谨性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但在科学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做到通俗易懂,以利于学生的学。

一方面,教材必须具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权威性的前提。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理论就显得苍白,就没有说服力,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科学性是教材的生命。如何做到科学性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材在阐述理论时要尽量全面系统,避免出现理论链条上的空缺,以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对所阐述的问题,语言表达要准确,涉及到同一个问题时提法要统一;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不应该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理论必须指导实践,如果理论滞后于实践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理论不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完善,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材要有通俗性。在编写教材时,考虑读者的基础,尽量对于专业术语给予解释;不要采用模糊不清的表述,要把问题写清楚,对于可能存在歧义的表述,通过各种方式消除歧义;尽量少用抽象空洞的表述,同时配备通俗易懂的实例或者图表;对于难理解的问题,用形象的例子或者比拟来启发思维;在描述问题时避免跨度太大,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科书栏目编排上注重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相结合

教科书的编排是一门艺术,精美的版式设计、合适的栏目安排、得当的文图搭配将增强教科书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更好的学习。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传统的文字叙述式、议题式、新课程推崇的心理化的组织形式。这几种内容组织形式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教师、学生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传统的文字叙述式侧重于知识的表达,将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加以罗列。这种形式的组织往往缺少对师生的考虑,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议题式的组织是将学科的重要内容按模块或专题的形式让学生来学习。这样的形式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是给教师的备课和教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同时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比较高,也容易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学优生成绩越来越好,而学困生则会变得越来越差。议题式的表达形式如何将一个学科的整体内容通过专题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需要克服的难题。新课程推崇的心理化的组织形式在充分认知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各要素来整合,这种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也能够兼顾到学科知识容量的需要。也是“可学性”教科书的重要体现。

四、教科书定位上注重由“教材”向“学材”转变

教科书是学习的素材,知识是其基本属性。但教科书不能纯粹的为学生呈现知识,而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知识。因此,教科书要引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脚手架、拓展学习的途径。

一方面,教科书要提供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建构主义认为:“教科书要重视对知识产生的背景、可能的应用情境的展现,营造学习环节的真实情境,从而建构新知识”。也就是说,教科书要成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学材”。所以,在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无法进一步学习时,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材料,搭建学习的脚手架。

另一方面,教科书要拓展课后学习的途径。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而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因此,教会学生进行课后学习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方式,教科书要为学生的拓展学习做了精心的安排。例如,在每一章内容之前都设置有一个探索的议题;“学生活动”贯穿于每一章的每一节,给出材料,提出问题,使得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哈伦.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

本文系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武汉市小学科学教科书“可学性”调查研究(2017whcvcB2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科书小学科学策略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