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文土字写春秋

2019-09-10 01:23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泥土汉字土地

景志刚

“黄帝史仓初作书,依类象形书亦疏。”古老的方块汉字,记载悠久历史,传承厚重文化,寄寓民族精神,镌刻世代交替,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成为华夏文明的图腾。

土地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人们对土地的依赖和情感,深刻影响着汉字创制的过程和结果。透过众多的土部汉字,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古人对土地的理解、认知与体验。

因土而生:土字与土部

汉字不仅是汉语言的书面载体,更以独特的造字规则和表意功能,成为记录历史文化的符号。在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人们对土地倾注的精力和心血,在文字中留下永久的印迹。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土地长出花草树木、生出粮食作物,是古人对其功能最直观的认知。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土地概念、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土”字的构成看,两横象征“地之上、地之中”,也就是表土层和底土层;中间一竖“物出形也”,则表示从土中生长出的植物,茎干向上伸出表土,根系向下延至底土。正所谓形如其意,“有土斯有财,万物土中生”的寓意跃然纸上。

“地,万物所陈列也。” 在最初的古语中,“土”“地”二字原本同义,秦汉之后才一分为二,土为泥土,地为大地。相比之下,“土”突出生长功能,而“地”则更强调承载作用。在古人看来,无论是高山大川、江河湖泊,还是亭台楼阁、都邑乡村,抑或花草树木、鸟獸鱼虫,无不在大地的怀抱之中。“地”字为土形也声,而“也”部在古字中多与母性有关,体现出传统观念中“以天为父、以地为母”的朴素自然观。

古人很早便对汉字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历经近三十年,编撰出世界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以其不可估量的功绩,被后人誉为“字圣”。在这部巨著中,收录以土为部首的汉字多达131个,有表示地理区位的,有表示地形地貌的,有表示农耕水利的,有表示建筑器具的,还有表示祭祀礼仪的……细细品味这一文字盛宴,恍如穿越漫长的历史岁月,再现那数千年前衣食住行的生动场景。

辨土识田:地形与字形

美丽富饶的东方大陆,为华夏民族的生息繁衍提供了广阔舞台。认识这片神奇的土地,开发利用好这片土地,是历代先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文字成为最好的记录符号。

地形变化。壮美的高原、险峻的山岭、辽阔的平原、起伏的丘陵、低洼的盆地,构成人们眼中真实的大地。这其中既有平坦的土地——坪,“地平也”,山地和丘陵中的局部平地;墺,“四方土可居也”,四方之内可定居之地……也有起伏的土地——坡,“阪也”,地势倾斜之处;坎,“陷也”,地面低陷之处;堪,“地突也”,地面突起之处;垲,“高燥也”,地势高而干燥;坷,“坎坷也”,地面高低不平……

田土优劣。土地最广泛的用途在于农业,而泥土的软硬与肥瘠直接影响收成多少,使人们对土质的优劣印象深刻。这其中固然有适宜耕种的优良泥土——壤,“柔土也”“无块曰壤”,松软肥沃的田土……更多的却是难以耕种的劣质泥土——埵,“坚土也”,坚硬的泥土;垆,“刚土也”“黑土曰垆”,黑色的硬土;塙,“坚不可拔也”,土质硬得拔不起来;墽,“硗也”,坚硬贫瘠的泥土;埴,“黏土也”,细密的黄粘土……

土块大小。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们难以认识到土的本质,只能运用最直观的观察法来辨识,通过体积大小和外部形态来区分。于是,便出现了很大的土块——坴,“土块坴坴也”;堚,“土也”……以及中等的土块——墣,“块也”;凷,“墣也”;堛,“凷也”……还有随风飞扬的微小土粒——塵、埃、坱、坋、塺……或者一些特殊的泥土——垢,“浊也”,粘在物体上的泥土;垽,“淀也”,沉淀的泥渣……

耕稼陶渔:制土与制字

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井田的集体劳作,从权贵的大兴土木,到工匠的神工鬼斧,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从未停止。与土相关的整治、耕种、建筑、制作技术,反映着文明进步的水平。

农耕水利。中华历代以农立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升、灌溉设施的兴建,也在文字中得以体现。既有农田耕作与治理——埩,“治土曰埩”,整治田地;堫,“以禾种入土也”,耕地播种;坺,“臿土谓之坺”,深耕土壤;垦,“耕也”,翻土种植……也有不同功用的水利设施——堰,拦河蓄水以灌溉农田;堤、塘,沿岸筑土以挡潮防浪;坝,拦截水流以防洪保民;墇,“围抱以扩水也”,堆土环绕阻水流出……

土木建筑。在古代传统建筑中,土是使用最广泛的基础材料,反映在汉字之中,最典型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墙壁——高大的墙称“墉”,低矮的墙为“垣”,抵御风寒的墙称“壁”,保护百姓的墙为“城”,环绕四周的墙称“㙩”,场地周边的矮墙为“埒”,墙的根底称“基”,墙的缝隙为“堨”,墙上凸起称“垛”,齿状矮墙为“堞”,军营的墙称“垒”,毁坏的墙为“垝”,墙的单位称“堵”(古代以板筑法筑土墙,五板为一堵)……

土工工艺。以土为原料制作器具,历史悠久,技术普及,工艺成熟,以至于在汉字中所留烙印比比皆是——未经烧制的陶器称“坯”,铸造器皿的模具称“型”,未经烧制的砖坯称“墼”,制作砖瓦的模具称“垺”,烧制过的砖称“塈”,砖瓦窑的烟囱称“坄”,土制箭靶称“埻”,陶制乐器称“埙”……此外,建筑装饰也离不开土——抹墙称“塓”,涂地称“墀”,刷涂工具称“圬”,白色颜料称“垩”,黑色颜料称“墨”……

皇天后土:神权与王权

“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对于鸿蒙初开的古代先人,天与地无疑是极其神秘、无所不能的。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与崇拜,也体现于无所不在的礼仪之中。

祀天祭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在古人心目中,祭祀是天地人神交流的通道,是上承天意、下秉地德和求神庇佑的平台——社,“地主也”“土地之神也”“封土为社”,最初便是指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日子、祭礼,由此衍生出社主、社神、社日、社饭、社酒、社肉、社赛乃至社会等诸多名词;场,“祭神道也”,祭祀神灵的平地;坛,“祭场也”,祭祀所筑的土台;垗,“畔也,为四时界祭其中”,祭坛四周的边界……

溥天率土。“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从商周天子分封诸国,到春秋战国群雄争霸,土地历来便是王权的象征——封,土旁代表土地,寸旁代表法度,意思是天子依法按爵位分封土地给诸侯,“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珪,圭旁代表黄土夯筑的高大土堆,珪为诸侯面见天子时所持的玉器,因爵位大小各有不同,“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壁,男执蒲壁,皆五寸”……

入土为安。古人信奉生死轮回,土为万物之始,也应当为万物之终,土葬一直是自古以来最主要的丧葬形式。在与土葬有关的汉字中,土部占据大多数。坟墓因形式不同,名称各异——平葬而不起土堆称“墓”,掩土后隆起高丘称“坟”,立坟且留下标志称“茔”,高大的王者之墓称“陵”……下葬依环节区分,亦有专称——圹,“堑穴也”,将地挖成坑作为墓穴;堋,“丧葬下土也”,将棺材放进墓穴并填土覆盖……

一土一地,犹如铜镜一面,映入乾坤万象;一文一字,恰似竹简一片,刻下春秋千载。回首昨日,我们有理由自豪,悉心感悟祖先的思想与智慧;展望明天,我们更有责任担当,在先贤铺就的书卷上,谱写无愧于时代的篇章! (作者单位: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猜你喜欢
泥土汉字土地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泥土
泥土中的功臣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呼吸的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