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桦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助推浦口“三农”工作,更好地保存浦口乡村记忆,浦口区档案局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程为抓手,创新档案文化的传承方式,开展了原江浦县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着力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好这一难得的文化资源,建立与传承浦口乡村历史档案,以此探索留住乡村记忆的新途径。
一、乡村口述史采集、建档与开发编研工作初心与愿景
随着浦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大力推进,浦口农村发生了巨大社会变迁,一些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村落渐行消失。如何对这些渐行消失的乡村历史资源展开抢救、挖掘与保存工作,并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临解决的课题。根据浦口实际情况,以“百村万户”口述历史采集工作为契机,在采集好乡村集体口述史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发利用,探索乡村历史档案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以期用口述历史采集的方式,进行乡村历史资源的抢救保护与挖掘,以口述档案为载体,将乡村民俗民风、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等历史以图文音频影像等方式留存下来,记录与补充改革开放以来浦口区乡村发展变迁的历程,宣扬与传承勤劳智慧、朴实善良、孝老爱亲和淳朴文明的乡风民俗。通过集体口述的录音和文字记录,构建乡音和乡愁的记忆,让曾经沉寂的乡村历史鲜活起来,让逝去的历史重回人们记忆中,说好乡村故事,留住将要逝去的乡愁。这既利于重振乡村新风尚,又助于乡村文化大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首个五年规划中所倡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乡村文明的要求高度契合。对促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开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的初心与最终愿景。
二、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谋划与启动
2017年11月,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作启动,浦口区档案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根据采集工作要求和浦口实际情况,拓展工作思路,从档案资源开发与建设、保护与利用的初衷出发,要求高效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不仅要做好口述史的采集和建档,还要选材加工、编纂出版,开发利用好口述历史资源,更好地留住浦口乡村记忆。
基于口述史編纂出版的工作思路与定位,浦口区档案馆开始谋划与启动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首先将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以外包形式立项,列入2018年全局重点工作计划,再着手调研选定采集标本村,编制采集和编纂工作计划及方案,同步积极申请项目经费,列入2018年财政预算。2017年12月,口述历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全面启动。
关于采集标本村的选定。通过反复调研与考察,选定已撤并到老虎桥社区的五里行政村作为乡村口述史采集标本村。原因有三:一是五里村乡村经济发达。原江浦县五里村最先抓住了改革开放机遇,乡村经济发展当时走在全县的前列,有辉煌的工农业发展历程,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浦口乡村发展。二是五里村乡村教育特色显著。全国素质教育品牌、乡村教育典范——五里行知小学在五里村起源、创建与发展,具有其他乡村不具备的特色和亮点。三是原五里村乡风淳朴文明,也是浦口农村城市化发展最早的村庄之一,现已被撤销并入老虎桥社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化的缩影,具有历史记载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急需抢救保护。
采集标本村选定后,我们又确定一名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开展入户采集,做录音文字转换和文稿整理编辑工作,同时积极主动取得江浦街道和老虎桥社区对我们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支持,社区根据口述史采集重点内容为我们提供被采集人员名单,并委派了一名熟悉原五里村村民情况的妇女主任协助入户采集。
三、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推进与创新
浦口区档案馆围绕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方案,抢救保护和挖掘乡村记忆,以先期推进完成最具典型与代表性的重点采集对象为采集工作主线,按照口述史采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分阶段有序推进,确保采集工作完成的数量与质量。一是按工、农、兵、学、商、政六要素分类确定采集对象,拟定百名被采集人名单。二是深入挖掘村民集体记忆,围绕五里村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乡村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乡情民风主体内容开展采集,对重点采集对象拟定访谈大纲,突出特色亮点,采集过程着力求精求细求实。三是紧扣时间节点,统筹安排入户采集。分阶段集中或分散开展,每三个月采集30人,10个月完成100人的入户采集。四是紧跟采集进度,同步推进录音的文字转换与编撰。
2019年1月,浦口区档案馆在完成口述采集与文字整理的基础上,按国家和江苏省口述史的建设规范与要求,建立了以采集录音音频、纸质录音文字以及数码照片为主体内容的数字化口述史档案目录数据库,建成了全区首个口述史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
在口述史采集工作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创新做法:
一是口述采集与老照片征集工作创新结合,做好成果转换。入户采集村民口述的同时,开展征集工作,积极向采集对象征集能够反映五里村社会变迁、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老照片、老物件,补充保存五里村的历史图像记忆,同时也是为口述史编辑出书收集相关照片,适时将其转换成编研成果,也向社会宣传与推广档案征集工作,增强民众的实物档案收集意识。
二是挖掘典型事例,讲好乡村故事。基于录音文字整理稿,进行深度开发编研,记录五里村工农业兴衰、乡村教育发展和乡风乡情乡愁,立体呈现浦口农村改革开放40年的风物人情。重点挖掘五里村代表性的秉承慈孝爱敬、勤劳淳朴乡风的草根人物,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良好家风,引领乡风文明,传播社会正能量,资政育人。
三是创新运用电视新闻、报纸等媒体,积极宣传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增强档案工作社会影响力。在对乡村教育家杨瑞清、新闻人物吴晓平等重点人物进行采集时,主动联系浦口电视新闻媒体对其跟踪报道,宣传浦口区档案馆开展乡村口述历史采集编纂工作目的与意义,扩大社会影响,为今后的口述史编纂出版宣传造势。通过《金陵晚报》《新江北报》对李秀琴夫妇的家庭生活、吴晓平在五里村的生活进行专版报道,李秀琴的丈夫也被评为“南京好人”,吴晓平也多次在其主持的《社会新闻》电视节目中提及浦口区档案馆的五里村口述史采集与编撰工作意义。9DFD329F-1745-4B52-A7FF-7E21086F462B
四、乡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的成效与经验
浦口区原五里村集体口述史采集与编纂工作历时两年,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11—12月,选定采集标本村、签约采集人、制定采编工作方案与计划,取得采集标本村的工作支持,口述史采编工作快速启动;2018年1—10月,集中开展100人入户口述采集;采集同步进行录音文字转换与初稿编辑,2018年12月录音文字转换工作完成;2019年1月,口述史数据库建设完成;2019年5月口述史整理初稿完成;2019年6月搭建全书初步框架,对初稿进行分类、优选以及二次编辑精加工,预计12月出样书,2020年出版发行。
两年采编工作中摸索与总结出三点工作经验:
一是馆领导的高度重视、高站位谋划使五里村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得以高效推进。从挖掘档案资源,加大开发建设与保护利用工作力度的初衷出发,馆领导班子高站位锁定工作目标,不仅要完成好口述史采集工作,还要开发利用好口述档案资源,成果結集成书出版,以留住乡村记忆。馆领导的长远谋划,工作目标的明确,使得采集与编纂工作推进快速顺利。
二是选择采集标本村要有特色亮点,聘请的口述采集人要能胜任,这关系到采集编纂工作的质量与效率。首先,被采集村要符合省局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的要求,要优选城市化进程中有代表性、特色与亮点显著的村庄,具有较高的开发编研价值,值得深入挖掘与更好保存,可以承载档案与文化结合的传承方式,留得住乡情乡愁,最终编书出版效果才显著,才具有示范与推广的意义。其次,对聘请采集人选必须高要求。经筛选,我们确定了一位采访经验丰富,善于挖掘人物和故事,工作激情高,文字功底深,工作高效的记者。2018年1月,在浦口区档案馆协调与社区协助下,原五里村入户采集正式展开,历时10个月入户采集结束,2018年底,100人的录音文字转换稿完成。
三是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作为科室重点工作和全局创新工作,抓紧抓实抓牢。口述史项目以外包形式运作,首先,对外包项目要按时间节点严格进行监督与检查,掌握项目进度,把握项目质量,确保项目效率,才能将口述史采集编纂工作全盘牢牢抓在手中。其次,与外包采集人要勤于沟通与交流,做好管控、服务与联络等各项工作。最后,我们将口述史工作列为全局2018年的创新项目,年底必须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样反向倒逼,也成为我们抓好这项工作的动力和压力。在2018年底,口述史采编工作作为浦口区档案馆创新项目,与全区各部门竞争,通过初选,进入全区创新项目专家评审环节,获得专家好评。
依托江苏省“百村万户”口述史采集工程,浦口区档案馆启动试点采集与编纂五里村口述史,利用村民集体口述历史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与文化创新结合,大胆探索留住乡愁新模式,以五里村为起点,发挥示范效应,进而面向全区广而推之,助力浦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档案史志工作资政育人的最终目的。9DFD329F-1745-4B52-A7FF-7E21086F46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