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魏亚亚
摘 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教育面临着更多地机遇与挑战。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依然存在着师资力量缺乏、师资结构不合理、课程质量不高、教师区域流动效果不明显的普遍问题,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依托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双师教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但是,带有公益性质的双师教学依然不是农村教育最好的出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将为农村教育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教育;双师教学;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30-0041-04
一、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农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导致农村教育日益凋敝。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国家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但农村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缺乏。相较于城市,农村经济条件落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代表教育新生力量的青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许多青年教师不愿去农村教书,优秀的骨干教师看不到希望,他们缺乏对农村教育的热爱与情怀,因而无法心甘情愿地留在大山里为农村学校真正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农村教师的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农村的一些“麻雀学校”“空壳学校”占师资指标,使得新教师进不去、老教师退不出,师资队伍存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不平衡、不合理的问题。不论从全国还是省级看,师资总量饱和,但是农村教师在师生比严重超过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教师数量仍然不足,这导致农村教育在知识传授方面存在老化、教育创新不足、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等。
第三,课程质量仍然不高。由于农村教育缺乏师资力量,尤其是音乐、体育、美术、劳动、科学等课程的专业教师不足,使得这些课程形同虚设。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数量匮乏,远不能满足学校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一纸空谈。
第四,县域内教师区域流动的效果不甚明显。教师区域流动在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实现教师队伍新陈代谢、增加农村学校师资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制度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流动多被视为流“身”不流“心”的“空心”式流动,利益诱导成为驱使教师流动的主导力。频繁更换教师导致课程衔接不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依赖和学习方法很难顺利调适,区域流动缺乏可持续性,使农村教师缺乏主宰权,打破了农村教育的生态平衡。
二、“互联网+”下的双师教学
尽管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全科教师有限、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培养的长期性与不可控,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但是农村教育依然有其独一无二的优势——乡土资源,这恰恰是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农村学校身处绿水青山之间,学生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田野的芬芳、探访自然的奥秘、感受乡土的气息,这样的生活环境为学校各类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切、最生动的土壤。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如何满足课程开齐、课时开足,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很显然只依靠农村本土教师难以实现。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随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慕课、翻转课堂、微信、APP平台,极大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融合。当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的时候,农村教育也迎来了信息化的良好契机,比如翻转课堂的尝试、借助微信平台进行的家校沟通、课堂中多媒体的使用等。虽然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但是由于受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差异影响而实施困难;虽然微信平台打破了传统家校沟通的单一性与沟通效果的滞后性,但是依然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与情感互动;虽然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为传统单一、固化的课堂教学增添了一丝活力,但是这种信息技术的利用仍然停留在表层,多媒体仅仅是一张呈现PPT的白板,信息技术深层次的优势并未被挖掘与充分利用,无法实现在线互动与动态的发展过程。基于此,2015年“互联网+”计划项目启动。“互联网+”计划是2015年沪江率先发起的“互联网+教育”的公益项目,旨在用互联网链接优质教育资源,改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基于“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助力国家教育精准扶贫。“互联网+”计划联合公益授课单位与名师共同开设了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课程内容涵盖美术、音乐、科学、阅读、手工、舞蹈、财商、儿童哲学、网络素养和生命教育十个学科,借助CCtalk实时互动教育平台直播到农村弱小学校和教学点。
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解决了农村学校难以开齐课程的瓶颈问题,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课程资源得以共享,已在全国各地的很多农村学校成为主流。由于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教学需要一个主讲教师借助CCtalk平台在线上直播,链接到CCtalk平台的农村学校时需要一名助教教师实地指导学生学习,因此,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教学又叫“双师教学”。2016年3月,双师教学首先在四川广元和河南三门峡开启,2017年甘肃省借鉴引进,并且在全省范围内逐渐推广。
双师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充分整合了“线上”和本土教师资源,解决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多年来因师资缺乏而无法开齊、开足课程的瓶颈问题。双师教学为农村的孩子打开了另外一扇窗,通过这扇窗,孩子们看到了大山以外的世界。双师教学给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孩子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一位在西北地区推广实施双师教学的老师这样说:“双师教学带给学生的变化有‘三大’:第一是大声,以前让学生回答问题,如果你不凑到他跟前就听不到他的声音,现在他声音不大的时候线上的教师就听不到他,所以必须要大声回答;第二是大胆,学生跟陌生人交流会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第三是大气,双师教学让学生整个精神面貌变得大方大气,以前上课教师让学生把课文提前预习,第二天一半人空白,这之后,教师不说要预习什么,学生就已经把要上的课文生字、词语预习过了。”双师教学结束了以往除了读书,再没有语言交流更没有情感互动的枯燥生活,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快乐。“线上”主讲教师一句简单而又充满关怀的问候,就能深刻触动学生缺乏爱的心灵。双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着爱,感受着爱,传递着爱。双师教学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学效果的提升,改善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面貌,推动农村学校个性化发展,实现了以“资源共享、教师共享、课程共享”为主体的教育均衡。
2016年,被很多人视为在线教育“直播元年”。在线教育经历了“微课”“MOOC”的在线观看课程录播视频阶段后,被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带入到了课程“直播”阶段,催生了全新的在线教育形态。但是,双师教学中“线上”的教师与孩子之间始终隔着一道无法跨越的屏障,阻碍了师生随时随地的面对面交流,在孩子心目中“线上”教师总是那么遥不可及,对于情感与心理发展尚处于不稳定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期望与关怀是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但是“线上”教师无法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无法及时地互动交流。因此,如何使线下教师弥补线上教师教学的缺陷,更好地完善双师教学并发挥其特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的农村教育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系统,重塑着教育的面貌。近两年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为其与教育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创新提供了先决技术条件,教育人工智能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机器学习与人机界面使学生作业自动批改与布置、拍照搜题与在线答疑、智能测评、实时监督得以实现,为学生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有效保障。2018年2月颁布的《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在教育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将会有新的出路。
首先,人工智能将会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艺术课的教师,保障农村学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性使农村学校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为现实。
其次,人工智能实现作业自动批改与布置,将教师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程与教学的创新改革以及育人上。人工智能不仅可以自动批改学生作业,并且能生成学生作业的分析报告,让教师看到学生思维加工的过程,了解课堂中知识点的盲区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除此之外,人工智能能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出不同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减少以往单调无效地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因材施教。人工智能通过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认知、心理状态的全面分析建立数据库。当学生面临学习上的问题,人工智能可以用自然交互的方式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并且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当学生成长发展面临重要的规划选择时,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数据库为学生推荐最适合的学科与专业方向。人工智能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测量,及时发现学生心理、情绪、情感等问题,实现精准诊断,智能推荐,及早提供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辅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人工智能促使农村学校管理更加科学完善。人工智能不仅可以通过为教师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建立教师随时可学、随地可学的常态化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精准教研,协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克服农村学校教研的涣散与无效。此外,人工智能为学校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社会现实,结合学校特色,为学校管理提供可参考的决策与建议。对于农村学校,人工智能可以结合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出农村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人工智能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的最新特点,在理念上秉承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精神。可以说,人工智能下的教育不同于以往任何模式的教育,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的困难,克服农村教育师资短缺的难题,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信息技术将成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教学的差异化、个性化的重要助推力。依托互联网的乡村教育2.0时代,不再需要长途跋涉,不再需要千里取经,教育人工智能让乡村孩子与教师、人工智能教师面对面、心连心,一起助力农村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教育人工智能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引导农村教育脱贫、实现农村教育弯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范先佐.乡村教育發展的根本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6~154.
[2]张巧燕.”三农”问题战略下的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7,(8):37~39.
[3]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157.
[4]龙宝新.论教师专业发展取向的区域教师流动工作系统[J].教育发展研究,2017,(6):27~34.
[5]石 平.基于人工智能的”联网+教育”新模式探究[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2017,(8):9~14.
[6]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