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华林
摘 要:本文通过大量查阅有关武术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武术的价值功能和剖析武术的文化内涵,以此研究武术走进校园的价值意义。结果表明武术具有养生娱乐、强身健体、防身护命、修心培元及传承文化教育的价值功能。通过本次研究能更有利的加快武术进校园的步伐,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推动武术运动和学校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有利于建设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武术;文化;功能;校园;发展
1、引言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我中华名族不可多得的魂宝,是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造福人类、誉满海外”被世界人民所青睐。它即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世界优秀的汗青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容纳了许多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蕴含中国哲理之奥妙,融汇了哲学、文化、医学、养生、军事、美学及体育等要素。
2、武术运动的功能与文化价值
2、1武术运动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对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除必要丰硕的常识和优异意志品质外,更必要具有康健的体格的人材。武术运动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武术运动的复杂和和多样性对完善学生的感知觉器官有很好的功效,对进步大脑中枢的灵活性及其调和各器官协调支配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对提高大脑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武术是一种独特的具有技击和武艺相结合的神韵美运动,富有浓蜜的艺术色彩。武术运动不仅能塑造匀称美的形态,而且能够塑造内在的气质,使人体在内外美的质感上达到高度的协调形成自然美的状态。其套路在表演中具有很强观赏性,而散手实战中也有较强技击性,是不可多的的魂宝。武术技击的对抗性很是剧烈,它不仅仅是在比技术、比体能、比智能、比生理的斗争,并且也比思维和比风格,是综合素养的磨练。通过武术运动能很好的培育学生的思想品格与气质素养。古人云:“未曾习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运动中的“武礼、武德和武论”都是我们人生中修身、养性、修心、培元的最佳标示和导向。对“武术美”的感受,能激发和诱导提高审美的情趣,陶冶学生情操,为更好的贯彻美学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2、2对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
武术运动能达到身心双修的效果。通过武术训练中的踢、打、摔、拿、跳、翻、跌、扑等技术,能使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器官功能都得到提高和完善。还能对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外,在武术运动中有些功法训练有利于加强内脏系统的锻炼,如太极拳的腹式呼吸加大了脏腑蠕动的频率,具有调节内环境的平衡,对改善机体,调气血、通经脉都有很大的帮助。
2、3武术运动内在的文化价值
武术作为中国古老传统的民传体育项目,是从狩猎、战争发展到一个多元功能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应把“武术”上升到“武学”来看,武术不仅是一种法术,更是一种文化。
武术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文化源自太极哲理、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渊源对中国武术必然造就了武术的哲学价值。习练武术能培养人们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武林门派都非常重视武德修养的培育,强调“道与艺”统一,倡导“不曾学艺先学禮,不曾学武先学德”。教化人心从善为良,重“仁爱”而非残忍的思想,讲究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寻求心身合一,表里兼修。
谈到武术会使人想起健身养生,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进步,人们对健身养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高。因此,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逐步得到的认证。“拳起于易,理成于医”,武术和医学有着紧密、亲切和融洽的关系。
3、总结
武术又称“国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宝,是老祖宗给世界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致力推广和继承弘扬。武术具有多重性的特质,是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文化经典,我们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丰富自己本土文化的发展。要认识到武术文化教育是一个持久对峙的进程。武术的发展,上级部门必须重视,加大推广的力度,建设推广团队和制定有效的、科学的推广模式,不能昙花一现,只喊口号,不去落实。应从娃娃抓起,少年强则国强,武术运动的久远成长和发扬光大,在于青少年的介入。而我国当前现状,武术的普及发展对很多青少年来讲间隔还很迢遥。我们不能光提议、只计划而不实施,必须推动武术进学校的工作,让孩子们了解武术的内涵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继承,才能彰显出中国的魅力。
在我国学生校园里推广武术,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棋,决不能轻而视之。多宣扬武德精神,踏实的实施武术推广普及的工作,对建设文明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作风起促进作用,使整个社会观念和文化气氛进一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传景.浅谈武术运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湖南科技学院报(2005)26卷第2期
[2]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院学报 2005 25(2)1-3
[3]贾丽.武术套路发展的动因(J)广州体院学报 2000(2)
[4]徐段.武术的人格塑造功能 中华武术 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