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天江
摘 要: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以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基准,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提出了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两环境、四阶段、理实一体、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促进校外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对其他高职院校分析检测类专业具有积极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两环境、四阶段、理实一体、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协同育人为基础,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与在企业的工作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和针对性强的项目为背景,采用“项目驱动”“真刀真枪”地训练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态度、交流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注重深化课程改革,把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构,打破原有的“学科型”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型”的理实一体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为了促进校外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提出了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两环境、四阶段、理实一体、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见下图1。
二、人才培养模式拟解决的教学问题
第一、如何使校、企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融通,资源充分利用,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搭建广阔平台,使“两环境、四阶段、理实一体、学岗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更加贴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促进毕业生“首次就业零距离,再次择业有基础”。
第二、如何突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需求脱节现象,重新整合、设计教学内容,重构基于岗位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材内容建设。
第三、如何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做到校内课堂教学、模拟实训与校外企业各层次的实习相结合,达到校企共育,努力开创和谐育人环境,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第四、如何改善与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以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的过程性培养考核评价机制,实现技能考核与岗位证书融通。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特点
(一)“一培兩境”,学程分段
新学生进入学校后,将学生的培养过程按专业分为两个环境,即学校环境和企业环境,学校环境对应校内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企业阶段对应顶岗实习和岗位专项训练。不同的学校,学程分段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如分成2+1(学校2年,企业1年),也可分成2.5+0.5,是目前多数学校实施的方案。学程在什么时候分段,每一段学习时间的长短,不能由学校单方面决定,要根据企业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意愿综合考虑。学校学习过短,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太少,满足不了必需够用的原则,还将导致顶岗实习时间过长,直接影响学生在企业的稳定和就业的实现。
(二)面向企业,理实一体
学校依据学生的专业的实际情况,组织企业技术专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成立课程开发组,进行认证、分析,结合职业岗位特点和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需要,按照职业技能发展的规律,结合合作企业生产特点和生产过程,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归纳为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满足着职业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强迫”学生的学习过程依照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三)就业引领,学岗融通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学生在校内学习以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后,对专业的发展和岗位技术的应用有了深刻的认识,迫切需要在企业进行实践。学校应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全方位感受企业文化,接受较为全面的专业实践训练。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在学习中融入岗位训练,在岗位练习中融入专业学习,并在实习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约。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实践证明,两环境、四阶段、理实一体、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念新颖、一培两境、紧贴职业岗位、操作性强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校外企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校内资源的整合及优化配置,对高职院校分析检测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茂国,朱正伟.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6(12).
[2]申天恩.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05).
[3]杨明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