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2019-09-10 07:16江菲菲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对策研究初中历史

江菲菲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应该引起历史教师们的高度重视。指引学生们朝着正确方向突破自我、挑战自我,并且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是历史教师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多种途径渗透了传统文化,历史课堂焕发新的活力,在和谐师生互动关系的支持下,初中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双向发展也会变得异常顺利。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特意做了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仅供其他教师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思考;对策研究

引言

传统模式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一直是由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思考的,师生互动矛盾多,教学效果的提升难度大,初中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自然有限。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显得至关重要,要把历史课堂归还于学生,强化培养他们自主分析、主动探究的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得以创造意外惊喜,这样一来,初中教育事业长远规划进程的加快也将指日可待。下面,笔者就阐述了几点不同的看法。

1、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

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不仅束缚着历史教师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转变,也不利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智慧潜能的挖掘等,一味关注学生常考知识点的学习,却忽视了他们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而言非常不利。要想改善弊端现状,必须做到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试着增加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史,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只有丰富了历史教学内容,增加了传統文化的渗透机会,初中生才更容易实现综合发展目标,才有意识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1]。比如,学习“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台湾,以及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有关情况。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历史事实,通过引导学生对有关台湾、黑龙江流域方面的知识进行回忆、梳理,培养学生纵向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可能会重点讲解事件的经过和意义,对于人物的相关介绍会一笔带过,虽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重点,但同时也会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有局限。所以,在讲解这一课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入与郑成功有关的人物事例,民族英雄在抗击沙俄时发生的故事,这样有助于拉近学生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距离,从而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民族归属感。

2、鉴赏艺术作品,渗透传统文化

在历史中,我国古人有着将自己感受和观点通过艺术作品展现出来的习惯,因此,文字和图画就成为了我国古人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向我们展现着中国古代的真实生活以及其中渗透的个性和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与学生一起品评与鉴赏这些艺术作品,使其从中感受我国古人的文化理念,感受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将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2]。比如,学习唐宋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将李白、杜甫、苏轼等唐宋八大家的经典诗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鉴赏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魏晋时代的文化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使他们能够在真切感受到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水平之外,理解王羲之书法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

3、重视归纳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在初中义务教育的课程中,往往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讲解,因而历史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历史教学课程当中,拓展相关课外知识,培养学生使其思想品质得到提升,让学生有效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学习“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四大发明的相关内容,还要拓展课外知识,搜集关于古代发明的实例,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补充开阔。这能够一定程度上使学生认为历史并不是遥远的,它的流传即使是对现在社会也有很大的帮助。又如,学习“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时,教师不妨展示我国古代画作与西方国家画作,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中在艺术创作上更注重写意,感受物体的思想,而西方艺术注重写实,这种地域文化差别是非常大的,可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当教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时,教师要穿插课外知识,让学生知道中医和西医的差别所在。中医是我国传统的艺术,其融入了很多陰阳五行等文化,中医虽见效慢,但是从内而调的,西医却不相同。现如今,人们对西医的依赖性已远远超过中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关注点多放在传统文化上,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流传的作用。

4、通过活动体验,渗透传统文化

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参加社会上一些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或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中或社团展演中展示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仪,如中秋祭月仪式等等,让学生参与古代礼仪的同时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3]。再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剪纸”这一中华传统的艺术制作,来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让学生深入到一些老行当里,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记住这些民族文化记忆的符号,学习匠人们的精神,理解其所包含的用心做事、精益求精、创新、劳作、技艺、对故土的深情、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感恩等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才会在真正意义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丰富且具有深度内涵的,在没有相关针对性课程的情况下,历史教师更需要探索传统文化的精神,在教学中将古今结合,有效带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使其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感受传统文化的奇妙魅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张晓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24):160-161.

[2]闫慧敏.探究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20):79-80.

[3]徐怀敏,刘尚进.在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J].数码设计,2019(15):311-312.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对策研究初中历史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