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山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2019-09-10 07:22:44袁恒雷
南腔北调 2019年10期
关键词:寒山月亮意象

袁恒雷

摘要:寒山是我國唐朝时期的一位隐逸诗僧,关于他的生平是非常神秘的。虽然他的生平履历在正史与文学史中见诸不多,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了精彩瑰丽的三百余首诗篇。这些诗歌内涵丰富,种类多样,其中写月的诗歌尤其瑰丽多彩,极具文人诗气质。本文从寒山诗中月亮意象着笔,从“寒山与月亮”“寒山诗歌中描写的月亮意象”“寒山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及审美价值”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寒山 诗歌 月亮 意象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集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记忆的某种物象。“月亮”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千古名月,无言地审视着尘世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浮现出种种遐想。月,从它进入中国文化殿堂开始,千百年来,人们对其怀着特殊而执著的情感,或思之,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忆之,沐一身之清辉,洒一空之明月,旨趣益远,抒发胸襟,舒展着对天地人生的思索,寄托着对人情世故的眷念。

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一个意象被成功地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能在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具有生命力。于是,一种意象往往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诗人的化身。

月亮在《诗经》中已多次出现,《邶风·日月》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齐风·鸡鸣》有“日居月诸,出自东方”。但这些诗句中的月是比兴之用,还不是作为正面的审美对象。明月意象在汉魏南北朝的乐府和诗赋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呈现,其特点是无论在文人化还是民间化方面,都出现了更加多姿多彩的展开和深入。《古诗十九首》之“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一诗,开始把明月和闺思交融抒写,成为后世诸多诗人明月意象思维的重要母题。

在寒山现有的三百余首诗歌中,直接写到月的共有32首,占其总数十分之一强。虽然数量上不多,但却是寒山诗作中最具有文人诗气息的作品!

一.寒山与月亮

在寒山诗中,月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艺术家,被赋予了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宜人等诸多形象。在他的诗中,有描摹乐姬夜宴时的场景:“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1];有诗人对月吟唱的场景:“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有诗人愁绪难遣时对月感慨的场景:“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他的这些咏月诗形态各异,气象万千,感情不一而足,展现了寒山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山是月亮的知己、参悟人,每当他写到月亮时,他是把月亮作为友人、亲人、甚至爱人来倾诉交流的,用心灵与其对话,用一颗最纯真的心、毫不掩饰地向其敞开心扉,用最纯洁、最炙热、最真诚的情感与月亮相拥。

从寒山多姿多彩的三百余首作品可以看出,寒山的一生也是曲折跌宕的。他生命的大部分时光归隐于寒岩,在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自然界里,松林鸟兽是他的邻居,明月清风是他的家人,他确实做到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将自身融于天地之间的终极和合状态。而这其中,月亮是其不可或缺的良友,他把整个月亮拥入怀中,装在碗里,是他打坐时的守护者,是他访友归路时的指明灯。月亮意象在寒山诗作中大放异彩,不但因为月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它善解人意,能够慰藉人孤寂悲苦时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漫长而又寥落的归隐生涯,使其忘记尘世的纷扰,在静谧恬淡的世界里,参透三界的奥秘,人生的真谛,为尘世的芸芸众生寄语一句句至语良言。

月亮之于诗人,是一种凸显生命状态和皈依情感的凝结,可谓月亮情结。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天地六宗信仰体系中,月神是作为天宗之一享受祭祀的。《山海经》曰:“月女子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这是关于月亮诞生最早的神话。至秦汉以后,民间就有了拜月风俗,主要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亮的隐显、圆缺、月食等现象,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想象,民间便流传起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成为众多文人创作的永恒素材。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与太阳相对而属阴,又因它的晶莹澄澈,往往寄托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人们也把追忆和怀念留给远古母性社会,赞美一个消逝的社会的温馨与柔美,这便导致了阴柔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在精神上不断回归,追求阴柔美的文化精神,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的太阳神精神相对的柔性氛围。所以,月亮又成为人类崇拜的原始女性的象征意象。这一系列的文化传统积淀在唐朝诗人的心里,成为大唐诗歌灿烂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寒山积极汲取了这一养料,成为写月诗人的杰出代表。

从诗人独特的心理倾向看,寒山月亮情结可以梳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寒山隐逸时的浪漫主义气质、得道高僧的文化性格看,他必然选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山岳、树林、溪流、日光,如果单就它们直接呈现的样子看,都不过作为山岳、树林、溪流、日光等为人所认识,但是这些对象本身已有一种独立的旨趣,因为它们呈现出的是自然的自由生命,这就与审美者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契合感。因为,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殊情境可以在心灵中唤起一种情调,这种情调与自然的情调是对应的。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才会在自然里感到亲切与产生归属感。人与自然都是有生命的,月亮可以与人沟通,与人的心理、情绪、情感达成默契,所以寒山诗中的月亮给人的不是抽象的感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具有独特的人格和动人的情趣,借此传达作者孤高超绝的境界和真挚饱满的情感。

其二,从寒山坎坷的人生经历来看,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恰好与其人生际遇十分契合。“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从这首《一为书剑客》可以看出,早年的寒山和所有唐朝知识分子一样,有经国济世的入世抱负,但却又和大多数失意不得志的文人一样,文武双全的他报国无门,沮丧之余,不得已归隐寒岩。这种思想难免是矛盾的,既有积极有为的进取,又有消隐遁迹的出世逃避;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的清高,又有想兼济天下、成为权贵的夙愿。所以,这些坎坷的人生遭遇一定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寒山的诗作中,而这又与月光的飞动虚无、月华的飘渺迷离十分契合。

再次,月亮世界是诗人建构的人生理想。月亮是表达孤寂清冷、脱俗離尘的固定意象,诗人的家庭际遇、仕途经历都是他不堪回首的痛苦过往,他需要一方净土来颐养他的心灵,而月亮远离尘世的喧嚣、永远孤傲清冷的本色,恰好符合诗人的追寻,它最终成了寒山归隐时不离不弃的佳朋,是治愈其尘世创伤的良药,寒山引其为知己,是他用心呵护的终极精神家园。

二.寒山诗歌中描写的月亮意象

寒山与月的关系是极为特殊的,他将其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以月。笔者对寒山300余首作品统计后,归纳出月亮意象出现了32次。在这众多的月亮意象中,有静态的月:如明月、圆月等;有动态之月:如月尽、月照、月挂等;有不同时间的月:如晓月、秋月、暑月、寒月等;有不同形态的月:如月轮、孤月、圆月等。在这一月亮世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明月”,达9次之多,如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云。”(《智者君抛我》)

“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世间何事最堪嗟》)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千年石上古人踪》)

“白云朝影静,明月夜光浮。”(《今日岩前坐》)

“草座山家有,孤灯明月轮。”(《寒山唯白云》)

“明月照,白云笼。”(《重岩中》)

在“明月”这一类型的意象之作中,《世间何事最堪嗟》可谓代表。“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此时的寒山在天台寒岩已经隐迹了相当长的时间,对孤寂幽冷的寒岩环境早已适应。并且,在此处他的佛学修为精进了许多,逐渐实现了身心和合,对世间诸苦一一参透,以生活导师的姿态予以评点。他认为,尘世的万般苦皆是源于“三途”(分别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中的众生所造的恶业,也就是“痴、贪、嗔”三毒。从诗作可以看出寒山的物质生活是极为困乏的,他住在寒岩里,且仅有一条寒衲蔽体,但他却是个精神富足者。他不羡慕富贵、不恋红尘。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只有清风明月相伴足矣,大有与天地同寿之姿。“明月”在这成为了寒山心灵的栖息处、灵魂的归依地、精神的避风港。

寒山笔下的月情态各异,恰似一面多棱镜,不同的角度所折射出的意蕴也是不同的。下面从月的时令变化、阴晴圆缺,对月的意象进行更为具体的解析。

(一)四季之月

春月在诗人笔下具有格外瑰丽的色彩,试举一例来观看寒山的描摹:“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春来万物生长,山涧泉水清透。月明如镜,寒岩笼罩于一片银白色的月光里。全诗仅仅20个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情感慨。读罢令人不胜唏嘘,实为短小精悍之佳作,功力堪比盛唐“诗佛”王维,端的亦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带禅,禅透纸背。白色的“月华”既是对“万法皆空”的寒岩环境的渲染,同时强化了诗人所处的安谧和谐的自然情态,在这里感知天地境界便是自然的了。

夏月的代表作是《田家避暑月》:“田家避暑月,斗酒共谁欢。杂杂排山果,疏疏围酒樽。芦莦将代席,蕉叶且充盘。醉后揲颐坐,须弥小弹丸。”从这首诗的创作氛围看,寒山当时在一处田园村庄做客,此中的“暑月”既可以理解为“暑期”,又可以看作是夏夜的月亮。这是见仁见智的,并且都可以说得通。诗人在作品里描绘出了一幅和乐的山村田园聚会图:几位友人在明月高悬的夏夜纳凉,推杯换盏,山果排排,以芦莦铺垫为褥,以蕉叶当成食器。大家兴高采烈,欢乐祥和,直至一醉方休。天上的明月是这次聚会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而这次聚会如果寒山直接参加了的话,也是其作品里非常少见的直接描写参与社会活动的。

秋月是寒山格外青睐的,不仅涉及秋月的诗歌数量多,而且篇篇经典,许多佳句在后世流传。其中被引用率最高的是《吾心似秋月》:“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在佛教文化中,常常以月色之清净皎洁,比喻心性之解脱无碍。寒山是个中高手,他直接以“秋月”比喻自己的心,以碧潭清水,映照月影之皎洁,反衬自己心境之一尘不染。然后他接着说,没有什么可以与他的心相比,叫他怎么说呢?在此可以如此理解:其一,寒山认为“秋月”是所有喻体中最高不可攀的,他的心只有圣洁的秋月可以比拟,世间万象再挑不出一个可以比得上自己心性高洁的了;其二,既然说“无物堪比伦”,那么就是没有任何物可以比拟寒山的心,但诗人却说“秋月”可以比拟,那么这个“秋月”在寒山看来不是“物”的范畴,否则就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了。不管怎样,此诗所创设的意境优美,格调高雅,被无数文人墨客、法师高僧作典故引用,影响深远。

冬月寒山也描摹得较多,这当与其所居住的天台寒岩在冬季格外寒冷有关,如《自羡山间乐》一诗:“自羡山间乐,逍遥无寄托。逐日养残躯,闲思无所作。时批古佛书,往往登石阁。下窥千尺崖,上有云盘泊。寒月冷飕飕,身似孤飞鹤。”“寒月”在这里象征了诗人孤寂清冷的内心,他虽然一人孤隐寒岩,但他乐观向上,与天地自然和合,更似古时许多文人一样,自比逍遥自在的孤鹤。所以,我们不得不被其乐观豁达的坚强内心所折服。

(二)圆缺之月

提起圆缺之月,我们今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苏轼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而苏轼前人寒山在其瑰丽的诗篇中同样有精彩的描摹:

“庭廓云初卷,林明月正圆。”(《山客心悄悄》)

“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闲自访高僧》)

“石床孤夜坐,圆月上寒山。”(《自乐平生道》)

“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岩前独静坐》)

我们可以看出,这类圆月意象在作者笔下收放自如,感情意蕴饱满。此时的圆月,恰如作者的一位朋友,每当寒山静坐的时候,它要么按时从寒岩升起,要么正在天空明亮,不离不弃,这是在说作者的精神与天地的交流和对话。

缺月意象出现的次数较多,这自是和寒山孤寂的独居生活相关,其中晓月、月尽、孤月等都可看作缺月的情况,比如:

“月尽愁难尽,年新愁更新。”(《闻道愁难遣》)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众星罗列夜明深》)

“孤月夜长明,圆日常来照。”(《寒山无漏岩》)

从这几首选摘的诗句可以看出,寒山在寒岩隐居时孤寂悲凉的心境是难免的,尽管其乐观向上、与天地和谐,但偶尔怀念旧事旧人,偶尔思及坎坷的人生,偶尔发现欢喜悲哀而无人倾诉,他的孤独落寞自是难以排遣,所以才有这一个个缺月意象的出现。

三.寒山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寒山笔下的月亮意象,是传统月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诗经·月出》是把月亮作为审美观照对象的开端。到了南北朝,月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始在山水诗中出现。谢庄的《月赋》,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美学意义。但尽管如此,从《诗经》到六朝的月形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月亮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客观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所感受,并被主体按意愿感受进行描绘。而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在诗歌的疆土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气象,而寒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寫月诗主要以寒岩为背景,既有色彩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园气息,又渗透出浓浓的禅理意趣,有些作品已经将月亮由纯自然的客体转变成具有人格意志的主体,以闲心见月、以诗心赏月、以痴心醉月。情态万千的月亮意象在寒山笔下一一描摹出,让人可钦可敬。

首先,寒山赋予月亮意象丰富而深厚的象征意义,他把月亮意象高度人格化,扩大和强化了月意象的文化意蕴。虽然月亮在诗人的笔下是作为自然形态出现的,但通过观照整篇诗的情境,更多时候是诗人赋予了月亮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如诗歌《千年石上古人踪》中“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这里的“明月”首先是自然之月,但寒山深层的意思是这轮明月见证了这里千年的轮回变换,俨然是一位可以给人指点迷津的导师。再如《岩前独静坐》一诗中的“岩前独静坐,圆月当天耀”,同样的道理,寒山独自在寒岩静坐,皓月当空,照得万物明朗,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寒山参透人生,这皓月恰似他澄明通透的心境。

其次,寒山把自己对人生、社会、佛理的思考交付明月,增加了月亮的哲理深度,典型句子如“性月澄澄朗,廓尔照无边”(《大海水无边》)。所谓“性月”,是说佛家心性本净,如月之朗。再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闲自访高僧》)。“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本志慕道伦》)。从中可以看出,寒山虽然孤寂,但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偶尔,他还会到远处去拜访高僧,或者他会邀请僧友到寒岩来参禅访道。而此时的月亮,是他回程路上的指路灯,是他的伴随者,是他参禅论道的倾听者、参与者,是他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员。

月亮的永恒与灵性、清冷与傲岸是符合诗人精神内质的,诗人在中国传统月文化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人格和情趣,赋予月亮意象丰富的精神内涵,既体现了中国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展现了其极具个性的一面。寒山以出色的直觉能力、细腻的笔端,对月亮的情感体验趋于深入和精妙。因为月,寒山孤寂清冷的隐逸生活折射出了浪漫的光辉;因为月,诗人的心灵世界变得愈加丰富;因为月,寒山单调枯燥的生活显得温馨充实。寒山诗歌中月的意象,昭示了诗人的生态伦理、生命关怀、宇宙意识及价值取向,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丰富而细腻情感的诗意表达。

参考文献

[1]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47.

本文所引寒山诗歌皆出自此版本,以下引用不再一一标注。

猜你喜欢
寒山月亮意象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9年7期)2019-07-29 01:57:08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女报·时尚(2016年9期)2016-11-23 14:42:53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