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09-10 04:19王林波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材课文

王林波

提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初中,甚至是高中。的确,文言文与小学关系似乎不那么密切。一直以来,在不同版本的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文言文数量都非常有限,正因为接触得少,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也就研究得不够深入,种种困惑让老师们更是觉得文言文不好教,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

困惑一:相对陌生

小学生,包括小学教师对文言文都比较陌生,原因就在于之前小学阶段的教材中文言文的选文数量太少了。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没有出现过文言文,第三学段在五年级下册才出现了首篇文言文——《杨氏之子》,而小学阶段总共出现的文言文也仅有4篇,而且极为短小,少的五六十字,最多的也就百余字。因为选文数量太少,因此师生对文言文都有一种生疏感,接触得少,熟悉都谈不上,热爱就更无从谈起了。

困惑二:不太好读

要读好文言文,一方面需要合理地断句,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读出那些生僻字、通假字的读音,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别说是小学教师,就连大学教授都很可能误读某些字的字音。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学弈》一文为例,文中的“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中的“缴”很容易读为“jiǎo”。的确,我们常常听到的“缴费、缴纳”等词语中的“缴”都读为“jiǎo”。但在这里,“缴”表示的意思是“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去后可以将箭收回”,要读作“zhuó”,面对这样一个并不常用的读音,如果我们没有理解字义,误读就很难避免。

困惑三:难以理解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语言高度凝练,同时,很多字古今意思并不相同,加上通假字较多,因此要理解还真有一定的困难。以统编本六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二则》为例,《两小儿辩日》一文中的“去”字古今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学习现代文的经验来思考,学生很难想到“去”所表达的是“离”的意思。另一篇《学弈》一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一句带有一个“为”字,《两小儿辩日》一文中“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一句也带有“为”字,并且同读第四声,但我们知道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不相同的,前者的意思是“因为”,后者则通“谓”,意思是“说”。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小学生要理解的确是比较困难的。

困惑四:缺乏趣味

较之现代文教学,很显然,文言文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当前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因循守旧,教法模式化,教学步骤大体为:1.导入,理解课题;2.初读,读准字音;3.再读,理解字词;4.三读,解释句义;5.背诵,总结升华。如此模式化的教学很难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趣味性,学生自然主动性缺失,无法燃起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翻开统编本教材,我们发现文言文的數量剧增,小学阶段出现的文言文多达14篇,比之前的人教版整整多出了10篇,而且文言文出现得很早,从三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六年级下册,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文言文。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一册教材中都安排有两篇文言文。面对文言文数量的剧增,回首当前现状堪忧的文言文教学,我们必须开始高度重视文言文的教学,探索统编本教材视域下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以读为本,在反复读中了解内容

从当前文言文教学的问题出发,我们只有盘根问底,才能寻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盘根”,这个“根”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第三学段的具体目标中又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通过“诵读、语调、韵律、节奏”等几个关键词,我们不难发现,学习文言文,读无疑是极为有效的方法。“问底”,这个“底”就是教材,打开统编本三至六年级的教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篇文言文的课后题第一题都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经过一番盘根问底,我们发现了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策略,那就是读。

文言文的读,首先要读得正确,学生可以借助拼音、注释,将文言文读正确,同时还要注意读好句子中的停顿。其次要读得通顺,就是要断句合理,通畅自然,力争做到声断气连。第三,要读出韵味,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画面等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带入朗读之中。

当然了,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不容易,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画面,从而有所体会,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中写道:“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我们知道,三人成众,当时在场的孩子比较多,可不止司马光一个人。当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其他人皆弃去,会是怎样的场景呢?教学时,我们可以请学生来扮演小伙伴们,通过多媒体展现画面、播放声音营造氛围,教师同步叙述故事情节,当说到“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时落水的声音响起,扮演小伙伴们的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一来,众人的慌乱害怕、四下跑开就与司马光的冷静机智、持石击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真切的情境、真实的画面对于学生将这段话读出韵味是很有好处的。

再以统编本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为例,文中写道:“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段话中的“以夜继日焉”值得挖掘,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这样渲染情境: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车胤,都晚上11点了,赶快睡吧!时间过得飞快,已经到了凌晨1点了,你还在看书,别看了别看了,都这么晚了,还继续吗?凌晨3点了,所有人都睡觉了,这么晚了,真的挺累的,而且可能还有蚊子叮你呢,你就睡吧,睡吧!都凌晨5点了,这回肯定很累了,上眼皮和下眼皮开始打架了,那就睡吧!你为什么不睡呢?通过几轮师生之间模拟情景的对话,学生便体会到了什么是“以夜继日焉”,之后再读课文,自然会读出其中的韵味。

策略二:教给方法,在自主探究中理解内容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基于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行文简练。正因为语言极为凝练,因此言简义丰,不容易理解。当前,小学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比较极端的方式。一种是字字落实型,一字一词不放过,古今对照来翻译。教师认为文言文中的每个字都不好理解,因此只有讲清楚了每一个字的意思,学生才可能读懂文章,理解大意,于是文言文教学被上成了翻译课,枯燥乏味。另一种是置之不理型,教师认为文言文后面是有注释的,再借助工具书,学生是能够自主理解大意的,不用过多解释,因此教学结束后有些学生往往还云里雾里的,不懂文意。

教学文言文,特别是在理解字句意思方面,我们应该适度而为,不走极端。为了让理解字词句意思的教学更有效,我们一定要细读课后题,充分领会编者意图,教给学生适当的方法。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翻开课后题,我们发现第二题写道:“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可见,这一课理解词句的意思,主要运用的方法就是看注释。再看看仅仅两句话的课文下面,注释就多达6条。看来,学习这一课,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关注注释。

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第一题明确指出要“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紧接着第二题在泡泡中写道:“用这样的方法,我们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这样的方法是怎样的方法呢?细读题目,我们发现,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来理解,比如“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一句,“恭、通”两个字我们都能在注释中找到意思,那么“倦”又是什么意思呢?为“倦”字组词为“疲倦”,这不正是它的意思吗?原来,教学这一课,除了看注释,我们还可以通过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意思。

同样,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六年级下册的《文言文二则》也都在课后题中点明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无论是联系生活实际,还是联系上下文都是很有效的理解文言文大意的方法。教学时,我们一定要紧扣课后题,深入分析,充分领会编者意图,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最适当的方法。

策略三:阅读链接,在拓展中感受传统文化

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也要有意识地以课本为基础,链接相關资料。在资料的链接过程中,我们可以抓好以下三个时间节点:

课前:引入资料,做好铺垫。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新鲜感,但同时也很可能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导入新课时适度进行资料链接来做铺垫就显得很有必要。《司马光》是统编本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请学生看图猜故事,引出《曹冲称象》《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等智慧故事,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也能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教师可以讲述文言文版的《司马光》,让学生将其与现代文版的故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感受到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课中:重难点处,补充渗透。与现代文相同,文言文中也会有重点句段,也会有难以理解的词句。为了帮助学生读懂相关的句段,我们可以通过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阅读理解,化难为易。《囊萤夜读》一文中的第二句“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是重点句。这句话用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写出了车胤刻苦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表达方法学生不容易领会,教学时,我们可以从这一重点句出发,进行拓展性阅读。文言文《凿壁借光》就是不错的拓展阅读资料,文中写道:“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作者也使用了一连串的动作表达出了匡衡的勤奋。这样在重点处适度拓展,一方面让学生对重点句的表达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了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可以说,这样做能够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有机的融合。

课后:课外用法,拓展阅读。课堂教学,我们重点教给学生的是阅读方法,而课后就要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拓展阅读了,正所谓课内得法,课外用法。一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并没有结束,甚至可以说,一节课的结束实际上就是全新阅读活动的开始。下课时,我们可以布置相关的阅读篇目让学生去读,去运用方法,加深体会。《司马光》一课的教学结束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巩固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比着阅读《龟兔赛跑》的文言文版和现代文版,进一步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囊萤夜读》一课学完了,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孙康映雪》《江泌映月》等文言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进一步巩固借助注释和组词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策略四:聚焦词句,在学习活动中丰富语汇

我们都知道,词句是构成段落篇章的基石,学习语文,如果不去关注字词句,那就形同空中楼阁。吴忠豪教授曾语重心长地说过: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我研究四十多年语文课程教学得出的结论。的确如此,一个语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深刻的思维、细腻的情感的。教学语文,我们必须聚焦字词,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

教学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时,我们就可以从巩固前两则中的读书方法名言出发,引导学生背诵“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名言,并以这些有关读书的名言为主线设计这节课阅读、质疑的教学流程。《古人谈读书》一课第三则写道:“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这句话中暗藏的两个成语“河伯观海”“井蛙窥天”,教学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背诵积累。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紧扣“窥”字进行适度拓展,积累“管中窥豹、牖中窥日”等成语。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在表达时就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两小儿辩日》时,我们也可以着眼积累,从背诵孔子的名言入手。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名言的部分内容,请学生补充,从而丰富学生的积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名言积累起来并不难,很多学生之前都有所了解,当学生发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是出自孔子之口时,就会立刻对孔子产生敬仰之情,而这时再告诉学生,面对两个孩子的一个问题时,孔子这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的思想家、教育家却不能决也,那么这两个孩子到底问了怎样的问题呢?这样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够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策略五:关注语用,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

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语文,我们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发现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语言,习得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现代文,老师们大都已经形成了关注语用的教学习惯,但是对于文言文,总会觉得理解是能够做到的,要发现表达方法,运用写法进行表达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实,古人写文章跟我们一样,也是有方法的,如果我们能够潜心阅读文本,精心解读教材,特别是当我们能够站在制高点向下看时,就能发现作者表达的秘妙所在了。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为例,课文写道:“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细读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原来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方法像极了学生写《一次大扫除》或者《课间十分钟》的方法,都是先从整体上写,再抓住某一两个重点人物来具体描写。“群儿戏于庭”“众皆弃去”就是从整体上来写的,而“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和“光持石击瓮破之”则是对重点人物的具体描述,这样的写法并不高深,也并不难。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课文中说“群儿戏于庭”,自然,在庭院里游戏的孩子不少,那么除了这位登瓮的孩子,其他孩子又在玩什么游戏呢?我们可以紧扣这一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表达,说一说: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一儿______________,一儿______________,一儿 ______________ 。这样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

教学《两小儿辩日》时,我们也可以紧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句话进行语用的拓展练习。课文中,一儿为了表达出日初出大而日中时小的观点,用车盖和盘盂进行比较,那么除了这两个大小相差甚远的物体外,还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也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呢?我们不妨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表达:一儿曰:“日初出大如______________,及日中则如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水车与轮胎、井盖与瓶盖、棋盘与纽扣等对比鲜明的事物。就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学生对这一观点也就更清楚了。

策略六:兼顾要素,在相融相生中适度凸显

我们非常清楚,统编本教材是以双线组元的,可以说语文要素的鲜明提出为老师们进行语文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关注语文要素,以语文要素为核心目标组织教学已经成了一线教师的一种共识,但是我们还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和文言文是嵌入到双线组元的教材中的,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与语文要素并非鱼水不可分离,并不是非得要呼应语文要素才行,强拉硬拽地凸显语文要素势必会导致邯郸学步,无所适从。我们要适度而为,适可而止。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从古诗词、文言文的特点出发,特别是从“这一篇”的表達特点出发来考虑能否呼应语文要素。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栏目安排的也是辩论,明确指出当我们之间的看法产生分歧时,可以进行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丰富认识,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两小儿辩日》正巧位于这一单元中首篇课文《文言文二则》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小儿辩日》就是两个孩子在辩论,他们就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正好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相吻合。面对这样的安排,我们没有理由不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教学这篇文言文时,就可以与语文要素进行关联,设计教学。我们可以紧扣“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句中的“辩斗”一词,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当学生读出“辩”的语气时,再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寻找具体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一儿曰:“日初出大如______________,及日中则如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______,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当学生找到事实依据,能够填写句子时,我们可以请出多位同学,观点相同的组成团队,互相进行辩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到了实处。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统编本教材中文言文篇目的剧增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尽早积累这些宝贵的财富。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深入思考,大胆实践,采用有效策略,不断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材课文
教材精读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