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沙河滩首先坐落的几个庄廓是从甘肃新城来的回族药铺家,后来从凉州相继过来了田家、豆家、单家、高家、吕家,都是汉族,又多少与回族药铺家沾点亲带点故的,就攀谈成了老乡,便砌院墙盖土房定居在庄子最上端。沙河滩土层薄,石头多,这些庄廓有的是土夯的,有的是石头砌的,有的一半是土墙,一半是石墙,似乎象征这个村庄一半儿是回族,一半儿是汉族。
药铺家前辈老汉们,还有跟随而来的这些汉族庄员,因为来自有果园树林的地方,到沙河这片干滩里很不习惯,大家就驱马驾车翻越流水沟达坂,从大通桥头一带买白杨树栽子,还从仙米峡口移来松树苗子,花费几年工夫,在沙河庄子周围栽树成林。据说当年沙河庄马队从大通驮树栽子很艰难也很有气势,几十匹上百匹的马队盘行在流水沟达坂上,领头的马已走到半山腰,后面的马队还在山脚下。那时候栽树真栽不活,不像现在把半截树枝插到土里浇上水就活了。马队驮的栽子是半大树,连根连土把下半截装在褡裢里,小心翼翼地盘山越岭,连夜赶路,怕树栽子受损,到家立即挖坑栽好。早年门源气候比现在寒冷,浩门县城以西没一棵树,县城东北角马公祠那儿有一片白杨树林,长得气息奄奄。因此,在一片干滩里栽林成林这在当时的门源而言,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据说田家豆家的人在凉州是务劳果林的园艺师,他们当时成了沙河滩里栽树的行家里手,怎么挖树坑、挖多深、怎么填土、间距行距等都親自检查指导。由于庄员们的共同努力,车拉马驮来的树苗大部分都栽活了。沙河庄子西面、南面,东面的一部分都柳树成荫,成了门源的一道风景线。
沙河庄子自其形成时起就有了人心齐、是非少、团结紧的乡风俚俗。首先说穆斯林教派团结,沙河庄子以老教为主,但那时候邀请前来开学的韩家阿訇、马文奎阿訇、东沟阿訇、本庄子的马彪阿訇,都是新派。沙河里有虎夫耶、华寺、格子穆、伊黑瓦尼等多种教派,可是近百年来,这里没有因教派而发生过一次争执,沙河清真寺多次被上级领导部门命名为五好寺院,团结和谐先进单位,近几年还获全国模范寺院称号。再说民族团结,沙河里田家高家豆家王家吕家何家是汉族,罗家是土族。他们在回民庄子上从未受到一点歧现,大家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团结和睦,没有因信仰问题宗教问题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一庄孑人相处和和气气,互帮互助,年头节佳相互走访庆贺,就是丧葬也互相帮忙,汉民家老人殁了,回民小伙伴们就帮着挖坟、抬棺;回民家有了"埋体”,汉民土民都前来添"海迪耶”,清真寺修建竣工,外教人都添礼恭贺。回民庄子沙河与周围旱台、黄田、花崖、花点地等汉民庄子也相处和好友善,充分体现出民族大家庭的精神风貌。
大约过了半个世纪之后,沙河庄子已经古树参天,高大的白杨树,茂密的松林,把整个村庄从西面、南面、东面团团围住,只有庄子北面敞开着,面对广阔的黄草滩。高大茂密的树林子成了飞乌栖息的好地方,喜鹊、红嘴鸦儿、乌鸦、白脖子嘎哇,还有毛浪鹰、猫头鹰都在树林子里飞进飞出。庄廓的房前屋后到处长着麻莲,夏天四五月麻莲花开了,蓝天蓝地,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夏天麻莲能长到人的腰里,羊羔牛犊卧在那儿看不见。穿过庄子的小河沟淌着清淋淋的溪水,溪边是绿茵茵的水草,晶晶花一开,小河旁好像铺上了红地毯。
……
新时代的回族庄子东沙河变化之大,发展之快令人感叹不已。整个村庄依然林荫笼罩,村庄规模比原来扩大好几倍,住户四百多家,人口两千有余。
所有的庄廓都是用砖砌成,都修建成砖木结构的大瓦房,安装了玻璃封闭,室内装饰豪华,家用电器齐全,院子打水泥地平,家里铺地板砖,干净美观。尤其水塘修得好,贴磁砖,埋水管,按太阳能热水器,挂浴霸灯取暖。许多人家大辈儿房间小辈儿房间都有洗浴設施,大净小净十分方便。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車,柏油路通乡村,水泥路到门口,人们出行十分方便。近几年搞新农村建设,整个村子整齐美观,庄子四周干净卫生,村口广场供人休闲,娱乐,各种健身器任人选用,彩砖铺的人行道,路旁立的太阳能路灯,听人恍如到了县城。
千变万变,回族庄子——沙河有两点没变,一是新老教派团结如故,二是回汉民族团结如故。乡亲们说,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故土上,同饮一河清淋淋的水,我们从祖祖辈辈开始团结好啊,啥时候都像一家人哪!
作者简介:马文卫,男,1948年5月生于青海省门源县,从事中小学教育35年后退休,现被门源县志办公室聘为方志编辑。中国作协会员,撰写出版文学书籍13部300余万字,以小说创作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