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主要是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作用较为积极,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种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高职学生,并且教学容易形成孤岛局面,难以切实发挥教学效果。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从而协调好思政教学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中应当首先明确全课程教学的重要价值,从而将思政教育范畴扩大,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
1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职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1贯彻落实“立德育人”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
我国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其在社会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该课程强调将专业课、通识课体系中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服务、工匠精神等,希望通过合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文化学习中能够提升道德素养,充分学好各方面知识,在个人发展的同时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责任任务,让学生在正确的价值观中逐渐成长,最终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人才。可见,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能够有效实施和执行立德育人的教育教学方针,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2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需要
所谓的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要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优化和发展,保证其能够和社会发展主流相吻合。传统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融合职业教学技术,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职业技能水平,并且思想觉悟不高,甚至受到了社会上不良風气的影响,导致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通过渗透思想修养、价值修养、情感修养教学能够实现大学生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的优化,保证能够共同发展思想即直观和学生职业技能,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保证其能够符合社会职业发展的需要。
1.3丰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教学方式的需要
通过融合专业课和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将传统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框架局现象打破,有助于创新发展学校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科教材的合理开发设计能够让学生思政教育更加深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育人方法进行进一步挖掘,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历史文化、课程背景、专家讲座、先进模范实际等,保证同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内容的融合,不但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还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提升。
2高职课程思政的现状
课程思政教学有着较强的综合性,其是一项系统的教学课程,通过对该课程进行分析总结,认为其存在三大特点:①思政教育目标非常明确,培养方案配套清晰;②教师所担负的责任是育德育人,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中;③能够合理的进行课程管理体制机制和学业评价。通过对这种理想状态的对照能够就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评价,不但要肯定教学成果,同时对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中未来发展有待改进之处进行明确。具体来讲:第一,课程思政概念相对较新,当前还没有在每门课程中融合思政教育。第二,很多高职院校都体现了思政教学的重视,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也重视该工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彻底地将其与各个专业课程相结合。第三,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各个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老师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数量多、教师课时不足、教师数量不够是较为常见的一个问题,无法充分满足现代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上应当根据专业背景和方向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例如高职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充分融入到专业发展史、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等方面中,不过在应用过程中如果设计不合理那么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达到原有效果。此外,当前很多专业课教师对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仍然没有充分地应用,很多政治观点无法恰当的出现在合适的时间和课程上,无法达到预期思政教育效果,有的甚至让学生感觉到被动接受思政教育的情况。此外,高职思政教学教师应当时刻警惕一些缺乏理论基础的、空穴来风的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导致弱化高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原因,不过当前高职思政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其一,价值取向受到不良激励制度问题影响出现偏差,也就是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对理论课程有所忽视,过多重视专业性操作,导致学生没有足够充足的时间拓展课程思政,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政教学,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存在指导系统不健全、思政教育理解不到位等情况。此外,缺乏良好的顶层设计也容易造成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其二,课程思政受到职称评定、教师评价体系影响导致存在边缘化特点。当前很多学校评定教师成绩的主要依据为教师科研成绩和职称情况,这导致很多教师更加关注的是科研内容,对课堂教学探索方面有所忽略,导致很多教师没有正确认识教育教学,造成思政课程教育缺乏合理性,很多教学仅仅是在教师专业知识传授上进行了分析。
其三,很多专业教师没有对高职思政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政教育是单独存在的课程,和自身专业课不存在必然联系,在教育教学中仅仅是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没有在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完全推脱给思政教师,这导致很多课程中很难切实融入思政教育。
其四,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有专业的教学技能,同时对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先进、深入的认识,要求思政教师的人文知识要丰富,并且对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加高要求,这导致当前很多教师基本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很多高职课程思政教育中受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影响无法充分做好思政教育教学工作。
3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路径
3.1量体裁衣
和一般的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类学校对市场需求以及职业需求有着更高的要求,对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更高,教师在工作中也主要是围绕岗位需求展开教育教学工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需要提高学生岗位需要的重视,在培养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同时要做好学生岗位要求方面的考虑。例如邱伟光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当对高职院校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有的学校重视培养创新意识,有的学校主张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等,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校的特点和教学原则。
3.2资源发掘
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思政教学中应当挖掘学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中都从学校特色以及校风校训入手,将立业与立人结合到一起,不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而达到爱国和爱校、修身与求技同步发展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师可以对行业榜样资源以及行业发展史进行深入发掘,例如可以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及印刷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深入了解来将民族自豪感灌输到艺术设计当中;在教学中通过举例赢得大赛金牌的人员为国争光的事迹来激励学生。此外,向学生介绍同专业事迹更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从而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教师还可以对当地地域和专业资源进行发掘。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特色结合地域特点让学生参观有革命历史、革命事迹以及革命精神的展览,将学生精神教育和实训实习结合到一起展开教学,能够将学生技能学习显著提高,同时也提升自身对祖国的热爱。
3.3基地育人
高职院校教育重点是培养社会需要型人才,各个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快速投入到工作当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可以和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将专业课程和实训操作相结合,企业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机会,让学生明确今后需要工作的环境,同时利用隐形思政影响学生,让学生提高对工作和自身专业的重视。学生在实训基地还可以参观学习一些先进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人文情怀等素养的培养。在实训考核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考核,将考核点适当增加,让学生不但重视专业技术学习同时加强自身道德品质培养。
3.4特色思政
通常情况下各个学校都有着自身特点,在实施课程思政中可以从特色专业入手,加强突破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来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总结进一步在其他专业推广课程思政教学,最终实现全面推广课程思政教学。“课程思政”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四处开花。每一个专业应当开发出一到二门的比较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每一个学校应当有一到二个专业比较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3.5建设长效机制
應当持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教育教学中需要多个专业共同配合,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学方式已经不在适应现代教育教学,为此,在改革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当将教学范畴进行适当拓展,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完善评估体系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师生等多方面的重视。同时,应当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以在某个院校评出先进个人或者先进学习方式,通过观摩、共享等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推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达到宣传效果,有助于全体师生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加强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加强高职院校教学创新与进步。
4结语
在探索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尊重国家指导思想的引导,明确自身教育教学任务,加强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灌输社会主义发展思想,将服务社会的职业理念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从而推动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交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5):69-71.
[2]张淼.高职院校建设“课程思政”之路径剖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37):253-254.
作者简介
师谦(1982—),女,汉族,山东省济南市人,本科,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