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家国情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正如孔子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包括了传统忠孝礼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乡土观念、天下为公等人文情怀,是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生活习惯与道德思想的重要载体,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相关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具体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爱国情怀,从而付诸实践。
结合生活实际,学会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师培养学生的守则意识,在校园生活中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个体;培养学生的守则意识,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必要的规则;让学生的言行符合社会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结合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从而在行动上约束自己的行为。
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一课的教学时,便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了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首先在上课之初,教师便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最近我们所在地区的贪污腐败案件,并让学生阅读案件,思考这件事情说明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做坏事终究是会被发现的,我们不能认为别人不知道就去犯错误。”有的同学回答:“说明我国对于贪污腐败的惩治力度很大。”也有的同学能紧扣本课的主题回答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官员就不惩罚你。”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违法无小事,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与图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这些事件是否违法。学生完成判断分析后,教师继续引发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已经触犯了法律。学生相互分享,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表述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并总结:“某些时候人们在犯法时并不是主观意愿,这种情况下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就可以有效地约束与规范我们的行为。”
本节课教师利用社会事件进行导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违法必究,又以教材事例为起点,将学生的思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更有兴趣。
结合家庭生活,培养仁孝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体内在发展的必备品质。教师培养学生孝顺父母的意识,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传承又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学生心中长怀孝道与感恩,就可以减少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让学生变得心中充满爱,从而减少与父母、教师之间的矛盾,听取父母师长的正确指导,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合格青年。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在家人间》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便注重培养学生与家庭之间的情感,感恩父母,孝敬长辈。现在的初中生有两种常见的现象,其一为叛逆,不尊重自己的父母,父母说话不听,甚至与其发生冲突。其二为做事不计后果或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严重者威胁到人身安全。为了缓解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前先了解了学生的基本状况,为了让活动可以顺利进行,教师争取了班主任的帮助。上课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字“家”,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家的感受。随着学生思路的开阔,学生越说越多,有的同学也开始表示:“家并不是温暖的。”教师先让学生表述完自己的想法,然后播放了这几个学生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录制的视频。为了让这一课更具教育意义,教师提前了解到了学生们的状况,并与长期留守的儿童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与家长沟通,共同的准备了上课的素材。
叛逆与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增加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加深学生与家人之间的情感,是帮助学生改善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
结合时事热点,培养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家国情怀的最高体现,也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不能仅仅将其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引导学生去做。利用时事热点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代英雄的爱国情感,为学生树立可以参考学习的榜样,为其行为的落实提供可靠的参考标准,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要求与时代发展的接班人做出贡献。
教师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服务社会》一课的教学时,恰逢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評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叫服务社会,以及这些优秀人物背后的爱国情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并让学生在了解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的同时,思考:“什么是服务社会?什么是爱国主义?”学生结合优秀人物的事迹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教师总结:“服务社会其实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接着进入新课学习。
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时事热点,将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既提升了社会服务的意义,又让学生了解了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形成的,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的培养。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国情怀”,培养民族意识,为学生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