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古代是西戎、羌、吐谷浑等民族杂居交错之地。时至今日,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8%。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交相辉映,特别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蕴育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是我国民族自主创新的典范。
2013年,国家民委在《关于命名海北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的决定》中指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海北模式’,为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树立了标杆,为全国民族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
2015年12月,国家民委经过考核验收,命名海北藏族自治州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提起海北州这几个字首先脱口而出。作为全国藏区唯一、全省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海北州无疑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上做出了表率,立下了标杆,而海晏县东达村的嬗变更突显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能人议事会现有成员59人,包括藏、回、土等少数民族成分,其中,党员有19人。”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表示,这些来自各领域、各民族的能人代表眼界开阔、踏实肯干,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农户家中宣讲党的好政策,为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
除了帮助贫困村民寻找致富途径、与贫困户签订带动贫困户脱贫协议,能人议事会还积极协调村两委、乡派出所等部门解决群众纠纷,确保东达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维护了民族团结,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地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以北,坐落于东达峡脚下的东达村寂静而又祥和。车过巴燕峡谷往西,顺着湟水河越过一个陡坡,便见平湖出高峡,这是东达滩水库。水库以北便是东达村。
东达,是蒙古语“东斗儿”音译,有地处中间之意。沿革至1919年,为躲避战争,来自互助、大通等地18户人家逃荒至此,在这片偏远而又蛮荒的地界上开垦劳作,于此定居。
解放后,青海省成立湟源县海晏行政委员会,东达归其下属的东泉乡管理。1983年更名为东达村,1989年,原东达村分为现在的东达村和金滩村,东达村辖东达、东泉两社。东达村自然条件极其恶劣,以前是全县的最贫困村之一,半农半牧,靠天吃饭。民间曾流传顺口溜“东达、东达,不是冻就是打。”因此,村子里的男人们即便到了该娶妻生子的年纪,也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来。前几年,村子里有许多光棍,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简单的土房,围墙塌陷,房屋漏雨,泥泞的土路阻碍了出行的脚步。
近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大潮下,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春风吹遍东达,在上级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本村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东达村的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2013年在村子里还有着这样的顺口溜:“换了房,换砖房,换了砖房娶新娘”,可见,一座坚实可靠的房屋,对于东达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换了砖房,才有姑娘愿意嫁到这里。
“攒劲”一词,在青海方言中,除了称赞人长得俊美,还用来形容做事非常厉害。
青海话中常说,这个小伙“攒劲”,也因此成为姑娘们爱慕的对象,不愁娶不到老婆。而近几年,在党的惠农政策、民族团结创建及脱贫攻坚的大潮中东达村出了一个“攒劲”书记,东达村发家致富的事业随之蒸蒸日上。
作为乡村振兴试点村,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在搞活乡村产业的同时,齐抓生态、文化、阵地、人才、民族团结五个层面的工作,努力推进乡村振兴,真可谓“攒劲”。
正如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所言,只有五个手指同时弯曲并用力,才能握紧拳头出击。对于东达村,只有在产业、生态、文化、阵地、人才五个层面同时发展,方能齐力振兴,给群众呈现一个“攒劲”东达。
“那时候我们村可是乡上最穷的,现在我们已经彻底脱贫了!村里一个贫困户也没有了!一切的改变可以说来自于当年的一名村官对我这个人大代表的信任。”
牛生有所说的“那时候”,是指2015年以前。对于当时没有发展任何村集体经济的东达村来说,57户共164名贫困户这个数字让牛生有去乡里开会的时候总觉得抬不起头,他认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当务之急,也是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让他无奈的是,“总也找不到突破口”。
“大拇指”给力,“产业攒劲”富民兴村
“我们村现在真的是产业兴旺!”牛生有向来快人快语,一句话道出了东达村产业发展好前景,也道出了他内心的喜悦之情。
说起产业,就要提到东达富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初,东达村“两委”一班人谋划为村里发展集体经济,于是着手创建了富民特色种养殖合作社,然后争取多方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开始栽培食用菌,经过一年时间,试种成功。就这样,东达村诞生了第一个村集体产业。
合作社成立之初主要带动了8户贫困户,虽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多,但是贫困户生活有了改善。今年,食用菌栽培再一次扩大规模,新建了280平方米的半地下式塑料温室大棚3幢,同时建成了460平方米的菌包加工车间、60平方米的冷藏保鮮库和相应的办公配套设施。规模扩大后,为本村村集体经济创收5万元,辐射带动本村40户40人增加收入。
食用菌栽培是东达村培育的新型产业,而养殖业可以说是东达村的支柱产业。
为了实行高效养殖,东达村整合山东援建、扶贫项目等资金,将全村的牛羊集中到一个养殖小区,从一开始砖木结构的简易大棚,到现在棚圈一体化的20幢拱棚,东达村的养殖小区经历了四代改造提标升级,如今很大程度满足了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的需求。同时,建成一处活畜交易点,改变了一年一季出售牛羊的旧观念,开始走上四季均衡出栏销售牛羊的新路子,收入也迅速增长。2015年以前,东达村的人均收入也就2000元,2018年人均收入达到8200元。
在半农半牧的东达村,很多人都忙于养殖业和外出打工,却无暇顾及自家的土地,针对这一现象,村“两委”谋划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全村197户、259.3公顷土地进行集约化,托管给合作社统一耕作,风险共担、效益共享。想法一经说出,便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收割后,合作社只抽取每亩25元的管理费用,青稞油菜出售后全部归村民所有。”牛生有说,这样一来,不仅让群众腾出手来从事二三产业,而且实现了减少浪费、科学耕种等,收成比单户种植提高了不少。
“食指”得力,“生态攒劲”美丽宜居
“干净卫生也是生态”,这是东达村生态建设的理念,也是东达村现如今村庄院落的真实写照。
一排排整齐的庄廓庭院粉刷一新,宽敞干净的乡村硬化道路、规划有序的绿化带、林立的太阳能路灯、错落有致的太阳能热水器以及院墙内独立的卫生厕所,村里广场上三三两两健身的老人、戏耍玩闹的孩子、巷道里拉家常的小媳妇脸上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走在东达村巷道里,新农村新面貌处处可见。
随意走进一家农户院子,宽敞干净的小院铺着红砖,四间大瓦房装修得时髦而干净,屋里养着绿植,看得出来主人家的日子过得惬意美满。
美丽宜居的村庄院落如何保持干净整洁?东达村采取用制度说话、以规约人的措施,建立了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并因地因户而宜发挥群众“我家园我建设”主体作用,逐步树立生态建设人人有责的意识,实现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广大群众都成为美丽东达的建设者,最终实现群众素质提高,自觉爱护公物。
为了使东达村成为生态宜居的乡村,村“两委”积极筹措资金,从里到外对庭院、巷道进行改造,村庄“脏、乱、差”的现状得到全面改善,整体形象舒适顺眼,成为宜居宜游、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的东达。
除了庭院巷道的改造,东达村还有一项“两退一进”的村容整治措施。
以养殖牛羊脱贫致富的东达村,村里有很多养殖户。以前,人畜混居,卫生健康令人堪忧,有些养殖户因扩大养殖规模,在村子巷道乱圈乱占、搭建棚圈,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为此,东达村在争取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在村外建立一处养殖小区,将全村牛羊集中到一起养殖,让牛羊养殖“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人居环境得到有力提升。
“中指”生力,“文化攒劲”乡风淳朴
“等盛夏山花烂漫的时候,我们村要举办‘花儿’会,这已经是第三届‘花儿’会了。”牛生有说,为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东达村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举办“花儿”演唱会,前来观看演出的曾达上万人。
这两年,东达村的人过大年,可不是仅仅跳个社火就完事了,锅庄舞、蒙古族舞、歌唱比赛……到正月十五还有花灯会展,村里人拿出自家制作的花灯,挂到广场上参加评比,最后会评选出最好看的花灯。
还有2014年建成的文化广场。东达村的文化广场铺上了红色有花纹的地砖,旁边安装了不少健身器材。
“现在有了文化广场,天气热的时候,村上的妇女小孩拿出文化中心的音响,大家会跳锅庄舞、扭秧歌,热闹得很。”牛生有说道,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多了。
说着牛生有又带我参观了村里的农家书屋。目前农家书屋里有2700多本书籍,大家借阅最多的还是些农业类的书籍,在每年的寒暑假,农家书屋还会迎来不少的学生。
不仅如此,东达村还利用在环境整治、巷道改造治理中腾出的空闲地、空庄廓,打造劳动体验区和生活体验区,体验农家生活,引导群众珍惜现在“不忘本”,留住乡愁守住根。在劳动体验区,重现碌碡碾场、铧犁地、架子车拉土、榔头打土块、锄草的场景,让大家体验原始农耕生产;在生活体验区,可以通过现场做锟锅、烙油饼等,体验农家生活,传承农耕文化。
乡风民俗是传统人文习惯的积淀,寄托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秀美宜居的东达村,这里的山山水水吹拂着古朴的乡风,传承着淳厚的民俗,那些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乡风民俗,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给迈步向前的双脚注入了新的活力,唤醒了父辈儿孙的乡土自信。
“无名指”奋力,“阵地攒劲”引领振兴
自党员活动室建成至今,东达村对原有党员活动阵地及院落的维修提标改造,设立村史馆、业务工作办公区等,打造功能集成服务区,规范各项工作运行,做到服务群众常态化。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东达村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功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的“火车头”作用。
“为了进一步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探索推行了党员‘好事坏事’计分制。”牛生有说,通过“好事坏事”计分制规范了东达村党员管理,凝聚了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组织阵地作用也得以发挥。
党员起到带头作用,群众也受到感染,自觉向党员学习,村风民风得到有效治理。
“东达村以前乡风民风差。如今经过教育和培训,整体有了很大效果。”牛生有说,自2015年以来,村“两委”班子深刻意识到,想改变村庄现状,除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首要的还是要改变村民思想和行为,改善乡风民风,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为此,东达村以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妇代会为阵地,以教育培训提升村民的整体素质。
通过村“两委”会议讨论研究村中大小事务工作,同时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主题学习会,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提升业务能力;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加强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让村民以自身为榜样,教育好小家,建设和谐家庭,促进邻里和谐。俗话说,妇女也可以顶起半边天,村中留守的人以妇女居多,通过妇代会教授村民种植种养知识和技术、卫生知识、维权知识等内容,让村民掌握三农政策和各种农业生产技能,并积极参与到村中的民主议事中。
目前,村“两委”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妇代会已成为教育培训党员群众的重要平台和村党总支部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阵地。
“小拇指”出力,“人才攒劲”带头致富
牛书记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金滩乡能人议事会的成员。2017年3月份,金滩乡党委、政府在党建促脱贫、党建促发展的大格局下,凝聚社会力量,号召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私营企业在致富路上回报家乡,积极认领贫困户助力精准扶贫,并组建了金滩乡能人议事会。在能人议事会挂牌当天,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23户以及26户贫困边缘户被59位能人全部认领。
作为能人议事会的成员,牛生有和合作社其他成员一起认领了9户贫困户,并安排这些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养殖基地务工,每人每月发1500元的工资。牛生有说:“这两年合作社发展不错,帮助贫困户脱贫义不容辞,只要他们靠自己劳动能有份稳定的收入,脱贫奔小康就不是什么难事。”
在创办集中养殖区之初,资金缺乏是个棘手的问题。有困难,就得想办法解决,牛生有通过能人议事会让广大能人出点子、想办法。最终选出两个能人党员以先垫资建设的方式让标准化羊棚顺利开工建设。
为了给孩子看眼疾,村民张成仓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然而孩子在6岁时还是因为病情恶化失明了,要让孩子重新看见世界就必须做手术换眼角膜。当70萬元的手术费摆在张成仓面前时,他欲哭无泪。在村“两委”和能人议事会的帮助下,2016年张成仓开始搞养殖,通过乡上的培训和自己的刻苦努力,2018年创收近十万元,“以后还要努力多挣钱,一定要把孩子的眼睛治好。”因为脱贫效果明显,张成仓被村里评为2017年度“五星带动户”,成了贫困户里的带动户。
在牛书记和村里能人的带动下,东达村在2017年实现脱贫,当年人均收入达到7416元。
“自海北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以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还是民生幸福福祉,都展现出强大的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崭新的海北州让全省人民都为之振奋,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东达村也突显出了强大的活力。”牛生有掷地有声。
如今,在海北各地,在海晏县东达村,共浇民族团结之花、共唱民族团结之歌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各族群众在生活中互帮互助互让,在文化上互学互鉴互赏,在发展中互促并进共融,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激活了乡村文明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细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东达,在乡村振兴这张大画卷上,正留下民族团结创建更加“攒劲”的一页。
作者简介:陈文年,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经济日报》《青海湖》《齐鲁周刊》等,出版个人诗集《雪色莽原》。现供职于海北州祁连山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