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民民
笔者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尤其是对于高中生来讲,更应当有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更微观的层面上讲,关注社会就是要关注生活,在学习的同时将眼光的着力点落实到生活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这种学习意识,教师在化学课堂中应主动地将生活素材融入到学科教学当中。
生活现象导入课堂
课堂导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一方面,它可以在思维上给整堂课起到预热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将学生的精神从课间拉回到课堂的媒介。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进入课堂,教师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为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若干种实验室常用的实验方法,而这些方法,有一部分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比如,现在很多家庭都会安装窗纱网、窗纱门等,其实就是利用过滤的原理来阻挡室外的风沙、灰尘、草叶、苍蝇、蚊子等等。比如,捕鱼时常用的捕鱼网,也是利用过滤的原理来将水与鱼分开。制酒厂为了确保酒的品质,会用到蒸馏的方法来提高酒精浓度并提取香味成分。用高度酒泡制药酒,则是用萃取的方法。类似这样的例子不甚枚举,很多时候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就已经用了很多次类似的方法来进行一些活动,但在此之前,部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原理,而课堂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生活现象设计案例
在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一般会借助具体的案例,将理论知识“套入”具体案例中,基于将生活素材融入到课堂中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用生活现象作为案例设计的素材与模板。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教材中将这一反应的各个概念都拆分来讲解得很细致,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呢?教师可以用生活现象来巧妙诠释。比如,食物的腐败,其实就是最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食物之所以会腐化变质的原因,就在于它被氧气所氧化了,这样讲来并不难理解。又比如,学生之前在生物学科中已经学习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食物腐败相比较而言,这是一种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同样地,教师可以选择某一种学生熟悉或者感兴趣的植物,通过分析其光合作用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如此一来,当用生活现象作为教学案例时,不仅贴合于教学任务的要求,而且也让很多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现象变得有趣奇妙起来,这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生活问题启发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生活问题来启发學生思考化学知识。以《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为例,在硅酸盐中,教材着重介绍了三种硅酸盐材料,分别是:水泥、玻璃、陶瓷。选水泥来看,其主要的原料是石灰石,粘土,石膏。水泥是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材料。比较普遍的使用方式是在装修时将水泥和沙搅拌在一起,细心的人会发现,假如在搅拌时,水泥和沙的分量没有控制好,量过多了,即使还没有兑水,水泥匠师傅也会说第二天不能用,很多人可能会心生疑惑,水泥匠师傅就会解释这种水泥浆的强度甚至都没有土的牢固度那么强,因此不能用来砌墙。一般我们的判断依据就是看是否有发硬或是结块,强度低的水泥浆几乎是一捏就散开了,这些现象我们平常即使能够听到专业人士的介绍,但很多人也并不知晓当中的原理,而教师就可以用这些问题来启发学生去思考硅酸盐的相关特性特征。
生活经验丰富学习
理论知识在演变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受到实际生活的影响,而劳动人民的智慧又是无穷的,因此,长年累月的生产与生活会积累很多宝贵的生活经验,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干货”,教师也可以选择性地用一部分生活经验作为教学课堂上的补充。以《基本营养物质》为例,教材介绍了六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讲究和搭配。比如,学生自进入青春期以后就开始对自己的外貌仪态非常重视,小部分男学生开始有“健肌”的这个概念,小部分女生也开始有“塑形”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除了身体锻炼以外,饮食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均衡的饮食不仅能够保证学生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热量,也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己对美的向往与追求。而在生活中,除了来自于父母的饮食原则以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们能够轻易地在网上搜到关于饮食搭配的相关建议,教师可以针对这个领域进行趣味教学,选择有代表性或者被吹捧得很厉害的经验,拿出来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辨别真伪,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鉴别,看哪些经验是正确的,哪些是忽悠的,如此这般的课堂,也非常有趣。
高中化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知识都是对于生活具体现象的一种抽象规律缩影,比如生产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非金属、有机物,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等,因此,这是一门与生活关联度非常高的学科,教师要巧妙地将生活中的部分现象、问题、经验等融入到化学课堂当中,以尽量缩短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之间的距离,从而鼓励学生能够更好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