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进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的大环境下,也对课堂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原来的理论知识教学发展到现在以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减负增效,即减少数学作业的数量,提高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做到给初中生减负的同时,提高初中生的数学水平。所以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必须结合我们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数学作业进行创新和优化,以真正实现数学作业的减负增效。
关键词:减负 素质教育 创新 优化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的精选数学题也就是对数学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初中数学作业的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减少数学作业的量,而是在减负减量的同时增效,让减负前与减负后的效果不发生改变的基础上同时达到提高。让学生完成量少且精的数学作业,在缓解学习压力的同时,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最大化,在某一程度上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尤其需要注意作业的选择应兼顾梯度及全面性,要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明确梯度。并且还可以多给学生布置梯度性课外作业,常见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先解答难度较大的作业,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从而以便老师选取合适难度的题目供同学进行知识巩固和提高训练。
教育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但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避免会存在能力和知识之间差异,对此在设计作业时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布置有层次性的作业,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日常应用,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多注重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以此增加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是有限的,但课外作业则能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全面整合之前所学内容与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相关数学公式和课后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教师除了要布置课外作业,也不能忘记课内作业,有机地将学与练、课内和课外作业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意义。
二、选择合理多变的作业方式
传统的作业形式也就是教师布置,学生做,完成后教师批改。这种作业形式会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降低了初中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融入更多的新理念,比如说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然后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让单一的作业形式更加生活化,在丰富初中生数学学习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思维,但是方式的创新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不能为了突破作业形式而忽略作业目的。
三、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统一地布置作业,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所有学生都做难度较大的题目,那么基础差的学生会有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如果都布置简单的题目,那么基础好的学生就会达不到作业练习的目的,不仅影响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也会引起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反感。所以数学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作业反馈情况设计分层作业。
通常在分层作业方面多分为选做题和必做题,其中必做题是班级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内容,此类作业内容多为巩固所学知识而设计的基础题。而选做题则可分为三个不同档次,目的在于让不同数学水平学生的数学知识均能得到巩固和提高。首先第一档主要面对学困生,作业基本上为数学教材基础知识练习,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第二档为对基础题目的综合,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能力,可满足多数学生需求,但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难度过高。第三档则是有较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练习,部分学生在完成第二档作业的基础上可尝试该档次作业,挑战思维极限,突破自我获得更多的乐趣。
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礎和不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包括时间的分配、数量的调整以及难度的考虑等。只有考虑了数学作业的针对性,才能确保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推广和实行初中数学作业的减负增效。
四、在传统作业类型上进一步拓展,并给予积极评价
传统的作业类型虽然不能满足现在初中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它是作业类型改变的基础,教师在拓展和创新的同时,不能完全忽略传统类型。保留传统类型也就是要布置一些基础性较强或是关于课本理论的题目来检查初中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内容的拓展,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能够对同一类型的题目熟练地掌握解题方法,另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的潜力,对更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地探索和解决,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评价学生数学作业目的在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能力是否得到巩固,也同时通过作业反馈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从而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体验——因为数学作业而形成的情感态度。 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坚持分层评价,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及其性格特点,并对上述因素进行权衡后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让学生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课后指导和激励。
数学教师在初中数学作业评价中要多注重每个章节知识点的融合,树立科学先进的评价理念,培养学生巩固和提高自身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所以数学作业评价应以鼓励性积极评价为主。数学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极大的天赋,如果采用消极的评价方式则十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自信心,极其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方面正处于渴望获得教师表扬的阶段,所以采用积极的作业评价除了能帮助学生加深知识与能力结合,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乐趣。 尤其对于学困生的评价强调重视过程和轻结果为主,多积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更要改进评分方法,数学教师应避免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而建议采用允许学生订正错误后再对其打分。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大部分学困生只要开导得当都十分愿意学习数学,也乐意去订正作业和试卷,更可以很好的完成我们的学习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一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实现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所以初中数学的“减负增效”是势在必行的。而初中生的学习任务已经非常繁重,作为教师一定要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了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应改变目前以考试成绩为准的教育方式,适当地减少数学作业量,有针对性地降低学生学习的课业负担,减轻初中学生学习的压力,给学生提供其他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教师要优化设计课后作业,尽量做到减负增效,虽然减少了作业量,但是提高了作业完成的质量,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因此老师们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在严谨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乐趣所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更加轻松、自在、自主、高效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目标。3732297C-7843-482F-935B-D0EF424322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