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
摘 要:如今科技发展非常迅速,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进步。为了使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师可以通过心理上的一些干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得更好。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高职院校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探讨了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高职院校中大多数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通过分类招生进入学校的,这部分学生选择高职主要是由于自己成绩比较差,没有考取本科院校的可能,而他们在踏入学校时,缺少对自身进行充分的考虑,对自己进入学校的原因并不明确,甚至不了解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因此对于专业的选择,他们在考虑的时候既不细致,又不深入,在之后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求知欲,学习动力不足。
(二)高职学生存在严重不稳定的情绪
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反映,它体现的是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个体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丰富的、饱含特色的内心世界,然而最能够将学生内心世界体现出来的就是情绪。与高中的学习环境相比,高职院校更为轻松一点,学生们非常自由,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面对高职院校的新环境还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之后,所要面对的环境是完全陌生的,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稳定的情绪。
(三)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强烈
有很多专家学者都对自卑心理有着非常大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研究始于西方,首个对自卑感进行分析的是法国学者蒙田,他从两个角度对自卑感进行了探讨,第一个角度是文学,第二个角度是哲学;从哲学角度来进行探究的还有英国的霍布斯,他是一名哲学家,在他看来,自卑感的产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对于自卑感的研究最具备权威性的学者是阿德勒,他是一名精神病学家,他主要从两方面来对自卑的含义进行解释,第一个方面是形成自卑的原因,第二个方面是克服自卑的对策,他认为自卑的人会哭是因为自己没有办法去追上他人的脚步,这种心理状态与自信的心理品质完全相反。很多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都在高职学生身上存在,自卑心理是所有心理问题中表现得最为严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学校之前一直被父母照顾得非常全面、细致,当他们走进全新的大集体的时候,会有诸多不适应。面对高职生,社会缺乏正确的认知,这一点是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為主要的一个原因,并且在社会招聘人才的时候,面对高职学生,用人单位会表现出一些偏见,他们受到的待遇也会有很多的不公平,导致高职学生觉得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他们的学校非常差。
二、高职生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开展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利用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使学生理解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对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行激发,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针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对学生开展实施心理干预时,要做的第一点就是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其次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分析其气质及性格方面的情况,进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与此同时,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合理的建议,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从而能够充分理解自己的学习,对未来有更深入的认识。当教师为学生的心理进行干预的时候,要和学生多沟通,无论是学生的个人性格,还是他们的情绪都能够清楚地掌握,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具体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解决。
(三)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
如果高职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会对他们的未来规划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对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认识也会有所影响。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他们的心理情况有一个掌握,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话,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借助网络环境,教师获取了非常大的便利,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干预。比如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教师进行网络沟通的平台,学生不需要与教师面对面交谈,因此学生会比较放松,从而将自己的压力有效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45.
[2]张婧.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农家参谋,2018(23):158.
[3]姜钰.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J].数字通信世界,2018(10):239.
[4]张讯.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中国培训,2016(12):143-144.