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
摘要:布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集中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治州、思茅市、临沧市和保山市。布朗族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本文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方面探析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及其特征。
关键词:布朗族;民族文化;特点
布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云南特有民族之一,也是我省7个人口较少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总人口近10万人,主要在西南边境澜沧江和怒江流域活动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地的边疆山区或半山区,与汉、傣、哈尼、拉祜、佤等其它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布朗族形成了
具有区别性和独特性民族文化。
一、布朗族的民族文化
布朗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样民族文化,以下将从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几个方面简述布朗族的民族文化,并揭示其文化特点。
(一)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文化是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业和意义。
出生礼。布朗族大都在小孩出生七天后,布朗族做“礼”活动,即出生礼仪。布朗族的出生礼仪由安章主持。小孩出生后第七天,父母要带上米(1—2公斤)及象征性的钱(一般是几元钱),请安章给小孩主持出生礼仪并取名。布朗族取名并非随意而为,而是严格按照小孩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后,取出名字来。
做和尚。男子的一生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是傣族地区的风俗习惯,认为只有出家当过和尚的人才被视为受过教化,才能结婚、立家,被认为是男人,才会被寨子里的人所认可。否则,会受到歧视,娶不到媳妇,而女子则没有这份殊荣。受傣族影响,云南布朗族地区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男子也一样,出家的仪式也大同小异。
纹身。布朗族有纹身的习俗。纹身主要纹在后背、前胸及其手臂上。纹身的图案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而没有特殊的、统一的规定。
丧葬习俗。布朗族的丧葬礼仪一般按照接气招魂、竖幡报丧、洗尸更衣、装棺入殓、选择墓地、念经超度、出殡安葬等程序进行。
(二)布朗族禁忌文化
村寨禁忌。勐海县布朗族章朗寨的共有六個寨门,其主要功用就是把不洁或不好的东西阻挡在寨门之外,使之不能进入以危害本寨,从而保护全寨人健康平安。寨门通常分为男角和女角,严禁触摸,用白布包裹起来的一般为男性。寨子门口还有用傣文标明方位的石头,不能敲打。
居住禁忌。布朗族的房屋建筑也别有特色,在房屋内部的客厅中具有男、女神柱,且每户房屋建筑都必须有。女神柱通常靠近火塘旁边,男神柱主要靠近卧室一侧。男、女神柱在布朗族的观念中是神圣的,负责保护家宅平安,外人不能用手碰触或者靠在神柱上。和尚在布朗族中具有崇高地位的,受到布朗族人的尊敬,妇女不能触摸和尚的头和衣服,必须与和尚保持一定的距离。
生育禁忌。孕妇不能到刚结婚人的新房中,不能触摸新郎新娘的东西。并且不能和新娘见面,当新娘进入新郎家门的时候,孕妇要让到一边去;施甸县孕妇还不能参加跳会活动。妇女在生产过程之中,男人不能进入产房的,寨子里的其他男人则不能进入产妇家,直到小孩出生以后,方能进入。在施甸地区,妇女生育小孩后,不碰冷水,不吃蒸子饭,只吃土锅饭,一般多吃鸡蛋和棚菜,棚菜用涨水煮着吃,并且要吃胡椒进行消毒,3天后洗澡,洗澡以后到堂屋、灶门前跪着磕头。
岁时禁忌。布朗族认为出门不能在单数的日子,即单数日子不出门,双数日子出门的规矩。山歌中常唱到,“初一不去初二去,初三定起。“禽畜属相日不市井交易,如丑日不卖牛,未日不卖羊,子、午不卖骡马,卯、酉日不卖鸡鸭,巳、亥日不卖猪。”
(三)服饰文化
布朗族崇尚自然,热爱自然,服饰色泽亮丽,且多装饰,具有“花铺满”美称。布朗族妇女身着土蓝布或白布衫,高领,长袖,大面斜襟;长袖口上绣有绿、红、蓝花布横条。高领绣花朵,领上钉有十二个银泡。外套一短衫,领下翻,领尖两边各挂一条银链,分别吊有针筒、挖耳等银器,胸前围着布围腰,长达膝前,下着长至膝下一寸的宽长裤,扎蓝布裹腿,跣足。发髻挽于头顶,头缠两幅一丈余长的青布包头,形似三角,外缠扎一道五色玻璃珠带。装饰品精美而繁多,有头链,以七色玻璃珠串成,四条一束,缠于少女头部,银项扣(扣于颌上的银扣带,以黑布折叠缝制而成,红绿丝绒滚边,边角镶12个银泡,银泡两端钉一副银扣,扣上铸一朵梅花),银链、银耳坠、银针筒、银三须(由银币和环、链筒三部分组成,套筒内设两个小筒)、银手镯、银戒指等。
除此外,花草鞋是布朗族服饰中的一个亮点。草鞋由火麻绳编织而成,从鞋尖到鞋跟均用七色绒线团来装饰,穿在脚上,花团锦簇,艳丽夺目,煞是好看。而且它还是布朗族青年男女表情达意的媒介物。姑娘如果看上那个小伙就会将自己亲手编织的花草鞋送给对方,以示爱意。布朗族新娘服装又别具一格,包头需三层,里层裹住头发,中间层叠成“Δ”形状,外层是黑布套住,前面与中层对齐,后面则长至腰间。衣服里面穿青布长至膝下,外穿一袭大红色衣服,比里件稍短。红衣的袖口、领子上刺绣亮丽的花朵。胸前除挂银链、三须等饰品外,还挂有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子。手执一把黑伞,意为除去路上的一切邪气,平安到家。
二、布朗族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布朗族文化的包容性
布朗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布朗族在历史上受到汉族、傣族、彝族的统治,同时也统治着哈尼族、拉祜族,在统治与被统治之中,各民族之间都再有意无意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布朗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汉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关系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地位成正比关系,政治经济地位高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影响大,反之则小,这种规律符合人的认识学习的规律。布朗族因为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傣族和汉族、彝族的统治,所以其民族文化受到汉族、傣族、彝族的影响最深。如勐海、双江和澜沧的布朗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使用傣语撰写经书,南传上座部佛教成为布朗族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山施甸县布朗族有过火把节的风俗习惯,这主要是受其周边汉族、彝族的影响;澜沧布朗族有崇拜葫芦的习惯,其实是受拉祜族的影响,因为拉祜族人认为拉祜族来自于葫芦。
(二)布朗族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布朗族民族文化始终保持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伴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与现代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布朗族人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迁。开始意识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并非是某种力量左右的结果,逐渐认识到这一切的变化都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从思想根源上否定神秘力量的存在,渐渐地就不再参加宗教祭祀活动。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他们不再迷信于各种宗教祭祀仪式,传统宗教信仰逐渐淡化,部分原始宗教逐渐的退化或消失,布朗族民族意识以及相应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也发生变迁,但是,布朗族少数民族文化归属和区分功能特点并没有完全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布朗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6
[2]杨竹芬.编著.布朗族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7
[3]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宗教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