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世骥
摘要: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品格和综合能力。因此,本文基于核心素养探讨高中物理课题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核心素养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是以实验作为教学的理论依据,以数学运算作为解题手段的具有严谨逻辑性的科学课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物理的教学,使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交还给学生,并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尊重学生之问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教师也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学分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概念。例如,在“运用打点计时器”测量速度时,教师首先就要将打点计时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教授给学生,然后分别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测量教具小车从模型定点滑下终点的瞬时速度。在进行这个实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分层,保证同组学生之间的层次不同,使每个学生在实验的进行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收获一定的物理知识。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教学可以有效完善学生的物理应用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也只有在实际的物理操作中才能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解决“匀变速运动”的追赶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具模型跑道上放置两量质地相同、质量相同的小汽车,在涉及追击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相遇的条件,这时学生经过模拟沙盘的实际操作,就会得出结论,汽车在匀速运动的情况下,相遇的必要条件就是两辆汽车是否可以在同一时问到达空间内的同一地点。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下一步的实验操作,分别研究两个物理,列出两者的位移方程,在利用时间矢量、速度关系和位移关系,科学的解释出两者追击的极值临街条件。经过学生的计算和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当小汽车进行匀减速运动时,不同出发地点的小汽车向匀速物体出发时,两辆小汽车的速度相等,两者没有相遇则永远也无法相遇,但是两者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就是避免碰撞的极限临街条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三、小组交流合作,營造良好学习氛围
物理是一门充满实验的实践型科学学科,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操作能力是当代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合作参与物理教学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展现自己的光彩,倾听他人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受什么影响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具体受哪些外力的影响。在小组交流中,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使用教学道具进行物理实验。如,在斜坡上放置方块,方块的下降速度一般,当学生把方块上叠加砝码时,方块下落速度明显加快。这时,学生就可以轻易地运用牛顿定律计算出数值,从而得出,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所处的初始摩擦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此时,学生就可以得出结论,当质量相同时,摩擦力的大小也与物体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两组实验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教师就可以让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学生也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对方的知识成果。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